批判、幽默、与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主创随笔:你为什么需要“抗争性的人格”?

 

抗争性的人格,让我们在宏大的压迫下,得以保全尊严和荣光。...





我在魔都有一群好朋友,当年一起在半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学校上初中。冬天五点多就要,起床叠被子、跑操,不能留长发,晚自习和周末自习不允许,发出一点声音,随时有人巡视,动不动就留堂不给饭吃。

我虽然成绩好,却是调皮的孩子,和差生们一起玩,经常和老师作对。有一次语文老师因为传听,写本时有人说话而不满,要留堂不让我们吃午饭,我无法认同他的暴怒,带头开始摔桌板抗议,一时间满教室(满教室)的同学,都敲着桌板,然后作鸟兽散(去食堂抢饭吃)。

因为这件事,我被班主任怒吼着,关在小黑屋里,还有别的同学,冲进来维护我。曾经一起和恐怖镇压,我们的老师斗智斗勇,使我们这帮同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十七年过去了,我们偶尔(一起打麻将时)还会说起小时候的“斗争”趣事。

我母亲大概也会说我小时候是个,不乖巧的孩子,经常与他们发生争辩,要求“自己的人生我要自己决定”。

这样叛逆的历史,不难解释我会喜欢上《 Matilda (玛蒂尔达)》这部音乐剧。我的一位目前在伦敦的心理,咨询师朋友艺家,几度在朋友圈力推这部剧,认为观看这部剧有心,理疗愈性的现实意义。上周日,我在上海看了这部音乐剧。果然,这是一部充满了,心理学隐喻的剧,引发了我大量的思考。

玛蒂尔达的故事很不寻常。它讲述的是一个,5岁的早慧的小女孩,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抗自己的父母、对抗校长,不接受他人定义,自己的命运,明确地选择自己的立场,并且顽强地自己定义,自己命运的故事。



这部剧戳穿了“温情脉脉的童年”的假面具。现实中的童年可能是,很辛苦的。对于那些不够幸运,的人来说,现实中的人生可能,是充满斗争的。它诚实地揭穿了一个事实:我们毕生都在抗争,是与一切试图贬低我们生命的,力量之间的抗争,是与试图掌控我们命运,的更大的权力之间的抗争,是为了争夺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而做的抗争。

今天我想借这部音乐剧中,的心理学隐喻,和大家聊聊“人的抗争”这个议题。





剧中,玛蒂尔达是一个极度,充满想象力,擅长讲故事,还曾经出现过短暂,的超能力的女孩。通过讲故事,她得以逃避面对真实,世界中糟糕的父母(否定她的存在、重男轻女、谩骂她为垃圾、无法理解她的深刻头脑、认为财富和美貌才,值得追求的肤浅的父母)。通过超能力,她则打败了作为欺凌者出现,的权威形象(暴虐的校长),解救了自己和同伴。

这个故事从我一开始看,就发现它充满了精神分析式的手笔。在现实世界中,儿童也经常使用,编故事的方式,来抵抗伤害性的环境。

儿童是弱小的,没有太多的力量对抗环境——曾经,父母就是我们的全世界。这个时候,我们仅有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大脑。通过幻想和编造故事,儿童安抚自己、让自己与现实世界隔离、给自己现实世界无法给予,的满足。

当我们在心理咨询中,与儿童一起工作时,我们会注意聆听他们,编出来的故事,在故事中,你能听到儿童渴望的爱和对自己,生活的掌控力。就像在玛蒂尔达的故事中,她的父母是深深相爱的,是渴望孩子的,是爱孩子的。

那“超能力”存在吗?以我极为个人化,的主观意见来说,我认为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存在的。这也是人类头脑对抗创伤性的,环境的一种奇妙而伟大的创举。

我在临床工作中,曾经见到过一些经历,过重大的儿童早期创伤,而极度聪慧的个体。他们有着远超出年龄的,头脑能力,实现了一些似乎,有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在父母极度不稳定、会随机发大火、带来暴力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被训练出对他人情绪异常,的敏锐觉察,经常能够提前感知到对方,要说的话并提前说出来,等等。

这些能力在儿童青少年,身上表现的更显著。成年后随着他们生活境遇的,稳定和自身对生活掌控力的增强,反而会“泯然众人”,忘记曾经保护过他们,的独特的能力——因为不再需要它的保护了。

在这个意义上,玛蒂尔达是一部现实剧。





讲故事还有另一种意义。玛蒂尔达讲给,图书管理员听的,是她编造的故事。但她没有讲出来的,是她内心关于自己生命,的故事。这部音乐剧有一首由玛蒂尔达演唱,的充满隐喻主题曲《Naughty》,后文我们还会进一步分析,它:

【童谣里说杰克和吉尔

爬上山要去找水喝,

接下来他们肯定会摔跤

他们不可能躲得过,因为童谣就是这样写的——

他们是故事里无辜,的受害者。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

他们相遇之前结局就写在了星星上爱啦,命运啦,外加一点点傻气

夺走了他们幸福生活的希望。

结局呢通常还有一点点血腥

我真不知道这些主人公干嘛不干脆把故事改掉?

人人都说我们要听话,但没错

偶尔你也需要有那么一点调皮。

这两段歌词在讨论的,是一个“人生叙事”的概念:一个人如何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意义重大。

人们所认识的自己和世界,都并不是中立的、客观的。当我们观察、记忆、感受、总结,都会为客观世界戴上了一层,主观的滤镜。而这个过程,就是这里所说我们的“人生叙事“。我们如何讲述自己,人生的前因后果、选择哪些素材,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和感受。

有些人的人生叙述里,自己的命运是被注定的,是没有自主性的,就像这首歌里,的杰克和吉尔、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有些人的人生叙事中,你能听到他们对,自己生命的主宰。可以说,比起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如何解读它对,我们的影响更大。

研究发现,人生叙事中的“自主性”与“交互性”、挽救式叙述的过程,都被认为对人有利(McAdams, et al., 1997; Bauer, et al., 2005; Adler, 2012)。

如果我们更多地,把自己的经历,讲述成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意志和行为的结果、或者“自己的行为是影响,到了事件的走向的”;同时,如果我们在讲述中更多地、有意识地去讲述别人在事件中,给予自己的支持、正面的影响(即便是那些同时也伤害了,自己的人);我们都能够有更多的,力量面对逆境。

挽救式叙事指的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生命事件的讲述中,哪怕故事拥有一个糟糕,的开头,但最终一开始的消极状况会得到,了补救或改善。而把自己的人生讲述成一个不断,变得更好的过程,是改变负面事件对自身,影响的最重要的手段。

显然,玛蒂尔达内心关于自己的,人生故事,是自主的、是有人支持的、是挽救式的。这是她能够在压制性、伤害性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还有能力爱与被,爱的重要原因。这为她一生与命运的抗争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部剧中,最为打动我的,在于它提倡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应当学会在有些时候有些“不听话的淘气”个人认为,这正是中国的教育中,最欠缺的部分之一。

玛蒂尔达这样唱:

【发现了生活的不公,

不意味着你,一定要笑着忍受,

如果一直咬着牙任它摆布,

什么也不会改变。

就算你的力量很小,你能做的也不少,

年纪小这种小事,不应该把你阻挡,

如果你就听任他们欺压你,

那就等于是在说

你觉得那样对待你是可以的其实那样不对!而只要错了,你就该去纠正!但其他人可不会帮,我纠正这个错误,

除了我谁也不会来改写,我的故事,

偶尔你就需要有那么,一点调皮。

>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希望培养出“乖巧”的孩子。他们遵守规则,尊师重道,唯父母命是从。

乖巧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在乖巧中,我们忘记了什么,是自己的声音,开始思考社会灌输给我们、用来代替我们的声音的,那些声音——包括什么是好的生活,包括什么是你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包括你“应该”有怎样的欲望和痛苦等等。

 

社会的主流声音有着,服务于这个社会的目的,并不总是与我们个人的,利益相符。通过“必须乖巧”的教育,我们放下抵抗,不假思索地让社会的,声音渗透我们个人边界,从内在改造,我们的心理状态。

因此,有力量对权威说不,敢于守护自己认为珍贵,的东西,很重要。在批判的反思中,我们辨认、选择自己相信的价值取向,辨认、选择自己要成为的人。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反叛并非一味胡闹,为了反叛而反叛,是没有力量的。我所说的反叛,要有思考作为前提、有自身前后一致的价值观,作为支撑。

福柯说,“批判就是这样一种运动,主体由此赋予自己权利,质疑真理的权力效应,质疑权力的真理话语;批判就是自愿不臣服(inservitude volontaire)的艺术,就是深思熟虑的不顺从,的艺术。”深思熟虑的不顺从,就是前文所说的反叛。

不听话的淘气是一种,被严重低估的力量。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淘气是一种被否定的、被认为和女性,气质不符的特质。然而,是在不听话的淘气中,我们为自己留出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空间,我们因而得以守住我们,自己。

而除了不顺从和反叛之外,淘气还有一层“幽默的、轻松的、嘲弄的”意味。它不是僵硬的、死板的、严肃的。在《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一书中,仁波切曾经这样说,提到人们不该始终严肃地、僵死地、硬邦邦地面对生命的困境。相反,一点幽默的、反讽的力量,更能够帮助人们从困难的环境,中抽身出来。

如果玛蒂尔达死气沉沉、满面愁容、严肃地要命的对抗,她以及她身边关心她,的人都会少掉许多欢乐和喜悦。玛蒂尔达有她小小,的孩子气的反抗,比如给父亲的染发剂里,加上漂白剂,给父亲的帽子,里倒强力胶水,她欢乐地用一种幽默,的豁达感,消解了自身命运的悲剧感。这就是幽默与,irony的力量。

 



看到这里时,我想起了一位与我,长期通信的美国教授朋友。他曾在一封邮件,中这样对我说,irony是人际中,一种重要的工具,有一点点irony你可以应对所有类型,的人际场合,使你充满魅力。现在想来,那所谓的irony,就是轻快狡黠,有喜悦有幽默的一点,淘气的力量。

你决定不去充满悲苦地、认真地玩这场命运给你安排的,痛苦悲情的游戏。相反,你的豁达让这种困境,显得渺小,还能哈哈大笑觉得这,一切没有什么。你迈着轻快、调皮的步伐,在属于你自己的,生命中前行,你知道逐渐地、你能够改变这一切。这就是玛蒂尔达歌里唱的,你需要凌驾于,你的困境之上,而不是让它凌驾于你。

最后还想说句题外话,人们、尤其是女性长期以来忽视了,自己手中始终拥有的“不容忍”的力量。我一直希望在社会中,发起一场“no tolerance”的运动,对于那些贬低我们、打压我们、不尊重我们的人事,我们每个个体只需要做出,这一件事“绝不容忍”。当有足够多的个体做到“绝不容忍”,那些伤害人的行为就会没有,容身之地。这种行为会被社会驱逐。

当“不容忍”被一个社会全面,实践的时候,就有改变社会的力量。

最后的最后想说,所有人,尤其是被传统社会文化鼓励要,服从的女性,应该去看看小小,的玛蒂尔达。学习她批判的精神,和忧伤中不失,自信欢快的力量。你会发现,在蓬勃的生命活力面前,霸权以及其他迫害性的,人事都一定会节节败退。

 

抗争性的人格在我,看来是异常重要的,它让我们在,宏大的压迫之下,始终保有自己作为人,的尊严(dignity)和荣光(glory)。它让我们始终怀有希望,始终有力量度过困境。最终,只有我们自己能够,主宰自身的命运。

正文到此结束。

在这部经典动人的,音乐剧中,玛蒂尔达用聪慧、勇气和想象力,讲述着坚定自主,的人生故事,用自己编织,的强大内心世界,勇敢地对抗着刻板,的规则和不公的对待,高唱着主宰自我命运,的赞歌。目前,《玛蒂尔达》依然在上海演出,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票;快戳左下角,随着歌声,像玛蒂尔达一样坚定自己对人生,的掌控力!(想了解更多玛蒂尔达,的台前幕后,可以在出品方,的官方微信号【七幕】,回复关键词【玛蒂尔达】~)



搜索文章/心理测试/招聘/转载
请戳菜单栏
bd@knowyourself.cc
商务合作请洽


Copyright@2019 KnowYourself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告


    关注 KnowYourself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