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心理论的建构研究 *

 



黄帝内经心理论的建构研究 *

           


                         颜 彦,方肇勤,杨 雯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摘 要]对黄帝内经中含有心字的经文进行梳理,发现黄帝内经对心的生理解剖生理特性生 理功能和病理表现进行了描述,对于针灸治疗食疗和其他疗法及预后等进行整理;认为在黄帝内经中心系 包括心心包,心包络血脉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及其络脉

[关键词]心;脏腑;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4-6852(2019)08-0036-06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eart Theory in Huangdi Neijing




YAN Yan, FANG Zhaoqin, YANG We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Through searching the articles containing the character of 心in Huangdi Neijing, it was found that physiological anatomy, physiological features,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heart have been described in Huangdi Neijing, and acupuncture therapy, food therapy, other therapies, the prognosis and others have been summarized, and it was thought that heart system in Huangdi Neijing included heart, pericardium, pericardial collateral, blood vessel, heart meridian of hand Shaoyin,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 Jueyin and its re[1]lated collateral.

Keywords heart; viscera; visceral theory; TCM basic theory; Huangdi Neijing



在藏象学说中,心被认为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位于君主之位藏象学说源于黄帝内经上古时 期,古人通过解剖观察等方式来了解脏腑的解剖 结构,通过效法天地临床实践和阴阳五行等哲学 思维来认识和推断心的生理病理现象并一一记 录于黄帝内经之中笔者通过对黄帝内经含 心的字句进行整理与分析,探寻黄帝内经中, 心藏象系统的具体内容


1 材料与方法

1)上海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教研室提供的 黄帝内经电子校勘版;2)依据原著[1-2 ]校正电 子版本中所存在的错误;3)查找并摘录涉及心 的有关论述;进而分析与心相关的生理证候病 机诊断治法等;4)原文出处标记


2 结果

心字在素问中出现 306 次,灵枢中出 现 256 次,出现频率高根据上下文推断,主要有 以下含义:

2.1 心的生理功能 心作为人体五脏的重要器 官,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的经文涉及,包括心的功 能五行疾病诊断治疗等

2.1.1 统帅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已经认识到, 心脏是人生命存在的根本,具有统帅五脏六腑的 功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1 ]8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 阳中之太阳[1 ]9

2.1.2 心藏神 黄帝内经认为:心具有藏神的 功能,气血和则神舍于心,神之有无可以通过目来 观察判断调神重在调心,保持心境平和阳气 有余则神动,思虑则伤神具体经文有:夫心藏 神[1]62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 人[[2 ]54 ;心藏脉,脉舍神[2 ]8 ;目者,心之使 也,心者,神之舍也[2 ]80 ;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 心也[2 ]3;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 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 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2 ]49

2.1.3 心主血脉 黄帝内经认为,心主血脉, 藏血脉之气脉的变化与心脏相关诸血者皆属 于心;赤当心苦赤当脉[1 ]10;藏真通于心,心 藏血脉之气也[1 ]18 2.1.4 心气 黄帝内经认为心气即心脏之气, 并认为心气变化会引起人的生理功能病理改变生理描述有心气通于舌[2 ]17 ;夏者火始治,心 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 经,故取盛经分腠[1 ]61 随年龄增长,心气会衰 退,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 卧[2 ]54

运气五味等影响也会引起心气变化,逆夏 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1 ]2;白露早降,收杀 气行,寒雨害物,虫食甘黄,脾土受邪,赤气后化, 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其谷不成,咳而 鼽,上应荧惑太白星[1 ]69 ;味过于咸,大骨气 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1 ]3 2.1.5 心的阴阳五行属性 1)心的阴阳属性作 为五脏之一,心属阴;心作为五脏之主,被称为阳 中之太阳所涉及的经文有:肝心脾肺肾五藏皆 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1 ]4;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1 ]4 ;阳中之太阳, 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2 ]1其于五藏也, 心为阳中之太阳[2 ]41 ;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 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2 ]44;2)心的五行 属性黄帝内经中有不少章节篇幅涉及心的五 行属性和相对分类如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 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 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 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1 ]4 与心相关 的大致可以归类见图 1 [1 ]4-7,23[2 ]56,65,49,78:

2.2 心经及其与其他经脉的关系

2.2.1 手少阴心经 1) 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手 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2 ]12黄帝内经刻画 了手少阴心经的循行路线:心手少阴之脉,起于 心中,出属心系循小指之内,出其端[2 ]13;2)手少阴心经穴位及与心相关穴位黄帝内经中 所描述的心经上的穴位包括了 6 个重要穴位,分 别是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心腧

2.2.2 心经与其他经脉的关系 1) 手少阴心经 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心主之脉起于心包络,内 络于心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 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2 ]10心主之脉上 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2 ]71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 之脉在全文中仅提到两个相关的穴位,檀中和天 池:古人认为手厥阴心包经与心脏关系密切,因为 少阴脉行迅疾,心脏疾病多从心包经治疗经文 有: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 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少阴,心脉也容之则心 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 皆在于心之包络[2 ]71 ;2)心与其他经络的关系 经文中可以看到:手少阴心经与主厥阴心包经手 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阳三 焦经胆足少阳胆经相互关联,足太阳之症足阳明 之症也与心相通[2]10-11另外,督脉也与心相关[2]60经脉的变化可以引起心脏的相关病情表现如(心 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心中憺憺大 动烦心,心痛,掌中热[2 ]10;(手心主之别) 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2 ]10;(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心如悬,若饥状, 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 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2 ]10;(督脉)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1]60

2.3 心与五官空窍组织的关系 1)心与小肠相 表里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2 ]2;心合小 肠,心应脉[2 ]47;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 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2]19 ;2)心开窍于舌心气通于舌,心和舌能知五味矣[2]17 ;舌者心之官也,心病者,舌卷短,颧赤[2 ]37

2.4 心的诊法与辨证

2.4.1 望诊 根据黄帝内经中描述,望诊可见 目色鼻脉皮毛面色及病人的行为表现等心 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 毛也,其主心也[1 ]10;心赤皆亦应其经脉之 色也[1 ]57 ;黄帝曰:五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 之道,骨有余,以候[2 ]29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 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1 ]11;目赤色者, 病在心[2]74;五藏之气,生于心,如以缟裹朱[1]10;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1 ]10;心赤皆亦应其经 脉之色也[1 ]57 ;心的形状大小位置质地颜色 均与人的生理特征有关田鸿芳等[3 ]研究也证明 人的生理体征最终反映的是机体内在的阴阳气血 状态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 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 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 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 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2]47;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者心高,小短 举者心下;长者心下坚,弱小以薄者心脆;直下不 举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倾也[2 ]47五藏皆小 者,少病,苦燋心,大愁忧;五藏皆端正者,和利得 人心;五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 反复言语也[2 ]47不同类型的人,其心性也不相 同勇士者其心端直此勇士之所由然者 也[2 ]49 ;木形之人劳心火形之人 疾心急心土形之人安心金形之 人急心[2]64 太阴之人心和而不发[2]72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心疾而无恩[2 ]72

2.4.2 脉诊 黄帝内经对脉诊有非常详尽的 描述,对心脏对应的脉进行了定位,不同脉象可以 初步推断心的病因病位,脉象应夏,心脉变化可以 用于诊病1)脉诊的位置为左外以候心,内以候 膻中[1 ]17 2)心脉的表现:夫平心脉来,累累如 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1]18 3)心 病脉的表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 气病,数则烦心涩则心痛[1 ]17 病心脉来, 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 居,如操带钩,曰心死[1 ]18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 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1 ]17 推 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 内,身有热也[1]17 心脉满大,痫瘈筋挛心脉小 急,不鼓皆为瘕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 肺疝[1 ]18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 干而死[1 ]48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 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1 ]19 4)心脉与四 时变化的关系: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 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1]19 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 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1 ]19 其不及则令人 心悬如病饥,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1 ]19

2.5 心病因

2.5.1 自然界对心的病理影响 古人因居住环 境恶劣,易受环境影响而患病黄帝内经涉及心之病以寒邪为主风行于地,尘沙飞扬,心痛胃脘 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速[1 ]70 故民病寒客心 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阴,痞坚 腹满[1 ]71

2.5.2 情志因素对心的病理影响 1)情志因素古人认为忧愁恐惧最为伤心忧则心气乘矣,此 其道也[1 ]19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 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惊则心无所 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 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1 ]39 岐 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2 ]4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2]8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故惊而夺精, 汗出于心[1 ]21

2.5.3 气血经脉变化对心的病理影响 气血变 化会引起情绪的变化,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 惋善怒[1 ]62经脉病变也影响心:阳明有余病脉 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 时善惊[1 ]64

2.5.4 饮食石药对心的病理影响 黄帝内经 认为,饮食对于心,尤其是心气有很大的影响五 味之中,苦先入心,久而增气过食咸甘辛则心 不适具体的经文有:心喜苦,宜食酸,禁咸,过食 咸甘辛则损伤心气心喜苦,食苦则久可增 长心气,心色赤,宜食酸心病则禁食咸味过多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 气喘满[1 ]3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甘走 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2.6 心病机 黄帝内经对心脏的病机,从心与 阴阳变化脏腑经络相互影响的角度做了一些阐 述,如诸痛痒疮,皆属于心[1 ]74心脏的主要病 机主要有三,一是气不足,二是外邪客于心,三是 情绪变化导致心动神摇,尤其是泣涕太息目惑 的病机揭示了情绪牵动心神再引起人体官窍病理 变化的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情绪调节机制非常相 似心虚的病机为黄帝曰:人气不足人忧愁 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 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神明失守[1 ]73 背与心相控而痛的病机为:心与背相引而痛 者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 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 至,热气至则痛止矣[1 ]39 背与心相控而痛,所 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1 ]58 嚏的病机为阳气和 利,满于心 ,出于鼻,故为嚏[2 ]28 泣涕的病机为心者,五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 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 动,心动则五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 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夫心者,五藏之专精 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夫水之精为 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 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 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 志独悲,故泣出也[1 ]81 太息的病机为忧思则心 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声出 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目惑的病机 为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 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 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感,则精气乱, 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2]80

2.7 心病证 在黄帝内经时代,对心类疾病已 有深刻认识,其中涉及心病 10 余种,具体如下:

2.7.1 心的常见病证 心气虚:心气虚,则梦救 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1 ]80 心气乱:故气乱 于心,则烦心密嘿,俯首静伏[2 ]34 心气盛:心气 盛则梦善笑恐畏厥气客于心,则梦见邱山烟 火心悗: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2 ]28 ;痿 厥心悗,刺足大指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 留之[2 ]28 心烦:许多原因会引起心烦,邪客于 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此新病 数日已[1]63;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2]21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2]24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1]32如并发心烦的病预后多不良,阳留大发,消脑留 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 者,死不可治[2 ]81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 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2 ]9 ;阴阳俱动, 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 表不里,其形不久[3 ]

2.7.2 心痛与厥心痛真心痛 邪客经脉常引起 心痛,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1 ]45 ;(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 饮,是为臂厥[2 ]13太阴厥逆,胻急挛,心痛引 腹,治主病者[1 ]45 ;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 身热,死不可治[1 ]45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 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1 ]63运气变化也会引 发心痛: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 至阴厥且格,阳反上行民病口疮,甚则心 痛[1 ]69 ;岁水不及复则大风暴发气并 鬲中,痛于心腹[1 ]69 心痛严重,与背相控为厥心痛,又从脏腑进行了具体区分:厥心痛,与背相 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 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厥心痛,腹胀胸满, 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厥心痛,痛 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 太溪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 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 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 渊[2 ]24 另有真心痛,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 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2 ]24

2.7.3 常见病的同病异证中心病证的特征 心热病: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 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 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心热病者颜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1 ]32心风 病: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1 ]42 ;心风之状, 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 在口,其色赤[1 ]42 咳嗽:心咳之状,咳则心痛, 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1 ]38 ;心咳不 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 失[1]38 心胀: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2]35萎病:心主身之血脉,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 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 也[1 ]44心痹: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 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 虚,故邪从之[1 ]10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1 ]43 心疟:心疟者,令人 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1]36心疝:即为小肠疝气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 也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 也[1 ]17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 络喉痹舌卷[2 ]23

2.7.4 心的病证与其他脏腑的疾病联系 黄帝 内经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五藏六腑,心为之 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 为之卫,肾为之主外[2]361)心肺关系心与肺通 过宗气相连接,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上奉心,心 与肾水火相济,心与肝胆互相影响引起情绪变化同时,心经也通过经络与其他脏器交通连结故而 互相影响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 也[1 ]44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 而行呼吸焉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 明,音声能彰[1 ]9 2)心与脾胃的关系主要是脾 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上奉心神,足太阴脾经支脉与心相连,胃之大络与宗气相关食气入胃,浊气 归心,淫精于脉[1 ]21;脾足太阴之脉其支 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3)心与肾心与肾水 火相济,水入上焦则为病具体有关经文有:肾风 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1 ]47;肾乘心, 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4)心与肝胆心与肝 胆的疾病均与情志有关,产生的症状有善太息胁 痛心烦等经文有: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 汁,心下澹澹[2 ]4 5)心与胞脉月事不来者,胞 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 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1 ]33心与胞脉的关 系被提及的不多张荣等[4 ]关于心与女科的研究 发现心脏功能与妇科疾病密切相关,为临床女科 疾病的辩证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2.8 心病的预后与传变 黄帝内经总结了脏 腑之间传变的预后规律,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 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 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 行也,故死[1 ]19 具体如下:肝受气于心,传脾 - 肾 - 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肺 - 肝 - 肾而死;脾 受气于肺,传肾 - 心 - 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肝 - 脾 - 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心 - 肺 - 脾而死其 中,心传变的顺逆关系为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 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1 ]7 心移寒于肺, 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1 ]37 心移热于 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1]37 肝移 寒于心,狂隔中[1 ]37 肝移热于心,则死[1 ]37

2.9 心病的针灸治疗 黄帝内经对于心病的 治疗主要包括针灸治疗和情志疗法心主夏,手 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 之[1 ]22黄帝内经中涉及的心病的针灸治疗原则与 方法针灸治疗的原则是:是主心所生病者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 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 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2 ]7,10心病者其变病,刺中血者[1 ]22并记载了 心虚心烦心热病心痛等病的刺法以及针刺禁 忌如人病心虚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心 俞[1 ]72 ;心烦头痛,病在隔中,过在手巨阳少 阴[1 ]10;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1 ]64

2.10 黄帝内经心的其他用法

2.10.1 与心字连用的专有名词 1)小心在黄 帝内经描述心脏位置与刺法禁忌时,提到一个名 词,小心位置在七节之旁,指膈腧之间,疑为主动脉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 之有福,逆之有咎[1]522)手心主在经络中涉及 到手心主一词,指代手心主厥阴心包经掖痈大 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 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1 ]28 补手少阴心主 足少阳留之也[2]28 3)心包络心包心包络是指 附于心包以及心脏表面上的脉络,在黄帝内经 中涉及到心包络的经文有:故诸邪之在于心者, 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 焉[2 ]71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 属心包络[2 ]10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在黄帝 内经中涉及到心包的经文有:手心主外合于漳 水,内属于心包[2 ]12三焦手少阳之脉散络 心包,下膈,循属三焦[2 ]10

2.10.2 其他用法 在黄帝内经中,心还有 以下用法:1)心脏,及其精神意识智慧,在对话 中出现,描述中主要指代人的精神意识和智慧 等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1]12)心脏, 及其内心心意,黄帝问答过程中,自述自己的内 心想法的一些句子,以及描述施治者心态或心 境心性的句子,如下:人以天地之气生心私 虑之[1 ]25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 粱,是不合其心[1 ]39 人心意应八风[1 ]54 徐而 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缓节柔筋而 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2 ]73 3)表示躯体中心 的区域,心字有时做位置标志来确定病位,如心 下心腹心胁心胸等,主要表示躯体中心围剑突 的区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 支胠,名曰肝痹[1 ]10四之气民病腠理热, 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1 ]71 金郁 之发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 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1 ]71 4)中央内部辞海的 解释中,心有中央内部的意思,在黄帝内经中, 常见的有足心,指位置5)星官名(心宿)在黄帝 内经中,涉及天文学内容,心又指天上的星官,二 十八星宿之一如: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 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1 ]67


3 讨论

3.1 黄帝内经年代心理论的特征 从甲骨文 的记载推断来看,殷商时代,已有心脏的解剖晏 子春秋[5 ]中有心有四支语,指四支血管难 经[6 ]记载,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 三合在黄帝内经年代,心脏的解剖已大致清 晰,但黄帝内经却没有具体描述,仅指出了具体 的位置;而黄帝内经对心的生理特性生理功能和病理的描述,对于针灸治疗食疗和其他疗法及 预后等描述,显然超出了心脏的解剖范畴

3.2 心系的具体内容 在当前的教材和论文中, 常见将心主心包心包络和膻中混为一谈的现 象,结合黄帝内经经文推断,在黄帝内经中心 系包括心心包心包络血脉手少阴心经和手厥 阴心包经及其络脉心为君主,位居中心;心包心 包络及其膻中为其外卫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如太素·卷八·经脉之一杨上善[7 ]所云:心外有 脂,包裹其心,名曰心包心包络是指心包及其脉 络,张介宾曰:心包络,包心之膜络也具有保护心 脏代心受邪等作用膻中为城府,中容心包和心可以说心居于中,心包和心包络为心君之宫室,膻 中者,宫室外之城府也[8-12 ]心主身之血脉,藏血 脉之气血液运行于脉中,血脉营卫,周流不休手 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二经,与心脏相 联系黄帝内经以为:心为五脏六腑的大主,因 此,心脏坚固,不容易被邪气侵犯因此,邪犯心脏 则伤于心之包络

3.3 心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心 为五脏六腑之主,五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 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 为之主外[2 ]36黄帝内经中与心有关的内容对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进行了佐证首先,心主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同时心脏也参加营卫的循环营 血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周行于全身脏腑内 外,以荣脏腑第二,心藏神,情绪变化导致心动神 摇,尤其是泣涕太息目惑的病机揭示了情绪牵 动心神进而引起人体五脏六腑官窍病理变化的过 程有研究认为[13-14 ]:心具有主血脉的功能,所以 才具有主神明的功能傅景华等[15 ]认为心藏神是 将相当于主持驱动职能的生命活动归属于心邓 铁涛[16 ]认为心主神明的功能功能是通过化学信 号的传递实现的翟双庆等[17 ]认为脉是联系诸脏 腑的道路是传递信息的关键张云云等[18 ]认为 心主脉,脉作为一个内分泌器官,血管的内皮细胞 分泌的内皮因子 NOETVEGF 等是心参与神经活 动的生理学基础田进文等[19 ]认为心脏传导系统 产生并传导冲动,维持心脏的节律性搏动是心主 神明的基础心与其他脏腑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心 与肺通过宗气相连接,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上奉心,心与肾水火相济,心与肝胆互相影响引起情绪变化


参考文献

[1] 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 佚名.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 田鸿芳,河恩惠,陈胤希,等.浅析黄帝内经体质思想对针 灸治疗的指导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6,29(1):67-70.

[4] 张荣,邓伟民.浅谈心与女科[J].西部中医药,2013,26(10): 37-39.

[5] 晏婴.晏子春秋[M].2 版,陈涛,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159.

[6] 凌耀星.难经校释[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

[7]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65.

[8] 薛雪.医经原旨[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2:171.

[9] 王玉兴.心包心包络膻中概念之辨析[J].天津中医学院 学报,1995,14(3):35-37. [10]杨力.膻中与心包络并非一物[J].中医杂志,1986,36(3): 79-81.

[11]闫昱江,柯尊华,雷根平,等.心包心包络膻中生理功能及 病证异同考辨[J].国医论坛,2014,29(5):55-56.

[12]李丽霞,杜翠云,刘洋.心包名实辨析中医脏象理论中 的心包即冠状动脉之假说[J].医药产业资讯,2006,22(6): 111-113.

[13]印会河,张伯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1984:29-30.

[14]孙刚,烟建华.黄帝内经主心血脉学术解读[J].中华中医 药学刊,2008,27(4):1312-1314.

[15]傅景华,傅妤娟.黄帝内经关于心神的认识[J].亚太传统 医药,2006,2(7):28-30.

[16] 邓铁涛.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J].新中医,2003,35 (3): 15-16.

[17]翟双庆,孔军辉,王长宇.论心主神与五脏藏神的异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45(2):9-11.

[18]张云云,王文健.从中西医学角度认识心主神明[J].中西 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3):347-349. [19]田进文,韩成仁,王士雯.论心肌的藏象学归属[J].山东中 医药大学学报,2005,29(1):7-9.



收稿日期:2018-12-14

 * 基金项目:中央支持地方财政中医学一流学科科研创新基 金项目(编号 A2-C130501)

作者简介:颜彦(1982),女,博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中 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方肇勤(195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中医基础理论



推荐阅读:

专题 | 中医药对外援助

百年来中医理论发展特点和启示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附子-白术药对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机制

本文内容源自 中国知网 西部中医药Wester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9 Vol.32 No.8,图片来自 Bing images本平台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转载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

获取更多中医药知识,快速访问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搜索


    关注 中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