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别「碳」气

 

【當地&當季】光一個「選擇」的動作,就可以「對環境友善」。...



吃水果会产生温室气体?是怎么计算的呢?也就是说,低碳生活也可以从食物着手喔!

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个爱吃荔枝的杨贵妃,皇帝为了要讨她开心,特别派人从外地运送荔枝到宫里给贵妃。

从哪运来呢?有人认为是岭南一带(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一带),也有人说是现今的四川。从那里运荔枝到宫里,得像骑着马玩接力赛一样,一站接着一站,日夜不停的运送,据说当时只要五天就能够送到了,速度差不多是一天运送200公里。干嘛运得这么急呢?除了贵妃急着想吃之外,当时可没有什么冷藏宅配的服务啊,不快点送到,荔枝可就会坏掉、变质,到时候说不定还因此惹上杀身之祸!



食物「走」______多远

贵妃口中的荔枝旅行至少1000公里,这就是荔枝的食物里程。食物里程是1990 年英国学者帕克斯顿(Andrea Paxton)提出的概念,计算的是食物从产地到餐桌旅行的距离。为什么要计较这些距离呢?食物的来源愈远,就得消耗愈多的化石燃料来运送,当然也就制造出愈多的温室气体。除非你像唐朝那样运荔枝,派几十匹马来接力运送,那就不用耗费化石燃料,只要花些人和马的粮食费,人和马顶多是喘气大口一点,多吐些二氧化碳罢了。其实啊!想到这些骑士扛着一大篓荔枝骑马,就觉得是很有趣的画面,说不定那些骑士心里头会想着「如果在长安城边就有荔枝,那该有多好」。

然而,同样的食物里程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却可能不同喔!为什么呢?我们就从运输工具这点来看吧!飞机、货车和轮船,你认为哪一个运输工具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最少呢?光是就体积来说,你可能会猜:「应该是货车吧!因为是最小的运输工具啊!」不过呢,运输产生的温室气体可不是这样算的,专家们计算的公式是每运送一吨食物一公里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虽然货车耗油量相对来说少,但是它能运送的重量也相对比较少,所以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并不是货车喔!而是货轮。根据《饮食杂志》(Food Magazine)2004年的报导,每运送一吨食品一公里,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公克)是这样的:短程运输机约是1580公克,而大型货车是63公克,货轮则是10公克。

从这个例子看来,光是用食物里程来评估食物对环境的冲击程度,显然是不够完整,因此我们需要更全面的评估方式,例如用「碳足迹」来评估。

什么是「碳足迹」?

碳足迹是什么?难不成碳还会走路留下脚印吗?这和环境冲击又有什么关系啊?

其实,这「碳」指的是温室气体的碳,碳足迹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所直接与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看起来很复杂是吗?我们举个例子吧!

如果杨贵妃住在台北,她心爱的荔枝是产自屏东内埔的玉荷包荔枝,你想想看这荔枝从产地到餐桌,产生了多少温室气体?

「荔枝不是植物吗?可以行光合作用不是吗?应该是吸二氧化碳啦!哪会产生温室气体?」

嘿,可别光是这样想,种荔枝要不要施肥?要不要撒农药?肥料工厂生产肥料会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啊?在生产的这个环节上,即使荔枝树能行光合作用,但是施加在树身上的农药和肥料还是间接的产生温室气体。

第二个环节是运输,让我们再想想台北贵妃是怎么吃到荔枝?当荔枝成熟后,果农采收完荔枝,得先迅速降温并保温,维持荔枝的美丽果皮及新鲜口感,之后交给采购的盘商,然后盘商将荔枝装载在货车上,从高速公路一路奔驰到台北的果菜市场,运送过程中也得注意要低温运输。贵妃家附近的水果行派了人去果菜市场采购荔枝了,再将这些荔枝整理后放在自家的展示台上。贵妃她娘骑着摩托车到了水果行,拿了一个台湾特产的红白塑胶袋,精挑细选了三斤100元的荔枝,结了帐,骑上车回到家,再把荔枝放在冰箱里。数个小时后,冰凉可口的荔枝上桌了,贵妃吃得笑呵呵啊!

以上这个过程,你看到温室气体正在噗噗噗的产生了吗?关键一就在交通工具,无论是载送荔枝的货车,或是贵妃她娘的摩托车,都是温室气体的产生器(请不要再提议用货轮来载荔枝到台北了!)。而关键二,就是低温保存,想当然尔,这也是会耗费化石燃料的。此外还有一个关键,你找到了吗?那就是红白塑胶袋啊!塑胶袋来自石油,产制的过程必会产生温室气体。

荔枝的碳足迹可还没完呢!虽然贵妃爱吃荔枝,可是她可不会爱吃到把壳和籽都吞进肚里。这些倒进垃圾桶的果皮和果核,将来无论是送到焚化炉或是掩埋,都会产生温室气体。

一般常认为「有烟囱才有污染」,不过从碳足迹的观念思考,我们晓得就算没烟囱,也可能产生污染。无论是吃的食物或是使用的器具,它们的「一辈子」从原料取得、生产、运输配销到废弃处置等过程,都会产生温室气体。如果台北贵妃在夏天不只想吃吃荔枝,她还想吃冬天盛产的草莓,或是想吃美国空运来台的樱桃,那么碳足迹的计算可又要再加上许多其中冷藏或运输产生的温室气体了呢!

选择友善环境的产品

在全球化的食物供给系统中,我们一年四季都得以享用不同产地的食物。光是一个汉堡里头的成分──小麦、芝麻、生菜、牛肉、起司、番茄等,不只产地的气候不同,就连产季也不太相同。让不同季节、不同产地的农产品集中在一起的过程,碳足迹和食物里程也随之快速增加。

那么该怎么选择对环境友善的食物呢?这有两个重点,选择在地食材和当季食材。使用在地食材,可以缩短食物里程,减少远距离跨国、跨洲的运输,降低对石油的依赖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而选择当季食材,可以减少肥料及农药的施用,也可以降低生产非当季食材时,所需的额外用水、冷藏、保温等其他能源。此外我们处理这些废弃物的时候,也要尽量减少产生垃圾,因为焚化或掩埋都会增加温室气体。

除了食物之外,其他产品或是服务也都有自己的碳足迹。环保署制定了碳标签制度,鼓励厂商分析产品的碳足迹,并在产品上贴上碳足迹标签,目前能看到碳标签的产品从外套、长裤、饮料、热水器、奶瓶甚至到地砖都有。我们可以优先选购具有碳标签的产品,支持厂商公开更多产品的碳足迹。环保署也设计了「一日生活碳足迹 APP」,可以计算居家生活或交通等的碳排放量,并且可以知道全国碳排放趋势、地区排放的差异。当我们采用碳足迹的概念,将产品、个人或企业活动的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纳入考量时,才能真正的过着低碳生活。


    关注 环保信息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