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戏里戏外“走西口”

 

征稿无论身在原平,还是远走他乡,请把那些或感人或励志或传奇或值得称道的原平故事分享给大家。本平台现征集原平相...



稿


无论身在原平,还是远走他乡,请把那些或感人或励志或传奇或值得称道的原平故事分享给大家。本平台现征集原平相关文章、照片。

投稿邮箱:718070459@QQ.com。

投稿时主题格式为“投稿+作品名称”。




一声“家住在太原……”拉开了二人台《走西口》的序幕。

《走西口》是二人台经典剧目,男女老幼,耳熟能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虽然是一部小戏,却以一个家庭为视角,折射出与我们的生活曾息息相关的一段历史。

传统二人台中,《走西口》女主角孙玉莲一开口就点明“家住在太原”,但在那个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年代里,原平作为“走西口”大省山西之辖列,不可避免的也裹挟其中,在“走西口”的漫漫路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多后人不解,为什么要“走西口”呢?



在二人台《走西口》中,太春唱道:“咸丰整五年,山西遭年限……二姑舅捎来一封信,他说口外好收成……”

在旧社会,崞地苦寒,地瘠人广,加之天灾连年,在“口里”的恶劣条件下,“口外好收成”相对而言已算富庶,于是,无数老崞县人也加入了走西口的人群……

小时候听到走西口,懵懵懂懂,只大致知道是咱本地人“出口外”,到了蒙古草原。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走西口中的“西口”确有所在,“西口”即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的杀虎口(原名杀胡口,1925年,当时的杀胡口镇守使韩多峰为缓和民族矛盾,把“胡”改为“虎”)。



(今日的右玉县杀虎口。但据老年人说,当年的“西口”其实十分简陋,仅容一人一马通过。史料记载的是:“高1.74米,宽1.67米”)
旧时崞县人,离开自己的故土,经崞阳来宣与普济二桥,经杀虎口,汇入走西口大潮,融入茫茫草原。
 
(走西口路线图)
在走西口的大潮里,成就大盛魁之类的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像《走西口》中男主角太春一样,揽工受苦,维持生计,默默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直到现在,村里还能找到老一辈走过西口的长辈,年轻时,为着“口外”较“口里”的肥沃,把青春和汗水留在那片土地。

(这是在年轻时真正走过西口的原平人之一,在他身上,有很多走西口的旧事,但最终,就像俗话说的:“靠住自家的门畔畔,死了也歇心”,故土难离,又回来了。) 
 
(又一位年轻时走过西口的长辈,像这种走过“口外”最终回了故乡的还有很多)


也有留在口外的,娶妻生子,成了“口外人”。我有个岳姓朋友,曾就讲过,他爷爷就是原平人,当年走西口贩卖粮食,抛闪了原平老家的妻儿,在口外又成家立业了。呵呵,这是另一种走西口的版本了。

俱往矣。

虽然二人台《走西口》在舞台仍然长盛不衰,原平现在为生计而出门在外的男人也不在少数,但早已不局限于“走西口”中特定的内蒙草原等地了,而是遍布了各地。但不管在哪,离原平,出故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走西口”。

看二人台《走西口》,有种生离死别的凄婉,老辈人能体会到其中的悲情,在村里唱二人台《走西口》时,有很多老人依然泪水涟涟……



但年轻一代恐怕就理解不了了。我女儿就曾问:值得哭成那样吗?每天可以打个电话呀?

是啊,现在咱原平年轻人出门或工作或打工去“走西口”,虽也有为生计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怀揣梦想。在异乡的辛苦之中,夹杂着意气风发。
 
(新一代“走西口”的原平年轻人之一,意气风发)
 
(因为工作而不得不离家的另外一种意义上“走西口”的原平年轻人)


在今天这个高铁火车汽车手机普及的时代里,现代式“走西口”,早已失去了二人台《走西口》中蕴含的故土难离、生离死别的意味,当然也遗失了那种“如果我想你,就翻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看你……”的绵密淳厚的底蕴。

但是,不甘坐以待毙、找寻出路,能吃苦、敢“走西口”……这些品质,始终贯穿着老中青几代“走西口”的原平人。

那么,在此时依然提起《走西口》,就不仅仅是忆苦思甜或欣赏的意义了吧?




    关注 原平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