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光岭那边的人家

 

特约作者:李尚梅

经常听她说“们屋里,们屋里”,我很好奇,总想去“屋里”看一看,终于在一年秋天,梨子成熟的时候,我俩坐着公交车,翻山越岭,来到同川梨乡,她的家。...







欢迎投稿

讲述原平精彩故事    展示原平锦绣河山

介绍原平经典风物    弘扬原平菁华文化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欢迎原创首发。

邮箱:718070459@qq.com  微信:zhtixj

特约作者:李尚梅
从小就听说过同川,吃过同川的酥梨,但真正的走进同川,了解同川,是在认识了同川的朋友们以后。
英英是第一个。

九九年来到原平,认识了她。她住校,我跑校;她做饭,我蹭饭,一来二去,就熟了。那时的她正值妙龄,又是刚从山沟里蹦到城里来的,虽然只是代课教师,但她踌躇满志,觉得前程一片光明。家中父母康健,是她的后盾。

经常听她说“们屋里,们屋里”,我很好奇,总想去“屋里”看一看,终于在一年秋天,梨子成熟的时候,我俩坐着公交车,翻山越岭,来到同川梨乡,她的家。



二老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个“城里人”,口口声声称我老师。第二天一早,大爷就陪我们去了地里。梨树满山,梨子满树,我看着掉在地上黄澄澄的梨,擦擦就想吃,大爷笑呵呵地夺过,放在筐里,说树上那么多好梨,相中哪个吃哪个。我第一次站在梨树下,吃着自己精心挑选的大梨。咬一口,脆生生,皮薄汁满,唇齿留香。也就是从那一次开始,每到梨子成熟,老人就会亲手摘一大箱子酥梨,千方百计给我捎到原平,箱子上还不忘写上我的尊姓大名。每次取回这箱梨,我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想俩夫妻年已老迈,要把梨子摘下,放好,包装,托人,是怎样的辛苦。而我,又何德何能配得这般礼遇。

又一次去同川是到附近一个村子办事。几年不见,大爷的身体已经是大不如前。大娘告诉我,老人脑痴、耳背、动作迟缓,但他还能认得我。不能表达,没有表情,只是坐在灶前,小心地加着柴火,执拗地要帮大娘给我们做饭。



梨树年年梨年年,最经不起岁月摧折的,竟是风烛残年的老人。

再一次见到的,已经是大爷的棺木,没有往来吊唁的人群,没有亲朋好友的伤心哭泣,陪伴他的只有老妻弱女,和制冷机发出的单调的声音,凄凄惨惨戚戚……

老伴走后,空巢里形单影只。

大儿二儿都到了外面打拼,省城县城落了脚,两家家和业兴,现世安稳,老人除了思念,无须烦心,只有这闺女是大娘的心病。最近几年,老人身体日渐衰弱,一年好几次住院,每次见面,她总要絮絮叨叨说这些不如意事。她说帮又帮不了,劝又劝不动;她说能过就过,不能就离,打打腾腾算什么活法;她说闺女不像她,少主没意……我说女大不由娘,儿女自有儿女福,她说理是这个理可是由不得操心。

十几年的交往,早已处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



今年秋天,又是梨子成熟的季节,我又去同川看望老人家。老人显然事先得了消息,早早倚了门望着。见我穿了一件碎花薄袄,豁牙漏齿的嘴巴里竟脱口而出“有气质”,我大笑着逗她,什么叫气质,她毫不犹豫地说,就是穿什么也好看。

坐在炕上,我把买来的食品、用品一股脑儿排列出来:冰糖、枣糕、山楂卷、香蕉、毛巾、拐杖……老人摸摸这个,看看那个,想笑,却流出了泪,她不停地用脏黑的布子抹着,又声声叹息女儿的悲苦。



老人有爱生活的天性,院子的四周种满了菊花,红的、黄的、白的,还有一人高的大丽花。我说要捋些种子种在我那院子里,老人说,菊花耐皮很好养,有一棵“仙客来”是特意为我弥弄的,说着让我看窗台上的一盆。只见眼前这一棵,叶子肥硕,绿底上有点状的晕,球形茎上万头攒动,弯曲的、细嫩的、娇羞的花苞蕴含着鲜活的生命,这是一个孱弱的老妪用心血养育出来的啊!

临别,我捧走鲜花,又带上老人预先准备好的一大箱梨。



转眼数九,隆冬考验着一个个脆弱的生命。

前几天,老人又住院了。

第一天晚上,我去看她。乱糟糟的床上,歪斜着乱糟糟的一个她。打着吊瓶,插着氧气,花白的头发像一蓬枯草,低垂着。她说这次是风湿性心脏病复发,老病缠身,求生求死。

第二天中午,我给她娘俩送去一大碗饺子,她吃了一个。晚上我过去,她还催我早点回去。

第三天早上,接到英英电话,说她走了。

车库里存放的梨还没吃完,黄澄澄,饱满满。

花架上,仙客来的花苞正次第开放,红的花,绿的叶……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尚梅,原平市实达中学教师,1984年毕业于忻州师范。喜欢亲近自然,崇尚清静无为。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蓝字:

【征文 | 快乐崇拜(原平  高英)】

【征文 | 想起他,心情很复杂(原平  暖暖)】

【征文 | 人生难得是良师(原平  刘建英)】

【征文 | 难忘全才贺老师(原平  贾政卿)】

【征文 | 妈妈恩师——余代碧(原平  赵晓霞)】










    关注 原平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