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蟆有四家手工红糖厂,民间手艺快要失传了!

 

加蟆小妹儿微信“cqmaxm”,进石蟆人微信群,和蟆小妹儿做盆友,爆料石蟆身边事。猜你喜欢:石蟆又出名了!连...

加蟆小妹儿微信“
cqmaxm”,进石蟆人微信群,和蟆小妹儿做盆友,爆料石蟆身边事。


石蟆镇的甘蔗远近闻名,同时也催生了当地传统的制糖产业。今年当地出产的古法红糖市场销售十分“紧俏”,三家制糖厂生产的红糖早已被各经销商抢购一空,甚至连淘宝、微店等电商平台也出现了“一糖难求”的火爆局面。



“我15岁就开始在村里的糖厂做工了,那时候是用几百斤重的牛磙子来榨汁……”在江津石蟆镇登云村四社的一个糖厂里,67岁的工人王远禄一边麻利地铲着锅里的红糖,一边说着自己50余年的榨糖故事。

王远禄所在的石蟆镇登云村观音桥糖厂是石蟆的四家手工红糖厂之一。走进1000余平方米的加工间里,烟雾弥漫,工人们形象地比喻红糖提炼的过程就像蒸桑拿,还有一股清新扑鼻的香甜味儿回绕在车间。



热红糖出锅

100余年制糖史千锤百炼出精华

v

家中有客人时,一碗红糖水煮蛋是石蟆人热情的表达;女人坐月子,红糖水是当地人的最好补药……“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只有等到过年厂家才会给工人发半斤红糖,珍贵得很呢。”在王远禄的回忆中,凝固着一代石蟆人的红糖情结。

石蟆镇是江津区粮食大镇,有着长达100年种植甘蔗的历史,现今仍有12个村8000余农民在种植甘蔗,年出产甘蔗达5万余吨。手工制糖工艺以稿子社区(原稿子乡)最为典型。“在我们还是小娃儿的时候,稿子乡至少有50家制糖厂。”观音桥糖厂负责人,60岁的罗太华如是说。那时候人们用牛磙子碾压甘蔗取汁,每天提炼2吨左右,厂商们还联合一起举行展销会,稿子乡的甘蔗和红糖一时名声在外。

在厂房的最后一间屋子里,半立方米一块大小的红糖被均匀地分割开来,整齐地等待冷凝出厂,这样的劳动结晶是在无数锤炼后获取的。甘蔗榨汁后,历经大火煮沸消毒、过滤,进入长达数小时的轮锅煮沸过程,期间近20个工人不断搅拌擂糖,加快汁液水分蒸发;这时候粘稠的红糖初步成型,装入大铲锅中,进入“打冷铲”的关键环节。“差不多要不停铲200下,就可以倒入容器冷凝了。”糖厂负责人罗太华介绍着最后的程序。

经过一系列严谨加工后,100斤甘蔗榨出了10斤红糖,而甘蔗渣也不浪费,用作培养菌类的“温床”。

红糖加工进入“打冷铲”程序

整合资源携手发展不让传统技艺失传题

v

据悉,石蟆镇的四家红糖厂均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日榨甘蔗720吨,年产红糖5400吨,解决当地240余人就业,产品畅销云、贵、川等地。除了机器榨汁外,红糖的提炼全部由工人手工操作。
刚提炼的红糖倒入磨具冷凝


然而这样一项传统技艺却面临窘境。一方面,种植和管理甘蔗的村民越来越少,当地甘蔗的数量和品质都在下降,原材料十分匮乏。另一方面,村里的青壮年绝大部分外出务工,拥有红糖制作手艺的人部分也随之流出,年轻人中又少有学习制糖的。罗太华厂里的近50名员工中80%都在50岁以上。

“比如烧锅炉的火候和‘烧泡’(第一次煮沸),就十分需要技术,这是要靠经验累积的。”罗太华谈到传统手艺的传承时,满脸的愁容。

为保护这一传统手艺,石蟆镇政府正着手整合四家传统红糖厂,积极协助其办理相关经营手续,促进资源的整合和效率的提高,推动传统手工艺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来源:江津网 )



猜你喜欢

  • 石蟆又出名了!连镇长都出面了!
  • 这个视频10万石蟆人都看哭了!

  • 你离开石蟆几年了?

长按以下二维码 加蟆小妹微信


    关注 石蟆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