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常知足与看得开

 

道家的常知足与看得开你要想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官德,就必须对涉及中国传统官德的各种思想流派的经典著作...







家的常知足与看得开



       你要想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官德,就必须对涉及中国传统官德的各种思想流派的经典著作有一个简单且宏观的了解,因为中国传统官德是由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佛家等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在长期性的相互激荡,融会贯通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历史悠久、辉煌庞大、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这其中,对中国传统官德生成影响最大的四个流派。一个是儒家,一个是法家,一个是道家,一个是佛家。

儒家:勇猛精进——敢担当,故而拿得起;

法家:法律行令——法术势,故而管得住;

佛家:洞悉生死——明无常,故而放得下;

道家:清静无为——常知足,故而看得开。

现代人:不想做圣者,而只想做强者!



        今天我们说说:道家的常知足与看得开



道家是由老子和庄子创立的。他们的代表作是《老子》和《庄子》这两本书,那道家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专门讲清历代的王朝兴衰、衰败和福祸的原因,背后的规律以及运行轨迹,有哪些值得我们把握。它得出来的结论是,要执本。什么叫“本”?秉要执本是指清虚自守,卑弱自持,这构成了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的,知足常乐这句话是《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利与己身生命那一个更亲呢?己身生命与货利那一样更重呢?得与失那一样更有害呢?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过分的追求、爱名 必定费重大的消耗,多藏必失去越多。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人能做到知足,就不会有何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能长久。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通常是和儒家看作一个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因为这两大流派在很多方面形成了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儒家特别注重人世间的人伦道德,但道家尊崇天道。儒家强调礼仪文士,道家向往天然自成。儒家强调一个人在世上生活要奋发有为、敢于担当,能做事,但道家通常强调无为而治。儒家强调一个人在世上生活要对自己的家庭、家族、国家承担责任,但道家最兴于个人对社会的解脱,因此,在两者形成一个相反相成的关系。将道家思想的核心概括为常知足与看得开。

在玉器店看到一个价格不菲的精美挂件,那是一块天然的翡翠玉石依其原型分色雕刻而成,白色通透的部分雕成一只形神兼备的“知了”,翠色部分雕成清秀坚挺之竹节,知了附在竹节上,整体看来惟妙惟肖,动静合宜。越是贵重之物越讲求寓意,店主人解释说:知了取其“知”字,“竹”与“足”谐音,故而它的蕴含之意便是“知足常乐”。

真是太有趣了,看来这小小的翡翠雕件不仅给人美好的视觉感受,同时让人体会到中华文化之古老精深,广博而富含生趣,我想起一个关于“不知足”的小故事。

相传古时有户贫苦人家,家中一无所有,只有一口井,就靠卖水为生。某天一个道士路过此地向他们讨了一碗水喝,临走的时候问他们有什么愿望啊,他们就说:“要是能开个酒店卖酒就好过了。”于是道士轻施法术,水井变成了酒井。从此以后这对夫妇每天都从井里打出芳香四溢的美酒来卖,日子过的越来越红火。不久,道士返回,问他们现在日子怎么样啊?他们又说:“日子过得是比以前好多了,只是井里只能打出酒,却没有酒糟,我家的猪没的吃,不知仙人能否再帮一次?”道士听了,摇头叹息:“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当酒卖,还嫌没有糟。”说罢飘然而去,从此后,他家的井里又变回水,再也没有酒了。

人是要学会“知足常乐”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生汲汲营营,追追寻寻,忙忙碌碌,徒增诸多求不得之苦,也错过了人生中许多美丽的风景。修炼人都知道,人的福分由先天带着“德”的多少而定,所以人要知足、惜福,淡泊随缘。如要增加福分,只有改变唯利是图思维模式,心存善念,多行善事方是根本。







豁达的人 ,想得开,故不斗;

得道的人,晓天意,故不急;

厚德的人,重谦和,故不噪;

明理的人,放得下,故不痴;

自信的人,肯努力,故不误;

重义的人,交天下,故不孤;

浓情的人,淡名利,故不独;

睿智的人,看得透,故不争;

宁静的人,行深远,故不折;

知足的人,常快乐,故不老。




法家的法术势与管得住


    关注 修齐治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