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行为都和安全感有关

 

我把近段时间爸爸妈妈们的咨询做了一个梳理,都是安全感相关的育儿问题。确切说,让父母们操心的大多数问题,不真是...





我把近段时间爸爸妈妈们的咨询做了一个梳理,都是安全感相关的育儿问题。确切说,让父母们操心的大多数问题,不真是“问题”,而是孩子成长必须要面对的一道道关卡。所以,这篇稿子,我站在宝宝们的角度,讲了一次故事,以便父母更轻松地读懂孩子的世界。

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同样是安全感缺失,有的孩子表现为退缩,而有的孩子则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

吃手口唇依恋



我叫甜甜。快一岁了。几乎要学会走路,但我还不想太快学会。我更喜欢吐舌头和吃手指。奶奶说,我的指头上有蜜。

我一直认为,妈妈的奶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断奶那天,我的心里空空的。连续几天,大人都给我塞替代奶嘴,我才发现,我真的要与妈妈的奶头告别了。我的嘴唇不会再有妈妈带来的柔软和温暖的感觉,我怎么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我经常感到,即使不饿,也会突然想允吸。我想告诉妈妈,但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我把自己的半个拳头塞进嘴里。但每次这样做,都会被妈妈制止。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只是觉得吃手指心里很舒服。我希望妈妈理解我。



吃手这个行为,第一次出现一般是在孩子3个月前后。吃手是宝宝智力飞速发展的表现。因为通过吃手,孩子学习和感知到:原来,“嘴”里吸吮的那个东西是自己的“手”,而“手”也感觉到那个正在吸吮的是“嘴”。

如果此时宝宝被禁止吃手,口的行为欲望就会被压抑下来。不但可能会在宝宝长大一点后出现“吃手”的复潮,甚至会导致宝宝成年后出现“口唇期固着”的问题。很多成年人抽烟、不停嚼口香糖、爱吃零食等问题都和口敏感期没有得到满足有关。

所以,父母不要太担心小宝宝吃手。如果宝宝的口唇欲望得不到及时满足,口唇的敏感期就会延长,从而妨碍安全感的建立。

在甜甜的意识里,她或许不明白手脏与生病的联系,但是妈妈的语气会让她无所适从,甚至会让她不喜欢自己的身体。而妈妈强行制止甜甜吃手的行为,可能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强化这一行为,延长持续时间。事实上,宝宝吃手反而还有一些好处: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等。

两岁以前,宝宝吃手,父母只需注意宝宝的手部卫生。两岁以后,宝宝仍然手不离口,就需要找一找原因。内向、自卑的宝宝可能因为抒发内心的压抑情绪,或者由于宝宝体内缺锌。对于宝宝的心理需要,父母需要花时间多陪宝宝,讲故事、做游戏等,将宝宝的注意力从手上转移开去。同时,父母要多表达自己的爱,多抱多亲宝宝,让宝宝从身心上感受到亲人的爱,从而帮助宝宝对周围世界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认生陌生人焦虑



我是胖胖,男生。我刚学会走路。所以最近,爸爸妈妈经常带我出门遛弯儿。但是,我并不喜欢出去,尤其不喜欢和爸爸一起出去。一路上,他不但不抱我,还让我叫这个叔叔,那个阿姨。那些陌生的脸,总让我感到害怕。

有一次,一个大胡子叔叔,看见我特兴奋,我稍不留意就被抱在他怀里了。顿时,我又踢又闹。后果很严重,爸爸揍我了。我呼天抢地地哭。虽然大胡子叔叔劝说爸爸住手了,但我还是不喜欢陌生的叔叔抱我。我讨厌他们。



父母们常说的认生,学名叫“陌生人焦虑”。随着孩子运动范围扩大,开始接触到外界后,一般是在7个月后,陌生人焦虑就开始了。陌生人焦虑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妈妈不要将“认生”和胆小、内向等性格特点挂钩。随着宝宝的成长,到1岁半左右,认生的情况就会好转了。

宝宝的“陌生人焦虑”,可谓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首先说明宝宝已经形成了对亲人的依恋,第二说明他已经能够区分熟人与生人,自我保护意识开始萌芽,能够避免从不友好的陌生人那里受到伤害。这也是宝宝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表现。见到家人就高兴和兴奋,因为宝宝知道亲人能带给他欢乐和安全,而陌生人是未知数,宝宝当然会担心、害怕和焦虑。

当孩子处于“陌生人焦虑”的敏感期,家长需要科学处理。故事中的爸爸打胖胖,可能导致消极结果,甚至阻碍到孩子以后的社会交往活动。其实,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需要强求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只需给孩子呈现出礼貌的交往方式,让孩子逐渐感受到他人的友好,这样,孩子就会记住并模仿,建立起对他人以及未知世界的信任感。

只要妈妈分离焦虑



妈妈要上班了。这是前几天我得到的消息。姥姥告诉我的。我隐约地感觉到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妈妈要离开我?妈妈要到哪里去?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妈妈走了我怎么办?

我刚1岁半。我想妈妈不上班。

妈妈上班第一天,我就抱着她的腿不放开。妈妈说上班挣银子,给果果买洋娃娃。我说不要洋娃娃,我不花钱,我只要妈妈。妈妈紧紧地抱着我,我哭湿了妈妈整个后背。

终于,妈妈还是去上班了。走之前,妈妈说她爱我,一下班马上就回家。妈妈平时一贯信守承诺,我觉得应该相信她。



刚出生的小宝宝觉得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随着宝宝逐渐开始意识到妈妈和我是两个人,因为妈妈离开而出现的分离焦虑也就随之而来。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说明宝宝的心智发展又进了一步。

第一次分离焦虑大都出现在妈妈结束产假去上班的时候。通常到宝宝10个月左右就会自行缓解。但有些宝宝由于从小就是妈妈一个人带,没有其他看护人的参与。这样的宝宝往往更加依恋妈妈,分离焦虑的问题会更严重,有时甚至会持续到1岁左右。

故事中的果果正处于典型的“分离焦虑”阶段。故事里的妈妈对宝宝说明了离开的理由,并且说到做到,这让果果的心理有一种确定感和可控制感,从而能够有效帮助宝宝降低焦虑。如果妈妈在离开期间,为宝宝提供一个充实而有规律的环境,会更有利于宝宝安全感的建立。

“分离焦虑”的产生由依恋引起。宝宝对妈妈的依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正是有了依恋,与妈妈分离才会焦虑。因此,满足依恋,正确引导宝宝独立,才能帮助宝宝顺利走出“分离焦虑”。

首先,妈妈最好亲自抚养宝宝,让宝宝充分感受到妈妈爱自己,愿意时刻陪在自己身边,保护自己。其次,妈妈对宝宝的承诺,一定要尽力兑现。实在不能兑现的承诺,要真诚道歉和及时弥补。另外,妈妈与宝宝在一起,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积极的心态,放慢节奏,不要催促宝宝。还有一点很重要,妈妈要勇于放手,鼓励宝宝独立完成事情。一个自信有安全感的宝宝,一定有一位仁爱又智慧的母亲。

我怕妈妈不要我遗弃感



妈妈生气了。在大街上,妈妈对我说,你不走,我走了,你这么不听话,我都不想要你了。我使劲哭着,紧紧追赶在妈妈身后。

我担心妈妈真的不要我了。

我很害怕。虽然后来妈妈不生气了,可能妈妈是假装生气。但是妈妈的那些话,在以后的很多天里,我还能清楚地记得。

一天晚上,我睡不着。我听见爸爸和妈妈在说话,说得很快,声音很大。我听见妈妈在哭。我觉得很紧张,四肢发抖。我也忍不住哭了。

我害怕爸爸和妈妈这样说话。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是不是想把我送人?妈妈不要我该怎么办呢?我怕妈妈不要我。



故事中的孩子时常出现“被遗弃感”。显然,这样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状态的孩子,难以发展出良好的安全感。这位妈妈与宝宝的交流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发现。我们原本只是想震慑一下宝宝,却忽略了宝宝的心理感受。孩子却会因此长期生活在惊恐当中。这种“被遗弃感”的危害,绝对不亚于真正的遗弃。

孩子的遗弃感一方面来自于母亲的轻率,还有一方面来自于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关系不睦的家庭,孩子的情绪势必受到不良氛围的影响。父母的不融洽,会让宝宝失去方向一致的周密照顾和关爱,其中的分歧,让宝宝无所适从,从而失却安全感以及对外界的信任感。这样的孩子容易焦虑、紧张、害怕,长大后心理也会留下阴影。在社会交往中,孩子显得自卑、孤僻、悲观,难以驾驭人际关系等等。

因此,为宝宝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父母们最大的责任。妈妈对宝宝保持完全的耐心,无论宝宝做错什么,都要让宝宝知道,即使我做错了事,妈妈也是爱我的,不会嫌弃我,更不会把我送人。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避免争吵。当孩子想知道“我从哪里来”,不要随意告诉孩子是捡来的,而是以一种巧妙有趣的形式告诉他。当然,更不要使用遗弃、送人等字眼去吓唬宝宝,这种玩笑真的会让宝宝很受伤。孩子的心灵是最纯净的。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更加细致而智慧地呵护他们的心灵成长,以科学的方式培养孩子心理能力的全面发展。

如何做个构建孩子安全感的智慧妈妈,请看视频:


    关注 积木育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