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美食的那五朵金花

 

冬去春来,偶尔的冷空气来袭,依然可以感受深深的寒意,走在街头,顺手买一份,暖手暖胃的美食,那滋味如“初恋”一...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每到一地儿,把当地所有的美食装进肚子带走才是王道。
北京,天子的脚下,遍布中华老字号的美食。去北京吃什么?
就是要吃遍他所有的老字号!
北京美食的老字号有小肠陈、爆肚冯、馄饨候、砂锅居、天福号等等。
今儿美食君就给大家侃侃咱老北京的美食老字号
小肠陈



吃卤煮当然是“小肠陈”了,这可是“京城卤煮第一家”,被评为中华老字号。

很有意思,第三代小肠陈的传人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小女儿。彻底改变了“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想起来,现在的人确实开明了!
小肠陈第三代传人陈玉田制作的卤煮——“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而不粘,汤浓香醇厚”,堪称一绝。一碗卤煮火烧盛装的主料、辅料、调味料有20多种,还不包括制作卤汁用的各种中药:白芷、甘草、丁香、砂仁、豆蔻、肉桂等。如今的“小肠陈”在北京更是声名远扬、很受钟爱,味浓、料丰、干净,对原料和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吃着心  


馄饨候

据说有一次郭沫若同志路过馄饨侯的摊,在品尝过馄饨后,竖起大拇指连赞其好。郭老看到侯庭杰包馄饨的熟练程度不禁赞道:“包的这样快,这么漂亮,可否告知这有个什么讲头儿。”侯庭杰风趣地回答:“这可称为‘鱼儿蹦’。”此后,不少文艺界的名角常来光顾。“馄饨侯”的名声也就不胫而走了。
如今的“馄饨侯”生产馄饨要按店训说的,即“用料务求精心细选,制作更需屏气凝神”。“馄饨侯”的一碗馄饨里,包括面皮、肉馅、骨汤、作料,其中包含量化数据上百个。首先用料从源头把关。先说馄饨皮,用的是廊雪面粉,所以馄饨皮薄如蝉翼,将馄饨皮放在报纸上能清晰地显现出字迹来。“馄饨侯”的馄饨馅,制作更加认真,三分肥七分瘦,自己绞馅,肉质细腻鲜香。
爆肚冯

清朝末年,山东厨人冯天杰自临清来京,即在东安门大街摆摊卖爆肚,因其做工精细,人送外号“爆肚冯”,后因整治市容,同其它业主一起迁移至金鱼胡同西口路南的八旗演兵场,即日后的东安市场,继续经营。
三十年代,冯天杰的次子冯金生十三岁随父学徒,十六岁接替其父经营爆肚冯,数十寒暑,他潜心钻研,终使冯家爆肚具有了明显特色。




“爆肚冯”的调料有芝麻酱、酱油、醋、香菜末、少许葱花、几样香料,看似简单,却好吃,其实人家是放了十三种密制调料在里面呢。说得我自己都流口水了,赶紧出发去“爆肚冯”要一份特制爆肚儿,沾着浓浓的调料,品一番老北京的风味。

砂锅居

老北京人的饮食习俗受满人、旗人影响至深乃至现在仍见遗风留存。吃白肉最早是满人习俗,宫廷、王府祭祀撺盘、摆件子,民间时兴的烧燎白煮席等都与 “吃白肉”相关。砂锅居是老北京惟一经营满族菜的馆子,两个半世纪的经营史,诠释了老北京吃白肉的食俗文化。
砂锅白肉既是白煮肉也是白肉片,即用大沙锅白水煮肉。汤内只放大料、花椒等香料。白肉出锅,晾凉后,切片,而后码盘上,蘸调料吃。后来白煮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把煮好的白肉、下货再加工成特色菜肴,称为“小烧”。因菜盛装在六寸的浅盘中因此叫“烧碟”。最早的烧碟仅有8种,有炸排骨、炸腰花、炸脂油卷、炸里脊、炸肥肠、炸肝尖、烧子盖、烧脸子等。后经发展到24、 32、48、64个烧碟。全盛时期,烧碟品种多达130个之多。
天福号

天福号的绝活在配料和掐汤上,肘子进锅煮一个小时后开始掐汤,这就需要能随时掌握火候;此外就是收汁出锅:虽叫酱肘子,可没有一点酱或酱油,肘子上的色那是糖色。出锅时要让皮贴在肉上,提拉起来不碎不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到口酥嫩。


天福号的酱肘子虽然贵一些,不过咱北京人就讲究一个面儿,讲究一个实在,把肘片放在嘴里会不由得心升一种满足感,这味儿实在是太有面儿,太争气了!由衷地觉得这个价,值!再吃一片,香,太香了~吃了若干片之后,能体会到真正的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越吃越想吃,是一种耐人寻味的满足感。

乐活北京

汇集北京城事、娱乐休闲、杂谈趣闻

微信ID:lhbjng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乐活北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