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小论文汇编《苏东坡传》

 

苏轼·魏晋风骨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潘盈熹指导老师:陈苑苑摘要:苏轼的形象,苏轼的精神,在林语堂先生的...

苏轼·魏晋风骨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潘盈熹
指导老师:陈苑苑
 
摘要:苏轼的形象,苏轼的精神,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跃然纸上。他让读者


重新认识了苏东坡,他不仅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更是一位深厚广博,光风霁月的人物。

关键词:豁达,情谊,赤子之心

提起魏晋风骨,便不由想起了陶潜,三曹等。从诗词中反映一个人的品格,苏轼既有曹操的心系天下,又有着曹子建的慷慨气骨;既有着谢安的处事泰然,又有着陶渊明的淡泊恬静。

古语有言:“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这是历代圣贤者所追求的,而苏轼作为一个被这么多人热爱的百姓挚友,他的一生,是他本性的流露,自然这些品质也荟萃于一身。本文便从正心修身、家齐国治上浅谈苏东坡的魏晋风骨。

一.正心
苏轼是一个经受得了岁月的磨砺考验,内心豁达无拘无束的乐天派隐士。纵然苏东坡年少文名日盛时,也曾如其他少年般壮志凌云,颇有骑马倚斜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纵横之势。在入仕后,因政见不同等诸多因素被贬。

但是,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就如陶潜般,他选择放开政务上的烦恼归隐田园,选择当一位东坡居士:“白乐天为忠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他崇敬白居易,因白居易曾住一个为“东坡”的地方,为表达自己的敬意,所以苏轼自称为东坡居士。

在这期间,更有一件趣事。古时的人都信奉着”君子远庖厨”的思想,但苏轼却并不以为耻,反而善于做菜,研制出了被后人称赞的“东坡肉”与“东坡汤”。他可以手持铁犁,在田间唱《归去来兮辞》;他可以自己建筑房屋,在劳苦中自得其乐;他可以和友人夜游承天寺,只为寻找一份宁静欣悦的心境。

一个人就仿若一块璞玉般,只有经过冲洗打磨后,拨去灰尘,才能放出他内在的光芒。正是因为在这时苏东坡的豁达,并未因为被贬消极待世,所以让他以后重新出山,再次踏上政路时,就如鹰击长空,力争广开言路,废除了青苗贷款法。

二.修身

林语堂在书中提及,苏轼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除了他的品质之外,他的诗文书画艺术上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位。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的名气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构成了他的精神骨肉。

从妇孺皆知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到著名的《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词人豁达的胸襟;从《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由己及人,到《江城子》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苏词的韵味,题材上不受限制,既可以是抒情诗,又可以大谈人生哲理;既含轻灵之美,同时又引发着读词者的思考。

苏东坡的国画能给观赏的人给予快乐。譬如苏东坡画竹,寥寥几笔,一月当空,几枝竹叶,却创造出两种效果:一无其他不相干的景物,激发了观赏者的想象空间,正如文学创作方法的留白一样;二是无论或静止或摇摆,都能表现出单纯律动的美感,他把心情印在画上,让看者不禁感到满足和快乐,他的画和自然融为一体,而在自然中又表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

三.齐家

从齐家的角度观之,作为兄长、作为丈夫,苏东坡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
在和弟弟子由的关系中,苏轼和他最为亲密。一直为人传诵的“风雨对床”之思:“宁知风雨夜,复此对长眠”。曾经苏东坡在寄予弟弟的一首小诗里,兄弟二人约定即使日后享荣华富贵也不忘彼此间的兄弟情,这也成为了两人迫切希望团聚的信念。即便在涉及乌台诗案,苏轼以为自己希望就此破灭,在狱中依然心系着子由,不忘约定:“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在妻子病逝的第十年,苏轼为悼念亡妻,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千古名诗。其中的思念,其中对妻子的挚爱在这首诗内呈现出来。这份情意和归有光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相同。苏轼梦到了他的妻子轩窗前梳妆的情景,这份十年的念念不忘足以表达他的深情。

四.治国

苏轼具有着一颗仁爱忧民,甘愿为百姓做事的赤子之心。他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但他又不同于陶渊明。不是不问世间事,他依然心系着他牵挂的百姓。

在他居住的区域里,有着溺杀婴儿的风俗。他为了救这些婴儿,先向太守上书,而后又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就像当今的慈善机构一样,请别人捐钱,他自行每年也捐出十缗钱。苏轼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乐事。有些小事,很容易做,但却只有苏东坡肯去做。

在徐州任职之时,曾用一段时间黄河决口,水势蔓延,水深达到两尺。在这危急关头,是苏轼奋不顾身抢救城池。他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几十天不回家,不惜在泥里跋涉监督着工程,终于解决了这次水患。他也因此被称为百姓之友,以我看来,在苏东坡的心里,国家民生永远在第一位。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东坡就像一缕清风,他的豁达,他的重情义,他的爱国之心,在这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旷世奇才,一个充满智慧的清朗词人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任飞扬
指导老师   吴建红
摘要:《苏东坡传》一书描述了苏轼的一生。主要从时代背景,官途,友情,爱情,亲情,思想上刻画了一个人物。本文综合全书进行阐述苏轼是少数具有真正智慧的历史人物。

关键词:苏轼;智慧;人生

读罢两次《苏东坡传》,感受自是不同,而且是大大的不同。

第一次,完全是一种小粉丝的心态来读。一边看书,一边仰慕子瞻男神。对子瞻的才华,功绩和人生态度都表示极高的赞扬。在我眼里,子瞻是完美的。

第二次,真正的沉下心来看书。掘弃了“仰慕者”的身份,认真客观地观摩林语堂先生是怎样妙笔生花地将这样一个传奇人物,这样一个万人敬仰、爱戴的人物的一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读罢,我感受到子瞻的人生是完整的。年轻时的子瞻桀骜轻狂,一身文人傲骨。老年时的子瞻病入膏肓却执意不正常服用药物,每天趁着自己精力还算好的时候,与朋友见面聊天,写点东西。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他顺应自己的想法活着,没有疾病乱投医,没有饥不择食。当他知道自己可能命不久矣时,他没有死死不放,他用他一生的智慧放下了。放下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放下了一切的恩恩怨怨,他就想好好地从容地离开这个世界,再跟朋友相处一下,再多感受文化的魅力。仅此而已,再无其他。在我心里他虽然不再完美若天人,但,这个智者确实活出了一种超然的境界,让众生仰慕崇拜。

苏东坡,无论在历史的长河中,亦或在文学界,在政坛,都是一个不可或缺而且极为重要的人。现在的人们提到苏东坡的大名,给予赞美的同时,还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至今,人们对他的爱仍未开始衰竭,反而越来越强烈。

比起苏轼的正式或是苏东坡的随意顺口,我更愿意叫他苏子瞻。子瞻,是他的字。子通常用来表示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瞻有高瞻远瞩的意思,可能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瞻也是看的意思,在马车上扶着车轼方便看,与轼有关。故子瞻。

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里,根本不缺少像子瞻一样的文人奇才。如盛世文豪司马相如,诗名天下的谢灵运,天才浪子李商隐,诗坛领袖白居易……更不用说诗仙,诗圣了。他们大多都是拥有常人不可比拟的文学奇才,同时在官途仕途上不甚如意。

但苏子瞻,却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更加地流芳千古。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全能,更因为他的智慧。他清醒明确地知道他需要什么,他努力地考取功名想要谋取官职在朝廷做出一番大事业。他不在乎别人怎么做,他在意的是自己想要什么,应该怎么做。他有德高望重的导师,他有科举考试第一的名次,他有惊人的奇才,年轻的他桀骜轻狂,有点恃才放旷。所以,他在政治上坚守己见,近乎固执,结果可以预料,他总是一再遭到贬谪。在官场上浮浮沉沉的多了,天性中的豁达和乐观更被他激发了出来,他开始苦中作乐,开始停止抱怨与忧郁。他在被贬谪的弹丸之地广交朋友,可以与农民谈天说地,可以与鸿儒吟诗作对。印实了他那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终是看轻,放下了。用他的智慧,将他原本跌宕起伏的人生过的有滋有味,引人艳羡。天马行空的思想,随遇而安的心态,无论怎样的忧患来临,他总能一笑置之,安之若素;每有得于心,把酒临风,依旧谈笑风生。

  智慧之才华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年仅二十的子瞻,不仅结了婚生了子,还因为“文义灿然”得了个近似状元的名次。自此,他踏上了官途。从低级的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开始,一步一步的踏上征程。他正走在他的成功路上,想着升官发财,想着报效国家。跟现在很多的应届大学生一样,这时的子瞻,正值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有着赤子般的狂放不羁,桀骜不驯。青年才俊的他,壮志凌云,好像一匹骏马奋蹄长嘶一声,满怀兴致打量着这个世界。一个热血青年形象缓缓树立,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在今后的三十年里,他打破了宋代文坛一片莺莺燕燕的浅吟低唱。

智慧之珍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词,是子瞻在中秋佳节怀念子由所做。说到子瞻,也不得不提到子由。苏门三杰中的苏辙,比之子瞻,在诗词方面的文学天赋或是后天的文章,总是稍逊几许。他较之子瞻略胜一筹的是更加冷静,他是那种愿意退出,愿意暂时委屈自己心意的人。与子瞻的兄弟情宜更是罕有的深厚。他们,不仅仅是有着浓浓手足情的亲兄弟,也是师生,是诗词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的伙伴,更是知己。兄弟二人刚刚分别时总是互寄诗文。子瞻作诗词文,往往作出最好的作品,大都与子由有关。在《苏东坡传》中写道,子瞻到哪个地方上任,或是被贬谪到哪里,都会顺道去看看子由,小住几天。几十年来的习惯,从来不变。两人总是分别两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事业与生活。无论是升官还是贬谪,他们从未真正分别,在心灵上总有联系。即使有时候子瞻不明白子由怎么会有退让和忍受的做法,子由不理解为何子瞻要如此固执。他们激烈争辩,他们意见相左,过一段时间却又重归于好了。依子瞻年轻时候的性格应当不喜欢与他相反性格的人的。可子瞻又是个重情义之人,他很珍惜这份兄弟情,珍惜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温暖安心的感觉,珍惜这样一个亦师亦友的知己。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大致是此。

我猜,很多年前的一个中秋,子瞻挥笔写下水调歌头,应当是想说:“子由,我们相距千里,却并不孤单,至少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中秋快乐。”我的兄弟,我的,知己。

智慧之深情——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天涯何处无芳草”

子瞻的一生里,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女人。文人墨客总是与些许女子相伴,或美艳动人,或温柔贤淑,或相濡以沫。总会有那么几个叫人津津乐道的情事逸事。更不要说那多情的风流才子苏子瞻了。

其中一个女人叫王弗。这是子瞻的原配夫人。王弗去世十年之后,子瞻仍然作了几首诗怀念她,最出名的是那首江城子。相顾无言,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心里的话太多,却不知从何说起。十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子瞻待王弗,已从爱情走到了亲情,难以割舍,相濡以沫。

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是王朝云。她是一直安心地陪伴着子瞻心灵的人。是妻子,是伴侣,更是红颜知己。在惠州,朝云唱起蝶恋花时泪满衣襟。只为那句“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让人伤感。里面包含的旷达和感伤相杂的情怀。正是明白子瞻是那样豁达宽和的人,才替他伤感,他实在不该受这样的磨难。子瞻也定是明白,朝云待子瞻像黛玉待宝玉一样,总为他泪流。据说,朝云病亡,子瞻终生不再听这首词了。

我说他的深情是一种智慧,只是因为我觉得若要爱,请深爱。在恋爱或者婚姻前,没有付出自己真心的,或是抱着一种新鲜玩乐态度的都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在一生中,并没有好好的把握机会去经历这种号称最奇妙的人类情感,若错过,那太可惜可叹。子瞻,把握住了机会,有放肆燃烧的爱情,有历久弥新的爱恋,有经久不忘的记忆。一切只是因为他的深情,这才是智慧。

智慧之为民——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磨难过后,子瞻再一次被朝廷重用。他虽然想着退让,辞官,可百姓民生仍在等着他。他建议皇帝广开言路;完全废止青苗贷款法;进击朝廷的腐败;重视民情;开设医院;解决运河交通和供水问题……无一不是展现他的多方面才能和为民服务的心境。他的为官为民重在提升生活水平,并没有牵扯到战争这种生死大事,但也是为了百姓利益在争取。他的想法与作为很正确,很人道。这是他的智慧。一个为君主谋划的臣子,真正要做的就是为了自己国家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明朝开国大将傅友德嘱咐自己的儿女,他死后,若是皇帝想要除掉他们日渐庞大甚至快要威胁到皇帝的家族,不要叛变,不要逼宫。纵然被诬陷,也要认,更要忍。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与和平不惜一切,这一点自古至今,从未改变。

智慧之改变—— “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

子瞻一生,虽然才华横溢。可是为人却有些恃才傲物,喜爱高谈阔论。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在天地之间还无所畏惧的样子。与进退得当的子由倒是对比鲜明,这也是子由做官比子瞻做的远的原因。年轻的子瞻因为拥有不可一世的才华,得到皇帝的赏识而平步青云。与此同时,耿直的子瞻因为不通圆滑被许多的奸佞小人弹劾,一贬再贬。难怪子瞻说道:“问吾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

最动荡不安,最惊险的莫过于“乌台诗案”了。他被逮捕,在牢里待了好几个月。刚被逮捕时,他想过自尽,却因为亲人和朋友有了活下去的信心。在牢里,他仍旧过自己的悠闲日子,鼾声震天,哪管牢外如何。

子瞻的一生几经沉浮。从才子文人到为官一方,从王安石变法到乌台诗案。经历遍了利弊得失,酸甜苦辣。但他却仍旧没有丢掉那份初心,没有丢掉文人的潇洒达观。纵使境地再怎样的悲凉凄惨,还是才气逼人,一副悠然自得。

我喜爱子瞻,更多的还是因为在经历这么多磨难艰险之后,他那份安宁恬淡的内心,追求着无羁绊无束缚的达观与洒脱,潇洒豁达地活着,得失权势看得淡然。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命完美的讴歌。

智慧之放下—— “一蓑烟雨任平生“

无论在惠州,在海南,在密州,在黄州,他像是充当了农夫一样的角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陶潜那样,采菊东篱,渔樵唱晚。生活清淡如水,不富裕。即使环境艰苦,却也经常与朋友,逛逛山中美景,吟诗作对,捧一杯清茶,翻着四书五经。苦中作乐,寻得一片宁静。专注于他的养生之道和瑜伽修炼了。道理很多人都懂,可试问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适时的放下?不懂放手,皆为困兽。放不下很多是因为不甘心,咽不下那一口气。可是在你无法做到什么的时候,这样活着多累,多无趣。子瞻有把生活过淡的本事,当生活重重砸来的时候,他能轻轻放下。或者说,放下是愿意把心态和能量转化,向前走往另一层次,是进步而正面的。放下,是为了担起。担起原本属于他的责任。

智慧之满足—— “占得人间一味愚”

子瞻在为官后期,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宠辱不惊。如水一般,随遇而安,总会当行且行,当止且止。

人生路上的坎坷,千回百折过后,风雨沧桑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是浅唱低吟的安适,面对一切可以一笑而过。竹杖芒鞋一浮生,一袭蓑衣就能抵挡这人生的烟雨风尘。

我们说一个人有大智慧,并不是说他头脑聪明超乎常人,而是说一个人在一生中对待他人,对待事物,对待世间百态的观念与行为。子瞻自读书时期就聪慧;与亲兄弟手足情深并无生疏;永远一心为百姓;在爱情中展现自己的深情;在磨难中自省;在思虑中释然;在人生的最后享受舒适安定。一一对应着才华,珍惜,为民,深情,改变,放下,满足。这些,都是智慧,是子瞻的人生经历,更是他的标志,是他令人尊崇喜爱的地方。

大浪淘尽,把酒问天,芒鞋轻胜,相顾无言,花褪残红……缥缈孤鸿影,寂寞沙洲冷。这些词句的创作者,在一片迷雾中昂扬坚定着走来。

这人,

你知,

我知,

是子瞻。

参考文献:

1.《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2.《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桃花潭水著,哈尔滨出版社。
矛盾成就了苏轼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黄炜
指导老师:梁薇子


摘要:《苏东坡传》全书共四卷二十八章,概述了苏东坡才华横溢的一生。本文以苏东坡获得成功的因素为基础进行探讨,全篇将苏东坡成功因素分为两章,第一章探究的是外部因素对其影响,分别从其亲友、家庭、当代社会坏境展开分析;第二章探究的时内在因素对其的影响,从苏东坡最显著的两项性格特征进行研究。综上所述,苏东坡得以成功因素在于其自身所拥有的看似矛盾的性格。

关键词:苏东坡;成功因素; 内因; 外因

林语堂先生充当了一回说书人,溯世而观,将苏东坡的一生娓娓道来。林语堂先生在原序中写道:“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是什么原因让林语堂先生如此敬爱他,这不外乎是苏东坡在经历了风云千樯后,其性格中仍包含的温柔与纯真。

纵观全书,构成这样一位永垂不朽的人物的绝不仅仅为单方面的因素。以下,作者将从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一名文学泰斗,政治名人,苏东坡的身边是不缺朋友知己的。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苏东坡的诗词中看出。最让人耳熟能详的是其《记承天夜游》:“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正是因为身边有这等值得互述心声的好友,才使得苏东坡在官途平步升云之时没有骄傲自大,在官场频频失意的时候仍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

再者,家庭之于苏东坡,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苏东坡生于小康人家,其父苏洵,其母程氏,其弟苏辙,都绝不只是他的亲人,更是其良师益友,家中浓厚的书香气息为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还有一个贤良淑德的妻子。王氏陪苏东坡上京受职,与他同往杭州,度过其“黄楼时期”。她自知是诗人的妻,所以她总保持该有的气质与冷静,适时为欢愁不定的苏东坡温上一壶酒。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当时的政局:在王安石变法事件稍稍平息后,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爆发。他先是上书批评王安石推行新法引起的种种弊端,建议神宗赵顼不要“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又在开封府进士考试时,出试题影射王安石怂恿神宗赵顼独断专任。

其一生奔波于各地之间,表面上看来这并非什么好事,可这却也正是他所走向成长的旅途。年过半百的他,到惠州后他已恢复自我而“乐知天命”。

从身边的朋友到家庭到时局变迁,苏东坡开始逐渐趋于成熟。
不论是由苏东坡本人所作的诗词看来,亦或是有关于其生平的记载,都不难看出苏东坡所具有的一个影响其一生的性格因素——不合时宜。

有文记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一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够恰当。爱妾朝云回答说:¢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大笑认可。苏东坡青年时期,北宋书生兴起了一股华美靡丽的词风,而正是因为苏东坡的“不合时宜”让他秉承了家父的淳朴文风,得以被欧阳修赏识,成功步入仕途;其后在作词上,由于他的“不合时宜”不以模仿百年前李杜的佳作为流,因此选择自行填词,从而成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之一。

这样看来,苏东坡是率直、豪放、不畏权威的,勇于为自己所抗争的。

然而每个真实存在的人的性格都是具有多样性的,甚至是矛盾的、模糊的。在具有“尖锐性格”的同时,苏东坡又是温柔的。

林语堂先生在书里曾评价苏东坡“这是温和、诙谐的百姓的友人兼战士的苏东坡——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伟大人物。”他被贬后没有将官场上的不满报于百姓身上,而是开始兴修水利,关注民生。因为拥有温柔的性格,他写诗赞颂身边人事,赞赏一花一木。温柔,使他热爱身边的一切,使他身陷泥泞却不以此为苦;温柔,使他在文坛上的地位越发高大;亡妻后,苏轼作诗《江城子》;爱妾朝云早逝后又有《悼朝云》。那个月夜,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感情丰富,细腻,他把一切美好的希望都给予百姓。

正是因为他的“不合时宜”和温柔的性格,使他走进人民的心中,受人民爱戴。
结语
“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苏东坡因经历的漂泊浮沉的一生所历练出的高贵品质,成就了这样一个受民爱戴,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大诗人。以上因素汇集在苏东坡身上绝非偶然,苏东坡背后的付出与艰辛三言两语无法说得清。但是我们应该感谢它们:或磨难或机遇,有了它们的相聚才孕育出这独一无二的苏东坡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 原序,湖南人民出版社

(2)明·曹臣,《舌华录》,华夏出版社

(3)郭茂倩,《乐府诗集,白石郎曲》,吉林出版集团

(4)《宋史》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第九十七 苏轼传,中华书局出版社

(5)《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博爱者东坡
               
广州市第16中学 徐奕辉
                       指导老师 梁秋燕老师
摘要:通过《苏东坡传》中对苏东坡在各地为官期间的政治作为,从对自己、对他人、对天下百姓三个方面剖析苏东坡,说明其包容一切的博爱性格。

关键词:苏东坡;爱自己;爱他人;爱民

提起苏东坡,人们无一例外地会想到他那誉满天下的诗文或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佳肴。殊不知,生性乐观的他还是一位博爱的人,具有广大胸怀的人。

可以这么说,青年时期的苏东坡自己的政治道路上奔波拼搏,而后来在几次贬谪中,苏东坡博爱的本性才展现出来。

一、爱自己

博爱的人首先会爱自己,毫无疑问,苏东坡是一个自爱的人,在被贬谪黄州后,他便发明了“东坡肉”和“东坡肴”,并且开始专注于宗教,研究瑜伽和炼丹,可以说是“过着神仙快活的日子”。被贬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苏东坡也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他心平气和地修身养性,不因贬谪而烦恼。这也或许是对世人的一种启示:不要为自己身边的琐事而烦恼,而要过好每一天。

二、爱他人

博爱的人会给身边的人,不认识的或是认识的,给他们奉上自己一颗火热而赤诚的心。在任官之时,他帮过不少陷入困境的人,比如因天气多雨连绵而卖不了扇子的商人、考试多次也没有考中的老书生。无论是谁,无论遇到什么事,苏东坡都以最平易近人的、最不会令人难堪的做法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当然,博爱的他也不会斤斤计较,不会颇有心眼地报复曾把自己拖下水的好友章惇。这大概是因为他早已放下仇恨,也可能是心中本来就不曾存在过仇恨。总之,苏东坡心胸的广度与深度可以用一句话形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胸襟似乎是连广阔无垠的天空和深不见底的海洋也不能比拟的。

三、爱民

为天下官,苏东坡也博爱着天下人。任职徐州太守后三个月,徐州就发生了大水。苏东坡像当年治水的大禹一样,顾不上家庭,好几周没有回家。还有一次救灾是在杭州。这次救灾不仅使杭州市民喝上了干净的水,还使西湖所在的杭州成为了当时乃至今日人人向往的“天堂”。苏东坡两次治水,不仅体现出他在政治上的作为,也体现他为民着想、热爱人民的品德。除了治水,苏东坡还尽力支援杭州府学生员,还向太后上书,要求拨款重修官舍、城门、楼塔、谷仓等等基础设施。他还积极筹备建立公立医院,防治瘟疫,也曾发明“生散子”并广为人知。当今社会的医疗、保险等体系似乎在苏东坡时期便初具雏形。这在令人佩服苏东坡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不禁令人感叹苏东坡是多么为民着想。这就是苏东坡作为地方太守时的所作所为。在身居高位时,他不摆架子,更为民、为天下着想。为了发掘并提拔更多更好的人才,苏东坡担任主考官时,会把别的考官弃而不取的考卷重新批阅。他也十分爱才。看见内廷卫士对考人十分不敬,他便上表报告这件事将卫士革职。东坡无论官职大小,条件艰苦与否,都会亲力亲为,将自己所发现的、人民要面对的问题,绝不吝啬自己的能力与学识,人民为有如此一位好官而十分感动。

苏东坡的兄弟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其于人,见善称之,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他的“善”口口相传,他“勇于敢为,不顾其害”是博爱的最真实体现,他“不恨”是因为他博爱。他的爱化身最为清澈的甘霖,洒满北宋江河。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关注 我爱阅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