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大众媒体眼中的烟草业居然是这样的?

 

被妖魔化的烟草行业……...

虽然距离世界无烟日已经过去一周,但关于各方媒体借助无烟日的契机发出的对烟草行业的评判并不受时效性的严格限制。由于烟草行业的相对特殊性,在日常的报道中很难看到媒体集中对烟草业展开报道分析,但借助无烟日的机会,可以看一看媒体的声音,以及报道之下大众对控烟以及对烟草行业的看法。

小编选取了三家媒体的报道,人民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南方周末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在5月30日刊发了题为《禁烟先得治 烟草业之病》的评论文章。文章对烟草行业的“控诉”,言辞不可谓不激烈。

今年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无烟日主题为“为平装做好准备”,即对烟草进行标准化包装,限制烟草包装作为广告和促销的方式,降低烟草制品的吸引力,并增加健康警语、图案的有效性。但文章中表示由于国内烟草行业的利益作祟,很难扒下烟盒这层美丽的“画皮”,从包装上让烟草行业做出改变无异于“与虎谋皮”。又称“从经济角度考虑,烟草行业是典型的‘健康危害型产业’,利税贡献完全不足以弥补全社会的成本付出”,并一再强调烟草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势在必行。

多数主流媒体,包括门户网站、各媒体的官方微博都默契地转发了这篇文章,文章甚至还成为公务员考试的时政热点出现在搜索结果的页面,可见传播热度之高。考虑到《人民日报》的媒体属性,其评论文章也不能单纯地从媒体立场来解读,一方面是为了响应无烟日的主题,向受众展示国家在控烟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否也是对烟草业供给侧改革施加压力?
《第一财经日报》
相比《人民日报发》发文的言辞激烈,《第一财经日报》的文章就缓和的多,发布了题为《烟草行业自辩:每年利税近万亿,是支柱产业》。文中内容正如题目所言,是“烟草业自辩”,指出烟草税利加上烟草企业上缴的利润,对国防建设有很大帮助。烟草业还养活了2000多万的烟草人,尤其是以种植烟草为生的穷苦农民。另外,烟草行业非但是控烟的阻碍,而是积极努力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危害,“减害降焦”正成为烟草行业的发展趋势。还有事实是,在控烟的舆论矛头指向烟草行业的同时,国家要求烟草行业利税增加20%,为了完成任务,烟草行业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小编认为,虽然控烟与烟草行业有冲突的地方,但不应该把二者放在矛盾对立层面上,二者的对立只会让控烟进程与烟草行业的发展更加寸步难行。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发出了题为《“这是最后的博弈” 国家控烟条例站上“十字路口”》的文章。从全国性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切入,陈述了一个十分明显的悖论:政府需要烟草业贡献给财政的数字年年增加,烟草业的途径就是扩大销售,提高销量。但出于对公众健康的考虑,又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控烟。文章中还陈述了多个事实:烟草业对财政的贡献是事实,提高卷烟价格对销售会产生影响是事实。吸烟对人身体健康有严重影响是事实。我国烟税同欧盟国家相比并不算高也是事实。在目前经济下滑的形势下,国家对烟草业更加依赖,这直接导致了烟草系统话语权远高于控烟派,这也是事实。文章最后,以“政府只有对制定和执行无烟立法具有强烈的意愿和意志,才能持续地推动立法的发展和完善,并投入足够的资源,解决困难”为结语。
部分网友观点:
既是裁判员又是球员,手心手背都是肉,改革深水区,把奶酪给动掉了。

建国以来,国家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烟草对财政的贡献从没降低过,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

这是不是在为烟草涨价吹风?

提价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因为暴利让假烟越来越猖狂。

对公共区域的划分是正确的,包装不警示是错误的。

很多人赞成禁烟不外乎不想吸二手烟,这就是看个人素质了。另外,涨价也并不能阻止人们吸烟,有需求的该买还得买。

提高烟税虽然会减少销量,但是利润有可能是增加的。一味地说禁烟是不可取的,中国3亿多烟民,突然没了烟不知道会怎样。只能是烟草行业降低焦油量减少危害,政府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烟民自觉自律在公共场合不吸烟。但肯定是有需求的,就不能完全遏制这个市场。

拒绝二手烟是肯定的,划分吸烟区无烟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现状,选择吸烟和不吸是个人自己的选择。

在我国,媒体承担着宣传和舆论导向的双重功能,虽然现在互联网的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自媒体,有很强的自主性,但媒体的报道和倾向依然能对受众的认知判断产生影响。最后说回控烟,可以用凌局长曾向媒体表示过的作为结束:“吸烟(在中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还存在客观的市场需求,这就决定了烟草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要注意避免片面化、绝对化、扩大化倾向。”


    关注 领导决策参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