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金缮物

 

金缮是一种基于残缺美的修复技艺...

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来源:最陶瓷

微信号:zuitaoci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

✍以下为图文
髹金缮物
文/王晓戈 摄影/周昂 原载《中国艺术时空》2015年第4期



中国的陶瓷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而由于陶瓷易碎的自然属性,陶瓷修复技艺也成为中国陶瓷史和手工艺史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茶道、香道、花道的发展,以及对古瓷收藏的在国内的兴盛,以修复古陶瓷、紫砂器皿为主的大漆修复工艺——“金缮”又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并成为一个时兴的手工艺项目。







陈晓凌金缮修复作品之一

瓷、大漆、金粉

2015

金缮的缘起

“金缮”这一名称来自日本,是指以天然大漆为粘合剂,对破损陶器、瓷器碎片进行粘接和补缺,并在接缝上以敷以金粉或贴上金箔装饰的一种工艺技法,在功能上和中国传统瓷器修复技术——锔瓷工艺较相似。金缮应用范围较广,除了常见用于修补瓷器和紫砂器外,也可以用于竹器,木器,牙雕,玉器等小件器具的修复上。

据日本江户时代的《蚂蝗绊茶瓯记》中记载,室町时代时,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得到了一只南宋龙泉窑茶碗,他非常喜欢并奉为珍宝。可因流传时间久远,碗底还是出了裂痕。为修补此碗,足利义政专门派遣使者携带此碗来到中国,恳请当时的大明皇帝照原样再赐一个。可遍访各窑,已仿不出如此釉色的物件,只好请工匠采用鋦瓷工艺将裂痕锔住,由其使者又带回日本。因锔钉形状像大蚂蝗,日本人称其为蚂蝗绊,此碗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相传,因为足利将军并不满意这样的修复方式,于是日本工匠开始考虑用大漆来修补瓷器裂痕,并用金色装饰,希望满足其实用功能的同时兼顾审美趣味,“金缮”也由此而产生。

然而传说毕竟只是传说,金缮名称源自日本,但工艺本身却未必是日本的原创。中国漆艺历史悠久,近年来浙江杭州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又将中国漆艺的历史提前到距今8000年前,而以漆来修补、装饰器物是我国一项历史悠远的传统技艺。足利义政(1436~1490)执政的时代,正好对应明代(1368~1644)中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文人艺术与工艺美术发展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园冶》、《长物志》、《髹饰录》等一大批工艺美术专著。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尚古第十八》云:“补缀:补古器之缺……”,明确提到用大漆修缮古器旧物。清代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说》中引用明初的《墨娥小录》一书中记述中的“粘碗盏法”和“粘官窑器皿法”,[1]虽然所记述方法都是采用蛋清、面粉、石灰等材料,并未用大漆调和,但这种粘接工艺无疑可以看作是金缮工艺的前身。

中国漆器与传统漆艺大约在唐代时期开始传入日本,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业,日本的从事金缮修复的“继物师”(接物师)这一职业名称大约出现于17世纪的江户时期。由此推知,日本金缮技艺大约成熟于这一时期,而此时已经是中国明末清初了。

明清两代,古物收藏风气的兴盛加之文人审美的推波助澜,使得以瓷器为核心的衍生行业及文化愈发繁荣,锔补、漆补等技艺也逐渐发展成为文人贵族所欣赏的高级工艺。特别是在清代,上等瓷器的修补和修复受到皇帝的直接关注,尤其是热衷瓷器的雍正、乾隆、嘉庆三位皇帝都曾多次亲自批示和指导修瓷过程。据《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雍正至宣统年间,清代宫廷陶瓷修复修缮工艺包括有清洁、打磨、镶釦、胶粘、蜡补、金补、锔补、随色、复烧、做旧等10种。其中的“金补”,即陶瓷补金,也就是日本所称的“金缮”,是将金粉与漆调和后对陶瓷断裂、缺失处进行补配,或在漆修补的基础上再在陶瓷破损处撒、贴金粉金箔的修补工艺。清宫档案中有用大漆修补瓷器的记录:“乾隆十一年闰三月十六日,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太监胡世杰来说,总管刘沧州交均釉飞脊花觚一件。传旨:着用漆补好,钦此。”据专家考证,在乾隆时期或之前补金修瓷工艺就在清宫中应用,而现存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传世汝窑天青釉洗上,也有多处以补金工艺修缮的痕迹。就实物来看清代补金工艺一般使用在贵重的瓷器上,以彰显其珍贵性。不过,由于缺少清代宫廷金补工艺进一步的文献资料,清代补金工艺与现在的日本金缮工艺所使用材料工艺是否相同,还有待科技检测以证实。







陈晓凌金缮修复作品之二

瓷、大漆、夏布、金粉

2014

金缮工艺与日本茶道文化

以金银来装饰器皿,古已有之。根据出土文物,我国在商周时期就有了贴金片的漆器,西汉中期至晚期,不少金属釦漆器器身贴上了金银片图案或采用戗金技法刻画出精细的纹饰。此风东汉更盛。《汉书·贡禹传》“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杯案尽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国内考古界、文物界称贴金银片工艺为“金箔贴花”、“银箔贴花”。《汉官旧仪》载:“太官尚食,用黄金釦器。”又云:“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银釦器。”唐代,在汉代金银箔贴花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出现了“金银平脱”工艺,这种在漆器表面贴金银片以后,全面髹涂推光漆再将金银片磨显出漆面的工艺,文质齐平,极为奢华。唐代贵族所用的器具或宗教器具常以金银或金漆装饰。据日本元开所著《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天宝二年(743年)与天宝七年(748年)鉴真和尚二次准备东渡时,都携“金漆泥像一躯”。日本奈良正仓院所存《东大寺献物帐》上,有金漆髹饰的刀剑记录,其中提及的“金漆涂刀”、“金漆银铜作大刀”等,至今帐存物在,是我们研究唐代金漆髹饰技艺与中日漆艺交流的重要例证。







陈晓凌金缮修复作品之三

紫砂、大漆、金粉

2015

中国古代对金银装饰的运用,本是为凸显皇家贵胄的威仪以及官阶礼仪制度,而与之相应的工艺的运用上,强调“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着力于对器物“完美感”的主动追求。金缮作为一项修复技艺,目的是为了减少器物受损后的“残缺感”,无论是采取何种手段,都不可能达到器物完好时的那份完美,因此本质上是依然一种被动的无奈选择。需要金缮工艺修复的器物,通常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或商业价值,而金漆所特有的富丽华贵的视觉感受,能一定程度弥补器物残缺所造成的遗憾;而金色作为一种中性的色彩,不容易与其他材料在色彩与材质上形成冲突;此外,金缮技艺修补的表面非常平整,相对于鋦瓷修补表面会有突出的锔钉,金缮工艺在处理薄胎瓷器,以及罐盖、茶壶盖的子口等需既要精细密合,又要转动灵活流畅的部位,优势更为明显。

金缮工艺的成熟及其相关审美取向的形成,深受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日本茶道追求“和、敬、清、寂”,近似于宗教但不是宗教,近似于艺能但也不是艺能。它融道教、阴阳道、儒学、佛教、神道、基督教思想为一体,分别表现于建筑、庭园、书画、陶瓷器、竹器、漆器、插花、香道、烹饪、礼仪、点茶方法等诸多方面。

饮茶不可无器,“茶器”成为日本茶道重要的物质载体。日本茶道所用器具种类繁多,根据其产地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源于外国的制品,这里包括来自中国的“唐物茶器”与在朝鲜半岛烧制的“高丽茶碗”两大类;另一大类指在日本本土窑口烧制而成的茶碗,日语叫做“和物”,其中以“一乐、二荻、三唐津”为个中翘楚。日本14世纪以来的茶道活动(初期称为“茶汤”或“侘茶”),重在对唐物茶器的炫耀性展示,到16世纪,由珠光开创,绍鸥为先导,于千利休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彻底革除了室町时代以来茶事上的崇尚唐物,奢靡炫富的风气。在千利休的倡导之下,人们开始从枯淡简素、充满野趣的“和物”中去寻找“侘寂”(わび)之美。“和物”茶器是日本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及日本茶道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反对富丽奢华,崇尚朴素自然的审美取向,也促成了日本美学的重要转变。

必须提及的是,在千利休生活的时代里,正是“嘉靖(1522—1567)之倭患”的高潮期。中国文物的价位在日本直线上升。在中国文物严重供不应求的时代背景之下,便逐渐产生了用日本自产的“和物”代替“唐物”的做法。另一方面,在当时,即使是破损的唐物依然是不易获得的高档茶器,经过金缮的修复,它与“和物”茶器一样,同样具有了“侘寂”的美学意味。正是在日本茶道文化的的影响下,金缮这一技法,不但逐步发展成为专门的职业,而且开创出一种全新的审美理念。







陈晓凌金缮修复作品之四

紫砂、夏布、大漆、金粉

2015

当代金缮的功能取向与艺术追求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艺术品收藏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古代陶瓷的拍卖行情一路飙升,即使是那些以往不被藏家关注的,略有破损和瑕疵的古旧瓷器,价格也水涨船高。对这类破损或有瑕疵的瓷器进行专业修复,有助于文物的保存并提升它的市场价值。大漆和黄金无毒无害,物理性能稳定,经由金缮工艺修复过的古旧瓷器,也能作为实用器具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另一方面,随国内茶道的逐渐兴起,日式茶道也逐渐为国人所熟悉,品茶、赏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与社交方式。那些从日本流入和回流的茶器与古玩中,不乏金缮修复过的精品文物。这些都极大的拓宽了国人的艺术视野。伴随着国内手工艺的复苏,手工制作的器物与手工技艺逐渐成为文化热点而备受关注,许多青年艺术家也乐于投身到金缮这一古老而又新兴的手工技艺中来。

金缮作为一种修复技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的被动选择。虽然每次修缮的工序大体相同,但就每一个修复的项目而言,每一项修复工作都是独一无二的。针对不同陶瓷品类,不同的残损程度,不同的器物形制,如何去修复、如何去把握器物原有的韵味或创造完全不同的审美意象,却是一项颇费思量的艺术创作过程,也存在艺术个性的发挥空间。

单从修理行为的目的和结果角度出发,金缮工艺包含“金漆修补”、“随色修复”和“自由改造”三个不同的工作方向。金漆修补,即以恢复功能为目的,对已破损器物进行修理来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以金色装饰修补痕迹,这是最为常见和实用的传统处理方式。随色修复,偏重于复原器物的审美价值,通过修缮外观以接近原物,达到鉴赏和展示其珍贵程度的目的,类似于《髹饰录》中提及的“补缀”和清代宫廷陶瓷修复中的“随色”工艺。有经验的漆工,能调出与原有器物极为接近或与之相协调的色彩,通过高超的描绘技艺,掩盖修饰破损瓷器的痕迹,尽可能地还原器物应有的色彩、质感和韵味。相对于常见的金漆修补,这种工作方向有一定难度,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漆艺造诣和高雅的鉴赏品位。自由改造,主要针对残损较为严重的器物或残片,通过主动地添加、改动或转变残器的外观或功能,或结合当代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习惯,创作出符合现代生活的实用造型,或呈现纯粹艺术性的视觉效果。这种接近于艺术创作的修缮的方式,与传统的修补与修复理念相差甚远,也倍受争议,但它是一种更主动和更个性化的创作活动,更能激发作者的才华和灵感,当然,这种工作方向对作者的造型能力与艺术感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陈晓凌金缮修复作品之五

瓷、大漆、金粉

2015

结语

金缮是一种基于残缺美的修复技艺,是一项有诸多限制,但依然保有一定个性发挥空间的现代手工艺。每一次修缮实践,都是一件器物新生的过程。金缮工艺源自我国古老的漆艺传统,也深受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其工艺技法与工序的相对单纯性与工艺实践对象的极大丰富性,使其具有中国古代哲学中“抱法处势”、“万法归一”的文化意味。近年来金缮工艺的兴起并非一个偶然的现象,也是当代物质文化高度繁荣背景下,“惜物”、“惜福”、“简朴”、“随缘”理念的回归。作为新兴的、充满活力的手工艺项目,它的未来会如何发展,我们只能静待时光的校验。(文/王晓戈 摄影/周昂)

原文发表在《中国艺术时空》2015年第4期。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严禁私自转载。

金缮修复紫砂壶过程












手艺人相关交流请加个人微信:soyime
-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
你今天真好看
尤物?
藏飾。
陶瓷?
葫芦。
耳饰,鬓边一点风情
捡几根木头,搁家里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 | 全国起艺上海起艺
核心成员
↓↓↓猛戳 回顾历史文章


    关注 手艺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