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专辑】王金勇:过麦

 

过麦作者简介王金勇,男,供职于高唐县杨屯中学。自幼酷爱文学,工作之余坚持博客创作,带动学生爱上读写。作品散见...

过麦
作者简介王金勇,男,供职于高唐县杨屯中学。自幼酷爱文学,工作之余坚持博客创作,带动学生爱上读写。作品散见于《现代作家文学》《诗词月刊》《学子读写》《山东教育报》《聊城日报》《聊城晚报》《高唐州报》《文泉》等。
文/王金勇
麦子熟了,联合收割机正在麦田里欢快地忙碌着,农人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不用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早晨,在熟悉的豆腐摊前,一位五十多岁的男人幽默地说:“一碗老豆腐,加个鸡蛋,不省了,这不是新麦粒儿下来了嘛!”一句话,逗得人们开怀大笑,笑过,不免佩服他的幽默。他说,现在听起来是笑话,生活困难的时候,鸡下了蛋,赶紧拿去换钱,递到顾客手里时,鸡蛋还带着鸡身体里的余温呢。只是为了换五分钱,没办法,缺钱!

乡间公路上晾晒的麦粒,尽管给出行带来些许不便,但作为农民的子弟,宁愿提前出发绕道行走,也不愿打扰老百姓的农活儿,影响他们丰收的欢快心情。现在过麦,最多一周时间,用三轮车运送麦粒就是大活儿,欠点儿的晒晒,熟过了的麦子根本就不用晒,直接入仓。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让农民彻底轻松了。即使是过麦,人们的心情也是非常放松,全没有过去纯手工时代的疲惫不堪。难道,不应该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过麦工序复杂多了,老百姓差不多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做准备。那时候,过麦就像是打一场大的战役,全家男女老少总动员,心里十分紧张,还没干活儿,早已经打怵了。先是在自家场院里除草、泼场、矼场。矼场很讲究,先把场院里洒上水,再把麦秸平铺在上面,用驴或牛带着石磙子一遍一遍地轧,直到取了麦秸,场院平整如镜为止,为的是压场时效果好,少瞎麦粒儿。这样还不算,过麦前如果不下雨就万事大吉了,倘若下雨,就得反复矼场,很累人。泼场用水,全部是肩挑人提,再用脸盆儿,一盆一盆地泼,直到泼完整个场院,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接下来就是割麦子。那时用镰刀割,劳力多的还行,劳力少的,望着大片大片的麦子,直犯晕。记得,父亲每天中午都顾不得休息,用磨刀石磨镰,因为经过一个上午的割麦,镰刀就不锋利了。等到割完一块麦地,往往累得直不起腰来,胳膊酸痛,少年的我感觉做农民很辛苦,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收割完后,套上牲口,用地排车拉麦子,开始还要把麦子捆成个儿,再往后嫌麻烦就不捆了,一亩地的麦子要运送很多趟。那时小孩子一般放麦假,跟在地排车后面,弯着腰拾麦穗。在太阳的炙烤下,极不情愿,频繁地抬头看太阳(没有手表),急切地盼着中午回家。



把麦子运到场院里,就开始摊场、翻场、轧场、起场、扬场了。把大堆大堆的麦子摊开,很费力气。翻场是个辛苦活儿,越热越用杈翻动麦子,一般集中在中午十二点至两点左右,太阳吐着火舌,地上像着了火。选择这个时间翻场,为的是把麦子晒好,晒好了才能保证轧好。热得心烦意乱,头晕脑涨。人热了就容易急躁,在场院里,常有自家人争吵甚至动手打架的,别人懒得拉架,连劝架的力气都没有了。不是缺乏亲情,是过度劳累把人快逼疯了。轧场,一开始用牛或驴,拉着石磙子,一圈一圈地轧,很慢,经常轧到半夜三更。怕遇上坏天气,所以有时候就整夜整夜地轧,真是人困马乏,再借“气死风灯”照明起场(农村还没有电)。起场是把长麦秸和麦粒分开,为扬场做准备。如果有风,就赶紧把轧好的麦子用扬锨扬出来,这就是扬场,也就是把麦糠麦余儿扬出去,把干净的麦粒留下。父亲扬场,母亲就用扫帚把表面的脏东西轻轻地扫去,单调的动作要重复很多遍,要不现在六十多岁的人患肩周炎、腰肌劳损的特别多,都是那时候劳累过度的缘故。如果当晚扬不完,就会影响第二天的摊场。扬场的时候盼风,盼得望眼欲穿,压场的时候怕雨,怕的胆战心惊,心总是紧绷着,难以放松下来。后来稍微先进了,就用拖拉机压场,但数量太少了,一个村就一两台,只能挨号,挨到中午的欢天喜地,尽管热,可是麦子压得好,产量高,挨到晚上的熬眼不说,麦子压得不好,一家人愁眉苦脸。等到一切都忙完了,顾不得选择地点,倒头就睡,有时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枕在坟头上睡着了(场院里有很多坟)。再看看大人孩子,一个个灰头土脸,脸上汗水混着污渍,一道儿一道儿的,变成了大花脸,最难受的是汗水流进眼睛里,眼睛痧得睁不开。衣服因为脏和出汗变得硬梆梆的,鼻子里、耳朵里、眼睛里,全是灰尘……过完麦,精神头儿泄了,身体就像散了架,拉不动腿儿,灌了铅般的沉重,正应了“人怕过麦牛怕过秋”的俗语。所以,农民拼命供孩子念书,就是为了不让孩子遭这份儿罪,可怜天下父母心啊!父老乡亲常说的一句话,至今回荡在耳边: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上班的到了岁数还能退休,我们呢?言语中透出了过去农民生存的沉重和无奈!
忙着收获,同时还要挂着种玉米。地里旱得要命,有时候河里干了,井里不上水,就用小镢刨个小坑,把玉米种子洒在里面,再用水桶提水,用舀子浇水。这时候又盼着下雨,心急如焚。看到现在有人不珍惜粮食,真的很气愤,一餐一米当思来之不易,你们了解餐饭的整个生产过程吗?那里面凝结了多少农民兄弟的酸甜苦辣啊!融进了他们多少血与泪啊!

现在过麦变成了小菜一碟,种地还领补贴。鸡鸭鱼肉啤酒饮料敞开供应,农民享福了,却吃出了高血压、血脂稠等“富贵病”。一热就不愿活动,人真是没有受不了得罪,只有享不了的福啊!

想起了过麦,就想起了父辈的辛苦,不禁潸然泪下!还好,党和政府已经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了,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补偿吧!
山石榴微信公众平台:ssl201601(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
山石榴原创文学平台理念:荐精品  推新人

【投稿须知】“山石榴”属于您的平台


    关注 山石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