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抽象的自由」只会以「毁灭一切」的姿态出现

 

狂热所希求的是抽象的东西,而不是任何有组织的东西,所以一看到差别出现,就感到这些差别违反了自己的无规定性而加以毁灭。...





者按:本文节选自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5节,由张企泰、范扬两位先生合译;慧田君刊载此文仅用做学习交流分享,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经典哲学公众号「zhexue-ht」。黑格尔: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建立了世界哲学史上最为庞大的客观唯心体系。

意志包含「纯无规定性」或自我在自身中「纯反思的要素。

在这种反思中,所有出于本性、需要、欲望和冲动而直接存在的限制,或者不论通过什么方式而成为「现成的和被规定的」内容都消除了。

这就是绝对抽象或普遍性的那「无界限的无限性」,对它自身的纯思维。

附释:

有些人把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独特的官能,把它跟意志分离而作为另一个独特的官能来考察,并且进一步认为「思维对意志、特别是对善良意志是有害的」。

这些人一开始就暴露出对意志的本性一无所知。



在本节中所规定的只是意志的一个方面,即我从我在自身中所发现的或设定的每一个规定中能抽象出来的这种绝对可能性,即我从一切内容中犹之「从界限中的越出逃遁」。

如果意志的自我规定仅在于此,或观念把这一方面本身看作自由而予以坚持,那末这就是「否定的自由或理智所了解的自由」。

这是提高到现实形态和激情的那空虚的自由;当它还停留在纯粹理论上的时候,它在宗教方面的形态就成为印度的纯沉思的狂热;

但当它转向现实应用的时候,它在政治和宗教方面的形态就变为破坏一切现存社会秩序的狂热,变为「对某种秩序有嫌疑的个人」加以铲除,以及对企图重整旗鼓的任何一个组织加以消灭。



这种否定的意志只有在破坏某种东西的时候,才感觉到它自己的「定在」

诚然,这种意志以为自己是希求某种肯定的状态,例如普遍平等或普遍宗教生活的状态,但是事实上「它并不想望这种状态成为肯定的现实」,因为这种现实会马上带来某种秩序,即制度和个人的特殊化。

对否定自由的自我意识正是从「特殊化和客观规定的消灭」中产生出来的。

所以,否定的自由所想望的其本身不外是抽象的观念,至于使这种观念实现的只能是破坏性的怒涛。

补充(抽象的自由):

意志这个要素所含有的是:「我能摆脱一切东西,放弃一切目的,从一切东西中抽象出来」。



惟有人才能抛弃一切,甚至包括他的生命在内,因为人能自杀。

动物则不然,动物始终只是消极的,「置身于异己的规定中」,并且只使自己习惯于这种规定而已。

人是对他自身的纯思维,「只有在思维中人才有这种力量给自己以普遍性」,即消除一切特殊性和规定性。

这种否定的自由或理智的自由是片面的,但是这种片面性始终包含着一个本质的规定,所以不该把它抛弃。

不过理智有缺点,即它把片面的规定上升为唯一最高的规定。在历史上自由的这种形式屡见不鲜。

例如,印度人认为至高无上的境界是:坚执与自己单纯同一的那朴素的知识

停留在他内心生活的这种虚无的空间,正如在纯直观中的光是无色的一样;「摒绝生活上的活动、一切目的、一切想象」,这样人就成为婆罗门。

有限的人和婆罗门之间再没有什么区别了,更确切些说,每一种差别都在这一普遍性中消失了。

自由的这种形式在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积极狂热中,有更具体的表现。例如,法国革命的恐怖时期就属于此。

当时一切才能方面和权威方面的区别,看来都被废除了。



这一个时期是以战颤、震惊、势不两立,来对抗每个特殊物。因为狂热所希求的是抽象的东西,而不是任何有组织的东西,所以一看到差别出现,就感到这些差别违反了自己的无规定性而加以毁灭。

因此之故,法国的革命人士把他们自己所建成的制度重新摧毁了,因为每种制度都跟平等这一抽象的自我意识背道而驰。

今日「慧田哲学人公号」的题图为:「帚石楠花海」。站在帚石楠花海边,微风拂过,空气中带着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在荷兰这个繁花似锦充满诗意的国度,醉人花海随处可见,一个处处有鲜花装点的地方,总让人流连忘返。

Via:慧田君编|有异议请私信其微信「cc2cc-net」


    关注 慧田哲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