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葭集 蔡襄的夏天

 

2016年6月22日,江南梅子季节,天气湿热的叫人难熬,读了一会白居易的《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2016年6月22日,江南梅子季节,天气湿热的叫人难熬,读了一会白居易的《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突然若有所思,索性提笔邀来宋人蔡襄,和我一起消暑。时间退后964年,1052年6月,皇祐四年,皇祐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讲真,这个夏天的汴京也是热得要出人命啊。

这一年对蔡襄而言,是很有趣的一个年份。年初的时候,他刚为皇帝呈上了自己写的《茶录》两篇。而这一年的五月,蔡襄又为刚刚死去的范仲淹写了祭文,他用这篇《祭范侍郎文》悼念亡友,感情真挚,凄恻动人,祭文的最后说:“襄晚登公门,尝辱知遇。公丧在东,欲吊无路。陈酹以文,千古斯慕。”

蔡襄还记得大约十年之前的1043年,皇帝起用范仲淹为辅相,与枢密副使富弼、韩琦等人一道主持朝政。蔡襄当时就是谏官,和余靖、尹师鲁、欧阳修都是同事。范仲淹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申明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得到宋仁宗的认可,是年开始施行新政。就是那一年,在范仲淹的推荐下,蔡襄成为庆历新政革新阵营的一员。如今范仲淹死的时候,蔡襄执弟子礼,哀悼好友逝世并感谢他的知遇之恩。

政治活动往往带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蔡襄既然选择了站队,也就免不了陷入党争的政治漩涡,庆历新政对于整顿吏治初见成效,但也触犯了一些官僚集团的利益,新政过后不久,范仲淹便被攻击诽谤,蔡襄也糟连累。1044年的秋天,他辞去谏官之职出知福州,三年后的1047年又改福建路转运使之职,不过却也因祸得福,由此,蔡襄的仕途竟因此和福建建瓯联系在一起,当时,建瓯这个地方叫北苑,是最为著名的宫廷御茶园。蔡襄独享天时地利,在福建任职期间,竟鼓捣出了名堂,成功的改进了当地的制茶工艺,造小片龙茶进奉宋仁宗,其质量精绝,得到了宋仁宗的称赏,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他干脆后来就写了《茶录》两篇专讲制茶品茶的门道,没想到皇帝非常喜欢,最后在坊间竟然成了畅销书。

实际上,蔡襄在福建只待了不到两年的时间,1048年,蔡襄的父亲去世,丁父忧,蔡襄便按礼制解职离任。直到守孝期满,至三年后的1051年才回朝修起居注,参与政事。蔡老师的官运真是一波三折,庆历年的糟心事已成往事,幸而在野期间在福建搞点茶事有声有色,总算没让皇帝忘了他,现在是皇祐年间,希望枯木能逢第二春。

不过,1052年6月的汴京确实是很热啊。宋人不像今人有那么多消暑设备,甚至连明人也不如。蔡襄在书房里放了一个大水缸,实在很热就窝在水里读书,他和朋友戏谑说这是葛洪缸,东晋的葛洪喜欢在夏天的时候,将自己灌醉,然后跳到水中沉入水底,过八天才出来。当然,除了水缸,蔡襄还有团扇、瓷枕、障日棚、凉床。说到团扇之妙,黄山谷曾作《和李文伯暑时五首·扇》:“团扇如明月,动摇微风兴。屏去坐上热,袪逐盘中蝇。有用何提挈,无心分爱憎。炎炎虽可贵,弃置奈寒冰。”南宋周瑀墓曾出土两件漆柄团扇,细木杆为扇轴,竹丝篾作为仿蕉叶的扇骨,扇面裱纸施柿汁,坐在两弯月牙式样的扇托上,扇柄可以转动的一件用剔犀作,另一柄犀皮作,剔犀的一件雕刻如意头,柄与扇面的相接处有后刻的“君玉”二字,系主人之字。由此可以想象,蔡襄手里拿的团扇,估计也差不了。



说到蔡襄的凉床,也是他心仪的必备之物。宋人喜欢这种物什,陆游曾在《薄暑》里形容家中安置凉床的妙处:“南北两松棚,细细吹清香。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我睡仆亦休,睡觉谁在傍?起坐拭两皆,小山郁苍苍。”据说南宋的张鎡还创新了凉床的新玩法,他夏天坐在凉床上,底下安置机关,能随着树阴移动,其实这个办法是跟南北朝的魏伯起学的。还是张鎡这货,他在夏天待客的方法更是夸张,在高大的古松之间用铁链构筑驾宵亭,宾客来访,就与他们登临,然后让人取走云梯,宾主飘摇于云表之上,凭虚远眺,欣赏清风明月。不知这招又是跟谁学的。不管怎样,蔡襄喜欢竹制的凉床,除了便于移易,夏日还可设于小园,高卧北窗,披风听泉。

有个瓷枕当然就更好了,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作《谢黄师是惠碧瓷枕》:“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梦入瑶都碧玉城,仙翁支颐饭未成。鹤鸣月高夜三更,报秋不劳桐叶声。我老耽书睡苦轻,遶床惟有书纵横。不如华堂伴玉屏,宝钿敧斜云髻倾。”黄师是,是苏轼的朋友,以碧瓷枕相遗,张耒便以此诗作答,瓷枕的消暑功能是如此神奇,可以“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泥丸是道教里称呼脑神的别名,泥丸惊就是冷得叫人神清气爽。蔡襄躺在瓷枕上,自有乐趣,他长有一脸漂亮的须髯,侧卧的时候,大胡须落在枕席上,就像他的书法那样飘逸,宋仁宗有一次曾问他:“你的胡子留得很美丽,不过我好奇你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把胡子放被子里面,还是放被子外面呢?”蔡襄一时想不起来,不知如何作答,回家睡觉,总想着皇帝的问题,一会把胡子放被子外,一会又放被子里,弄得里外都不舒服,整晚失眠。

据说宋人还喜欢夏日吃冰,杨万里在诗里有过这样的记载:“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去年藏冰减工夫,山鬼失守嬉西湖。”他所处的南宋时期,中国气候转冷,杭州冬天变长,制冰期也相应变长,杭州的卖雪人以北方移民为主力军,他们利用过去修造冰窖的经验,保存以备夏日取用的冰块,酷暑难耐的时候,有钱人也会买下很多冰块向杭州人免费分发所谓的“消暑药冰水”,据说宋徽宗曾因吃冰过量而患上了肠胃病,最后太医告诉他:“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这样以冰治冰之后,皇帝的身体竟然神奇的痊愈了。

当然,即使有这些消暑设备,蔡襄还是觉得今年这样酷热的炎夏,实在叫人难以安坐北窗。正当他烦恼的时候,外面有朋友过来给他推销一套犀角做的文玩,他看着很喜欢,一问价格,一百五十贯铜钱(北宋的一贯就是一千钱),又觉得略贵了些,但他不懂这里的行情,就先叫朋友把物什留在这里,待后再做决定。等那个人走了以后,蔡襄想到前不久,恰好有个官二代兼富二代的朋友叫李端愿(字公谨),因为一些糟心事,给他写了一封信,此人是宋太宗驸马李遵勖的次子,家境很好,又喜欢玩这玩那,蔡襄想了想便走到书桌前,提笔给李端愿写了一封短信:“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几何?欲托一观,卖者要百五十千。”



蔡襄的这封书信写得可真有意思:“蔡襄在这里向你问好了,最近天气实在太热了,所以就没给你回信,大概你烦恼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吧?这个天啊,连风都热得让人烦,连个躲得地方都没有,人生啊!处处都是这样不顺人意的缰锁!哎!我随信送你精茶数片,你拿去喝吧,废话我就不说了。对了,刚有人给我推销一副犀牛角做的文玩,我下次带过来给你掌一下眼,这大概要多少钱?卖的人要价一百五十贯,帮我看看是不是坑货,值不值这个价钱。”

有趣的是,今天我们能窥知蔡襄在1052年的那个夏天发出的叹息之声,不是因为夏天有多热,也不是因为犀牛角做的文玩是不是真的要价太贵,却是因为蔡襄无意之中留下的书信尺牍,恰好成为他被后人认为的最成功的书法作品之一。这个信札因其书法之妙,被人称之为《精茶帖》,又称《暑热帖》、《致公谨帖》,纸本行书,纵23厘米,横29.2cm,凡9行,共68字。蔡襄在这件尺牍里结体宽博端严,笔势沉稳厚重,体现出他对王颜二家书风的深刻理解,字里行间充满妍丽温雅气息,充分地展示了他的书法之美。宋人说蔡襄早年学周越,中年始知其非而变之,现在流传的他的书法作品,多数都是中晚年以后所作,已看不出和周越的书法有什么联系了。不过依稀可知的是,蔡襄在早期的书法里,便展现出高度的楷法功力,特别实在楷法的运用上用心很深。他擅长书体很多,从大、小楷,以及行书、草书、隶书、飞白,到自创的散草都有,但最受欢迎的仍是行书。

欧阳修评论蔡襄的书法“独步当世”,苏轼对此相当认可,并说蔡襄的行书第一,小楷书第二,草书第三。他评论说:“像君谟(蔡襄)这样真、行、草、隶,写来没有不如意的,兴趣之余,变为飞白书,可爱而不可学,如果不是参透了其中诀窍,能这样吗?”苏轼更不惜在一篇题跋里为他正名:“从蔡襄的长处中找他的短处,那就是大字略嫌粗疏,他的天分当然很高,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学习,蔡襄的书法绝对是无人能及,这是理所当然的!近几年来评论他书法的,颇有不同的说法,所以我在这里特别申明之!”事后东坡居士更补充说:“我评论书法以君谟为当代第一,许多人认为不是这样,然而我始终坚持这个意见。”



是啊,蔡襄的那个夏天写的那封无奈中透着戏谑的信札,总给人丝丝凉意,这不仅是因为他在信里感叹人生如同牢笼,不仅是他赠友精茶用于消暑,不仅是他书法里透出的女性化的优雅,妍媚匀净,处处带着绝世风华,还在于他在那个酷热难当的夏日里,将自己剥离为两个蔡襄,一个是肉体的蔡襄留在烈日之下,挥汗如雨,另一个是精神的蔡襄,翱翔天外,学会接受,譬如跟着范仲淹去搞庆历革新,随后却又流离失所,学会放下,譬如在福建心无旁骛的鼓捣茶叶,还搞出一套《茶录》,在他的文字和书法里,更透出的那种宋人习惯的随兴自如,这些比他书房里水缸、瓷枕、凉床、团扇,不知要妙上多少倍呢!最后再读他的一首《好事近》:“瑞雪满京都,宫殿尽成银阙。常对素光遥望,是江梅时节。如今江上见寒梅,幽香自清绝。重看落英残艳,想飘零如雪。”嘿!当下的闷闷暑意,竟一下子全消了。

最后模仿苏北写汪曾祺某文里的一个尾句:

今天是夏至后的第二天,湿热难熬。如此读书消暑,妙不可言,如吃从井水里刚提上来的西瓜,清凉爽口,沁人肺腑,因作《蔡襄的夏天》。


    关注 库歇集的利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