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君私貨】經方實驗錄(一)

 

葛根加半夏湯。...



蔡某,男,27歲。

2016-4-4一診

煩勞鬱結,復加時令外感,惡寒,肢節酸疼,發熱微汗,頭眩嘔吐,左脈浮弦而數,右脈浮大而緩,舌淡紅而胖滑,尖略紅。此少陽挾風邪也,擬感冒八味方主之。

柴胡15g 黃芩10g 柴葛根15g 蔥白3莖

青連翹10g 銀花10g 生薑4片 法半夏10g

杏仁10g 前胡10g

一付

2016-4-5二診

仍惡寒不解,骨節疼痛,頭眩微嘔,舌脈依然。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15g 黃芩6g 生薑6片 法半夏12g

桂枝12g 炒白芍12g 紅棗3枚 炙甘草6g

黨參6g 杏仁10g 麻黃5g

上方一天之內共進了三付,第一付用的是承德的北柴胡,藥後遍身汗出,病已去五六。第二付用的是四川的竹葉柴胡,藥後不惟不解,反致嘔吐惡寒俱增,蓋力弱不勝病也。第三付恐發汗過多,取出杏仁,麻黃,療效不佳。

2016-4-6三診

藥後汗出,今晨仍周身拘緊,頭眩嘔吐,微微惡風,兩脈俱緊,風寒在表不解,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20g 麻黃10g 桂枝15g 炒白芍12g

生薑6片 大棗4枚 炙甘草10g 法半夏12g

上藥一天內連進三劑,第二劑和學弟陳同學商議後改為麻黃15g,汗出轉暢,諸症俱解。

2016-4-7四診

汗出體舒,已不惡風,精神轉佳,表證已解。診得左脈三部俱弦,右關脈空豁無力,頭微痛,偶發脇痛,飲食不韾,略有惡心,舌淡胖苔白厚略膩,發汗過後,中氣受傷,餘邪未已,今擬調和肝胃,兼益脾氣以善其後。

柴胡15g 黃芩6g 杏仁10g 陳皮6g

黨參10g 生薑4片 法半夏12g 炒二芽,各15g

白蔻仁(打後入)5g 炒白朮10g 炙甘草6g

兩付,日一付

學術君自按:

一、本案首診即存在誤治。其人不渴,咽喉不痛,舌色不紅,雖脈數而不能考慮風熱,用連翹、銀花之味之於表寒引起之頭痛身痛嘔逆,宜乎其無效矣。若起首即用葛根湯,相信病能較快痊癒。

二、緊脈與弦脈。在外感病過程中,弦脈主少陽,緊脈主寒,二者不能相混,我在第一診、第二診即沒有注意此問題,緊的脈象尤如一條繩子把它擰緊,弦則如拉弓弦,其形略硬,直上下行。《瀕湖脈學》:「緊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淋浪。」當然,就連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弦脈和緊脈有時也混用,在疑似之處,關鍵是四診合參,分清病機之主次,選方用藥才能準確不誤。

三、應汗勿畏汗。表證俱在,應當發汗,用藥宜大膽,仲景於葛根湯一劑就用麻黃四十五克,葛根六十克,分三次服用。因此,一付的量麻黃應在十五克而葛根在二十克左右,方能取效。不應過份畏縮,應汗而失汗,外感遷延,反傷正氣。

總之,誠如岳老言「治外感病需有膽有識」,鞠通言「兵貴神速,機圓法活,去邪務盡,善後務細,蓋早平一日,則人受少受一日之害」,謹錄之與諸君並勉。


    关注 何绍奇与中医临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