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自信

 

從小時候起,我們就被教育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很多人家也掛有“家和萬事興”的匾額。這實際上是於不知不覺之中,塑造了我們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性格,形成了“我是中國人”的遺傳基因。...




呂文利


2016年08月18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者按

今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何以讓我們自信?這是很多讀者關心的問題。為此,本報邀請專家分期解讀,敬請關注。

從小時候起,我們就被教育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很多人家也掛有“家和萬事興”的匾額。這實際上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塑造了我們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性格,形成了“我是中國人”的遺傳基因。由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直抵人心的文化,是在人性問題上有根本思考的文化,所以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曆久而彌新,是文化自信的基礎。

與時俱進的政治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

司馬遷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後“成一家之言”。在變化的歷史中,司馬遷看到了實踐的邏輯。中國古代社會非常重視政治建設,並根據時代的變化調整甚至改革。我們耳熟能詳的“井田制”“郡縣制”“科舉制”以及不斷變化的官僚體制,無不是中國古人的偉大發明,這些體制保證了龐大國家的運轉。如在邊疆統治上,《禮記》有雲“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歷代統治者基本沿襲了這一統治思路,但除了因俗而治之外,根本的政治理念還是在“修”和“齊”上,即與時俱進的統治理念。如清朝首創與六部平行的機構理藩院來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再如為防止一些地區僧俗勢力過度集中到一個家族,而創立了“金瓶掣簽”制度,這也是一個創新。“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古人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以與時俱進的變革精神,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政治文化遺產。

“義以為上”的經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就發現了人有自私自利的一面,還有利他的一面,所以很早就有“義利之辨”。孔子主張“富而可求也”,即人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權利,但又主張“君子義以為上”,要講求“義”的倫理,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基礎上,考慮他人利益,摒棄零和博弈思維,達到共贏。所以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正是因為“義以為上”的價值取向,形成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取向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價值標杆,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精神標識。這與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主張市場經濟應該是“合理的利己與高尚的利他”(北大教授晏智傑語)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我們今天的市場經濟也有借鑒意義。

開放包容的文化發展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動力

《禮記·中庸》中說:“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主張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來看待不同的文化。《國語》中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也就是說,不同事物之間的碰撞、平衡才是“和”,“和”才能推動歷史的發展,若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則只是沒有發展的增長,無可持續性。所以“和而不同”一直是中國古人追求的理念。孔子主張“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佛教是較早傳入中國的外來文化,在與本土的儒家和道教相接觸的過程中,逐漸儒佛相融、佛道相通,三教合一。在對待周圍少數民族的問題上,古代中國也是以“相容並包”的原則,使得各個民族逐漸融合為統一的中華民族。

中國古代的開放包容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器,是保持長治久安的密碼,這些重要思想應該在現代社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很多問題上,中國的傳統智慧發揮了重要作用,諸如中國的“一帶一路”構想主張合作共贏、共同發展,這正是傳統中國開放包容文化的重要體現。

“以人為本”的社會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

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西方的神本主義相反,是人本主義的。孔子主張“未知生,焉知死?”可見他注重的是現實和活著的人本身,並不注重死後如何。古人有“天、地、人三才”的說法,即人是宇宙間的重要要素之一。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每個環節都是以人的實踐為第一要義。人本主義的形成,主要與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有關,農耕社會講求協作,所以以人為中心,家庭裏講求夫和婦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對外則講求君仁臣忠、朋敬友信。如果這套體系運轉起來,則整個社會都處於一個良性的運轉狀態。實際上這套體系直到今天,在中國人中,還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

“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好特質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中國古代主張“天人合一”,即人要與自然相協調。“天人合一”觀念在先秦時期就已產生,宋代張載第一個明確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他認為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協調。由此他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口號,以達到天人協調的完美統一。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有非常複雜的內涵,但主要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強調人可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但這種與自然的互動是以自然的承受力為基礎的,人類不能無限度地改造自然,甚至破壞自然。在順從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人與自然是可以達到和諧互動的。這對今天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總之,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曆久彌新,是因為其具有直達人性的透徹,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互動的感悟,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智慧的結晶。它是中國人的精神密碼,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如果僅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略傳統文化的作用,這是有增長無發展的模式,後果必將是慘痛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當下我們進行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建設中,中國古代與時俱進的政治文化,“義以為上”的經濟文化,開放包容的文化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社會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副研究員)
感恩閱讀  欢迎转发 ❤
遼寧省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

聯繫電話:024—54068077

QQ號:1714428885

郵箱:zhdizigui@163.com

網址:www.zhdizigui.com

承辦論壇電話:15642019991

學校微信公眾平臺號:fssctwhjyxx222999

二維碼如下:



諮詢電話:15841316826

微信諮詢:baoentang66

二維碼如下:


    关注 抚顺市传统文化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