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阶段,为兴趣、为工作、为自己,你到哪一阶段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位教师都曾从书中找到教学的妙招,生活的诀窍,幸福的真谛。读了那么多书,...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每一位教师都曾从书中找到教学的妙招,生活的诀窍,幸福的真谛。读了那么多书,是不是反而不知道自己为何读书了?

读书,是一场发现自己的破冰之旅。知性阅读,在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一步步前进,就像踏上了人生上升的阶梯,不断前行。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苏州工业园区中学语文教研员徐飞老师的《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

读书是朝向自我的运动

怀特海认为,人的智力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浪漫,精确和重归浪漫的综合。这三个阶段呈循环的特点,但不是机械旋转、线性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和阶梯式攀登。回顾我不算长的读书史,大略也可分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浪漫——满足兴趣

我出身于农民家庭,小时候并没有优越的读书条件。小人书成了饥荒岁月里孩子们的精神食粮,我是一个地道的小人书书迷。班上谁有好的小人书,我总要想方设法借来。有些小人书,封面全无,边角卷皱,甚至缺张少页,但丝毫不影响我的阅读兴致。为了购得小人书,我寻找生财之道,放学后到处挑拣蛇皮袋等杂物,然后送去废品收购站换钱。就这样,《隋唐演义》《说岳传》《杨家将》《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走进了我的视野。童年,因有小人书的陪伴而变得缤纷。

读初中时,武侠小说成为我的最爱。假期里最喜欢去城里的亲戚家,主要原因是亲戚家附近有一家租书的小店。租书费用以天计算,为了早日还书并能读到更多的书,我没日没夜地读。《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雪山飞狐》《卧虎藏龙》《七剑下天山》《小李飞刀》……侠骨柔情,铁肩担责,英雄精神的种子留在了我的身上。

读中师及大专时,因学习压力不大,我一头扎进了文学经典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约翰·克利斯朵夫》《当代英雄》《悲惨世界》……经典帮我打开了一扇扇生命的窗户。还记得,当读到《乱世佳人》中斯嘉丽不幸小产时,我肠胃翻滚,呕吐不已。读大专后,我的阅读兴趣转向了哲学、美学。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到刘小枫的《诗化哲学》,智者的哲思让我变得沉静,并喜欢上一种丰富的孤独。最爱尼采,《快乐的科学》中有很多让我拍案称绝的句子,书上留下了我密密麻麻的圈划。

第二阶段:现实——应对工作

1998年,我工作了,在一所农村初中教书。刚开始,我还雄心勃勃,想通过考研改变命运,但很快我就放弃了,一方面由于精力不济,另一方面我在工作上开始获得小小的成就感。

说来惭愧,这一阶段我读书甚少,甚至还干了荒唐事——我将在上学时购买的《朱光潜全集》《宗白华全集》《傅雷译文集》等一大批好书,打包捆扎,一包包地运到县城,卖给二手书店。我当时认为,这些书于我的人生、教学并无益处,我这辈子再也不会读这些书了。

这期间,我也读书,但读的都是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书,我的读书变得功利而现实,而所谓的“闲书”、“杂书”则一概不读。那时候购书远不如现在方便,学校图书馆里苏霍姆林斯基的几本书成了我的案头书。1999年,我在《班主任》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教育论文,就是受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启发而写的。在语文教学上,《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成为我的精神向导,特级教师们的成长历程、教学智慧炽热了我的心灵。有次从书店我觅得一套“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名家丛书”,如获至宝。这套丛书分八本,每本介绍一位教育名家的教育思想,如“于漪:追求综合效应”、“钱梦龙:导读的艺术”、“宁鸿彬:走‘思维训练’之路”、“蔡澄清:点拨教学法”……我边学边用,比如,将张富的“跳摘”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通过连续追问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当然,由于仅限于学习粗浅的招式,并没有系统领悟教育思想,虽然“偷”来的一招半式偶尔也能发挥作用,但仍处于盲人骑瞎马的胡乱摸索状态。

第三阶段:综合——成全自己

2007年,我来苏州工作。刚到苏大附中,我惊奇地发现,附中的老师,不仅是语文老师,其他学科老师的桌上也有《论语》《德兰修女传》等书。那是时任苏大附中的高万祥校长发给全校教师的。高校长倡导教师读书,而且身体力行,在他的感召下,苏大附中出现了一些爱读书的老师。但是,当时我带高三,志在“分”,而不在书,偶或读书也是浅尝辄止。

2010年,我终于从连续奋战的高三回到高一,就像出了一趟远门的人回到熟悉的家一样,我特别珍惜这段光阴。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饥渴感,遂办理了苏州市图书馆、独墅湖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的借阅证,这些图书馆和市里的几家书店成了我周末的消遣处。此外,我开始了购书运动,甚至有些不加节制,仅2010年的购书款就超过了一万元。最重要的,我的读书口味发生了改变,不再限于教育、教学类书籍,我重新关注起人文、社科类书籍,以前卖出去的好多旧书又被我重新买回。哲学、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禅学,小说、诗歌、随笔、札记、史籍、人物传记、博物日志,凡能激起我阅读兴趣的,我都如水蛭般扑上去吮吸。

2012年暑假开始,我从书柜里挑了五十多本书带回老家读。暑假里,我读得昏天黑地,但也只读了二十多本:

《哲学与人生》(傅佩荣)、《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哈耶克自由哲学》《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卡尔·波普尔)、《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快乐的科学》(尼采)、《尼采生存哲学》、《火与冰》《我的梦想在燃烧》《铁屋中呐喊》(余杰)、《半生为人》(徐晓)、《九三年》(雨果)、《钱理群中学讲鲁迅》、《民主的细节》(刘瑜)、《追随勇敢的心》(王开岭)、《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余秋雨)、《双重火焰》(赵柏田)、《如何阅读一本书》(艾德勒)、《朗读手册》(吉姆)。我读书有个特点,就是要做读书笔记,这二十多本书读下来,我做了五万多字的读书笔记。

我现在读书已不再追求数量,而是强调质量,在乎这本书能否参与我的精神构造。我对读书的这一理解符合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知性阅读”的理念。“知性阅读”提倡教师阅读根本性书籍,反复咀嚼,将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为自己的结构。

读书其实是一项缓慢的工程,并无捷径可走。知性阅读不同于最初的感性阅读,它起于兴趣而终于志趣,让读书作用于教育生活;它又不同于功利阅读,它追求结果而不只为结果。没有前两个阶段的阅读体验,知性阅读的自由之境也无法实现。

读书可以一步步去除遮蔽与狭隘,让我们遇见越来越好的自己。朝一本本书走去,其实正是朝着本然的自我走去。

卡夫卡说:“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此语信然,读书,应该成为一场破冰之旅。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点点凿破自私、狭隘、庸俗、冷漠、陈旧、呆滞、局限……随之一个明净的、流动的水面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

本文来源:好老师




微中教征稿啦!邀请您一起玩!有稿费哟!如果您有博文、创意、故事;有话题、有料、接地气就快来动笔吧!我们欢迎您来分享。中教君在此等候爱写作爱分享的老师、家长、教育人士来稿!您可以写家教方法、亲子故事、教学感悟、教学心得、教育故事、热点评论、家庭故事等。(若有疑问可直接在平台进行提问,小编将及时回复)

    投稿邮箱:service@zzstep.com

            稿酬及投稿方式详情请看第二篇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观看“一师一优课”最新上线的全国名校示范课视频,已支持手机端观看,走进名校,感悟名师,借鉴成长!


    关注 微中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