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创伤沙龙分享之感悟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以前念叨着这句话,有感觉,却没体验,直到“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哀伤与抑郁”的...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以前念叨着这句话,有感觉,却没体验,直到“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哀伤与抑郁”的分享沙龙,才让所有的感受变得鲜活起来。

说到圆满,其实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因为终于把我有感觉想诠释的东西给分享出来了,这里面有一种不妥协的味道,跟着感觉走的的体验是如此的美妙。

如果非要追根溯源的话, 最初的感觉来自“哀悼”这个词,是从施大爷嘴里说出来的,我就那么清晰的记住了。然后就是参加他的创伤工作坊,然后就是在工作坊里他帮我解了一个与“丧失”有关的梦,然后就是唤醒了我产后丧失自我的抑郁状态的体验,然后就有了果核组织的这次关于创伤的连续沙龙的分享,然后就有了我的关于“哀伤与抑郁”主题沙龙的呈现。



所以,到最后我都有点傻傻的分不清,这次的沙龙到底是廖老师的组织在先,还是我念念不忘的显化,又或许是我们潜意识的合谋?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放空头脑里的各种担心和犹豫,全身心的跟着感觉走的时候,我发现感觉自然会把我带到我想去的地方。我只需全然的相信,真实的呈现就好。

当然,过程之“艰辛”也不得不提及。是在整理课件的时候才反应过来的,哀伤与抑郁这个话题太大,大得让我有点胆怯,我怕我诠释不清楚。可临阵逃脱又不符合我的个性,更何况心中笃定的那份感觉一直都在那里,仿佛在召唤着我继续前行。

于是,我开始埋头苦读,搜集资料,深入浅出的整理,从弗洛伊德“哀伤与抑郁”的论文开始,到克莱茵的“客体关系理论”,又到温尼科特的“妈妈的心灵课”,再到曾奇峰工作室的精神分析一本通,我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把这些理论知识学习并巩固了一下,终于理出了比较清晰的思路。


要不是因为要准备沙龙的资料,要不是因为我跟着感觉报了这个主题,我想我大约现阶段不会去读弗洛伊德。是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他的文章大多晦涩难懂。可是当我迫于使命不得不上时,我发现现实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因为当我带着主题去触碰那些理论和概念时,我发现原来在晦涩的外衣包裹下的,其实是一种别样的趣味。只有愿意深入其中的人,才能发现它的美。

这一切仿佛都是感觉的安排,大约也是我念念不忘的回响,让我有机会在精分的世界里徜徉,就某个主题去深入,并一探究竟。有人说求知欲和探索欲是生命里最美好的事情,我觉得所言不虚,因为过程本身已让我相当满足,学习大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一种时尚吧!


在沙龙上,我说:准备课件的过程都把我搞得有点抑郁了。其实,这种抑郁里多少夹杂了一点主题之大,自我之小的无奈,不过这样的抑郁体验却又为我更好的讲解抑郁创造了条件,说白了就是我既想驾驭好主题,又感觉驾驭不了主题的一种矛盾冲突,我不愿体会这样的冲
突,干脆关掉了哀悼的大门,直接用抑郁来表达。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看我为了诠释这主题都把自己给搞抑郁了,总对得住你们的聆听了吧?

真正的抑郁的诠释当然不是如我比喻的这般简单,丧失如果感觉到痛苦就没办法用轻松来敷衍,更何况还上升到抑郁的级别,绝对让人肃然起敬。所以这正是我所担心的,如此严肃还带点深度的讲解,我真的能讲清楚吗?虽然我讲的时候很过瘾。所幸除了极个别非要上升到理论程度的理论,更多的是体验和感悟方面的探讨,这大约能让小伙伴们更加入戏。说到丧失的时候,我分明看到有好几个小伙伴都眼带泪光,那些与创伤有关的记忆,当我们感知到的时候,谁又能无动于衷呢?


只是,有些伤口触碰容易,疗愈却比较难,所以这也是我在沙龙上不敢过分煽情的原因,带不回来了可怎么办?好在,最后的最后,我们都恢复了,也都回来了,在带着笑的轻松里结束了这次的相聚。 虽然意犹未尽,却也收获满满。

在某个晴朗的午后,跟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聊聊创伤,侃侃精分,这样的感觉,真的很好!


    关注 心苗心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