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平等”一次的所指演变

 

平等一词的变迁...



今天我们来说《传统十论》的最后一章,讲的主题其实是传统中的平等一词的演变。

在古汉语当中盛行单音节词的时代,“平”就是后来平等一词的源头。在各种书当中还有像“均平”“平均”“太平”也有公平,平等的意思,这些词既有程序公正的意思也有结果平等的意味,比如那句很有名的“损有余而补不足”。

佛教的传入使有价值取向的“平等”一词在汉语中出现,时间是在汉朝。价值取向就是应该平等,有这种道德诉求的意思。

秦老师就考察佛经当中的平等这个词,它对应着梵语中好几个词,但是意思都是无差别的意思。像sama这个词,是佛教为了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的武器,它教人超脱世俗权欲,物质欲,放弃上等人对下等人的傲慢而认识到人们在神灵面前是同等的,以实现一种神性的和谐。

但它更多的不是指导人们现世如何追求平等,应该追求平等的一种主张,而更多的是对差别和不平等采取置之度外,漠然视之的出世态度。不是反抗差别,矫正差别,消灭差别,而是不追求差别,不看重差别,不理会差别,不在乎差别,忍耐差别而不为所动,以保持神性的宁静与和谐,达到宗教境界上的,出世的心理平衡。

这个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佛家的那种调调,那种心如枯井,一切都无所谓的状态,这实际上是听犬儒的,挺苟且的这么一种主张,起码在现世来看是这样的。其实就是让人忍耐,看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反正大家都没有差别,都一样。

所以佛教能够一直存在,因为他对现世没什么干预能力,没什么动员能力,印度还是等级森严,不平等,中国也是一样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佛教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在寺庙范围内还能做到一切人都平等的提供饭食这些事情,但是是非常微弱的。当然这些做法对后世也还是有一点儿影响。

汉语的世俗意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宋代以后,平等除了有人际交往中的同级,同辈关系以外,就是指并非优等,有时候指中等,有时候指劣等。总之不是优,也不是理想状态。这个词并没有褒义,多数情况是事实的描述,而不是价值判断,和现在的平等还是有一些却别。

再就是把平等视为一种平常心,富贵于我如浮云,可以随大流的这部分人,所以有平等百姓这个词,就是指寻常百姓而已。

作为价值判断的平等也偶有适用,比如方腊起义的时候,这个读过水浒传都知道方腊是宋朝一次比较大的起义,他并不是穷人,而是一个大漆园主,属于富户,就因为税征得太猛了,就造反了,他就用到了平等一词,有权利平等,过程平等的一种诉求。

那儒家尤其是程朱理学,基本上是反对平等的,因为墨家的兼爱里面,爱无差等,儒家是不赞同的,爱肯定是有差等的,人爱自己的父母和爱其他人能一样吗?所以他们是反对的,

但是王阳明他们的心学则赞同平等,但是在出世意义上肯定平等。

宋明儒家在想到平等一词时基本上想到的是兼爱,中庸,空门,而对兼爱认同最少,这和近代的平等一词的含义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平等中有价值取向,应该改变不平的状态的这种诉求,有几个地方出现。

一是指国与国之间,宋从被金欺负,到要求平等。

二是,宗教间的平等,儒释道三教不分高低。

三是男女平等,这是清末民初的时候受到西方影响形成的,中日皆然。

四是,四民平等,也就是士农工商在权利上,身份上是平等的,不以一个人的职业,身份来限制他,打破等级身份壁垒,实行产权自由和择业自由,公平竞争,这就和古典自由主义的平等观一致了。

在西学东渐的情况下,平等一词渐渐趋向于程序公正,权利平等的意思。

而平均则指分配的平等和结果的平等。

总结来看,平等先是用于翻译佛教的出世的思想,无差别的思想,到近代有用来表示公平,程序正义这些观念。一个词语里也有这么多学问,真是厉害。

而平等在当代的演变方向,以及在自由主义脉络里所表达的含义,也还是非常值得探讨,我们有机会再说吧。


    关注 杯犀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