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自得 笔墨有情

 

胡天民 笔名可达。通《周易》,善诗词。x0a中华诗词学会会员、x0a广东省书法家协会荣誉理事、x0a揭阳市周易研究会主席、揭阳市画院顾问等。...






【编心】

《艺风·中国艺术家丛书》

继续为您捧上精致的文化美餐,逐步推出各门派艺术家。新一辑《艺风丛书》系列书系征稿中,接受认定。详情了解电话或微信13902254337张先生,投稿邮箱527570918@qq.com


胡天民 

笔名可达。1933年生,广东省潮州市人。自幼喜好书画,得潮汕名家佃介眉、王显诏先生启蒙,并获林受益、郭笃士、白丁诸先生指点。胡天民通《周易》,善诗词。中年务医,独得建树,曾为揭阳市卫生学校校长、高级讲师、揭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揭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荣誉理事、揭阳市周易研究会主席、揭阳市画院、揭阳职业技术学院顾问等。胡天民于2014年在广东省庆祝国庆大型系列书集《辉煌广东65年》出版发行,他的事迹及书画入选该书集《人物卷》。

胡天民山水画作品

山水国画  136x69cm
 
 山水国画  136x69cm 


山水国画  136x69cm 
山水国画  136x69cm
山水国画  136x69cm
山水国画  136x69cm
山水国画  136x69cm
山水国画  136x69cm
山水国画  136x35cm
山水国画  69x69cm
小品山水  69x69cm
小品山水  69x69cm
小品山水  69x69cm
小品山水  69x69cm

小品山水  69x69cm


小品山水  69x69cm
小品山水  69x69cm
小品山水  69x69cm
心源自得生造化  笔墨有情显氤氲
 ───试论胡天民的山水画
 卢仰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经提出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观点:“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然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望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胡天民先生的山水画恰恰达到了达其本意,可居可游的境地。他创造了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是当今浮躁的画坛的一剂清新剂,其作品足为后学者、善学者、善鉴者喜。而其独特的艺术观点和经历,都弥足珍贵。他既具深厚的文化功底,更在人生上经常处于高位,其化出来的作品,自然就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深厚的画家,他走的是画高山大壑这条道路,作品气势沉雄、气息浑穆,很多作品画面表现出一种远古的静气。好像画面的山是经过千百年变迁而成,时空在此恒定,造成了一种跨越万古时空、又似乎时空在此初定的感觉。作品讲究笔墨、锤炼线条,画面展现的效果是作品整体浑厚华滋、笔墨精彩、线条凝练。作品文化气息特浓。

仅仅这一篇文章是无法包含胡天民先生一生的成就的。此文所涉的主要是胡天民先生的山水画。也只是做引玉之用而已。

一、经历以及交游

经历本身就是文化,人的经历是一个时间的过程,过去的经历影响到现在,当然也影响到将来,任何人在现在的位置或所取得的成就,无不与过去的经历息息相关。由于独特的经历,加上天资聪颖以及勤奋好学,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天民先生逐渐成长成一位有着独特文化价值的画家。胡天民生于文化名城潮州,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读书、吟诗、学画,积淀了深厚的古典文化根基。从上私塾开始背《三字经》、《千字文》到稍大时背的《论语》、《老子》、《周易》等等,胡天民现在依然朗朗上口,记忆尤深。现在对这些经典依然脱口而出,足见积学之深。壮年则远游,游览了名山胜景,拓开了眼界和胸怀。其山水画在国内堪称一流,其花鸟画、书法、诗词、易学、鉴别古董(主要是古家私和玉器)都达到相当的水平;家中藏书更是数以万计,古玩无数;同时,胡天民还是一位医生,一位教育家,其手术功夫更被人们所称道,在医学界称之为“胡一刀”,任揭阳卫校校长多年,一生桃李无数。凡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位博学多才、学问精深、实践丰富的艺术家。其山水画达到境由心造的层次,作品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间境地,观其作品,令人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二、师承以及技法

胡天民先生师承的一些痕迹,对他的艺术风格(以山水画为主)产生影响较大的有下面一些人:佃介眉、黄宾虹、郭笃士、梅清、贺天健、龚贤以及宋元以范宽为首的北宗山水画派。

他既能在画尺寸小的作品,更善纵笔巨障,他创作了很多八尺、丈二、丈六甚至两丈的巨制,同样笔墨精良、气韵生动。从作品所展现的内涵看,胡天民对黄宾虹和郭笃士这两位前辈画家,更多的是师心而不是师迹。这里摘了几处胡天民先生的题画诗句,其幽冥的思维可以略见一斑:“云间山景、涧低泉声。”“阴阳变幻一弹指,才见云沉又云起。”“秋老山空寒浸月,林堂俯仰成古今。”“不畏浮云遮望仰,自缘身在最高层。”“瀑流悬绝壁,僧住白云中。”“终日看山不厌山,山花落时山长在。”类似这样的题画诗句,在胡天民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仅仅从这些题画诗句,我们就可以领略这画家的胸襟和胸中丘壑;胡天民先生学梅清的用水而且有所发展,梅清用水主要表现清润,胡天民的用水则无所不能、变化莫测,既有清润也有浑厚。而松树的画法,则直接取自梅清,这在胡天民的山水画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学贺天健主要是学皴法,例如作品《依稀庐岳高僧舍》、《香炉峰下架天风》、《日长无客此处幽》、《南湖秋水明》等等。而最妙的是,胡天民把贺天健的复色理念改为复墨复水,这当然也是积墨的方法,这种手法有别于黄宾虹所说的积墨。曾见胡天民作画,用水份很多的淡墨,一遍遍积在纸上,有时多达十几二十遍。胡天民的山水画,所体现出来的笔墨浑然一体、厚重、浑穆、雄强与大量采用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胡天民先生学龚贤主要是学“黑龚”,我们看看《胡天民画集》中的作品,如《西山过雨染朝岚》、《江上青山山外山》、《夕阳黄峙一点山》、《白云堆絮拥山尖》等,其作品气息和龚贤如出一撤。

三、笔墨形式特点与作品意境

胡天民先生摩挲《黄宾虹全集》多年,他紧紧抓住变与不变的原则,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对胡天民先生的笔墨梳理了下,主要有几方面的表现:

1、骨法用笔

胡天民先生精于书法,本于颜真卿和佃介眉,他将书法用笔融入画中。他的用笔柔韧圆曲,一波三折,绵中藏刚.浑朴沉雄,锥划沙、屋漏痕的用笔充分展现了中国画用线之美。

2、用水灵活

用水是胡天民山水画的一大特点,用水精妙。他在做画时,在不同的阶段,总要用水在画面上渲染,有时用水多达十几遍。画线和点,圆锥笔头不同部位的含水量总有所不同,他强调说:用水用笔要干净,要多次、反复地渲染,其作用有几方面:一是把一些生硬的用笔化掉,使其不妄生圭角;二是使局部的过度自然,画面没有突兀感;三是增加笔墨的层次,使笔墨丰富起来;四是在笔墨和空白衔接自然;五是、用不含同水份的笔墨去画树叶和打点,树叶苍润而点会象钉子一样打在山体上,力度显得很大,好像是在山上生出来得一样;六是最重要的,是使整个画面的色调统一,作品墨色浑然一体。

3、气韵生动

胡天民先生笔墨精妙,修养高深,因此其山水画,无论繁简,皆气韵横生、精采动人,哪怕是黑沉沉的积墨,也黑里透亮,气韵四溢。有的作品,由于积墨的层次太多,墨在纸面上堆积起来,摸上去粗糙不平。由于光线的反射,在墨的最黑处反而亮起来,真正到到苏东坡说的:“湛湛如小儿目睛”。正因此,胡天民的山水画具有一种坚凝不可摧破的厚度,苍雄而不可撼动的稳固感,内里积蕴着无穷的力量和非凡的气势。

气韵生动的另一个来源是留白的灵动。观察胡天民的山水画,这方面有独特的造诣,他深深懂得留白的妙处和方法,以作品《香云遍山起》为例,这是一件小圆光,大小只有一尺多,作者留白十分巧妙,留了四个地方,画的底部,左边和右边,右上方。底部长条形的空白,托起了整张画内部的山峰,好像山峰是长在云端似的,显得山峰十分的飘渺,感觉是天上的仙山。右边两片留白,从纸外直伸进画的中间,显得气脉绵长,在视觉上除了画面之外的地方,也还是云雾缭绕。同样是横的长留白,其形状大不相同,一个用树遮盖,一个用山峰掩映。云雾的形态各异,但走势相同,加强了画面的节奏感。左边中间的留白,也是从纸外进来,但不长,形态是一个相对标准的三角形,力量感好,其力度和右边两条留白的力度相当,画面显得灵动又均衡。三角形留白的画外,我们感觉到的可能是山谷,也可能是水,不同于右边云雾缭绕的感觉,同样是留白,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加上下边长条留白的烘托,画面的气韵马上生动起来,但构图却十分稳定,力量均衡;

4、写我胸中丘壑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积蕴极深的民族,中国绘画,自五、六干年的彩陶图纹起,走的是“意象”造型之路,它成为民族审美的特征之一。意象之美的核心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要旨是“形神兼备,尤重神似”。造境是每一个山水画家所要面对的问题,胡天民在这个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成就,就造境而言,其表现在下面几方面:

第一、立象

胡天民先生的大幅山水,往往在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峰峦秀起,云烟变化。其中,典型的象有几种:一是树,树在胡天民先生的山水画中有着标记性的作用,作品中树的品种不多,有具体形象的是松树、柳树、竹子,加上空心圆的树,扁点树叶的树,算起来也就四五种而已,其中松树、柳树、竹子用的是行草的笔法写出来的,其它基本是用楷书笔法;二是房屋,胡天民山水画中的房屋基本就是一种类型,也可以说是一个符号。偶尔在山上加上一个亭子,屋顶基本是留白,墙体大多数用赭石或土黄色渲染。笔法用的是大篆笔法;第三是点境人物,笔法简约而意态高古多有设色;船类则跟别的画家差别不大。以上几个基本是中锋用笔。四是山,山的形态各异,大小相间,以三角形态为主,近境清晰,远山模糊,有时远近连成一片,气脉绵长,龙脉若隐若现。有的直耸云天,气势雄伟。有的白云萦绕,意韵幽长。胡天民先生的山水画,其立象是画家在人与物互感互融、天人合一之后确立的物(也可以是人)的艺术形象。

第二、尽意

意在胡天民先生的画中,尽意是立象后的必然。他用千岩万壑、高山流水、灵动的云雾;用滔滔的江水、点点的白帆、绵长的坡岸、奇崛的松树、摇摆的竹子、宁静的茅屋等所构成的意象群体,表现了画家的胸怀和审美,以及对宇宙自然理解。其风格特征为气势恢宏、意味悠长;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松树,意态雄健奇崛、傲视群伦,一股郁拔之气傲然而生,如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独立于天地之间,十分的难得;

第三、现境

境是境界,境界是中国画的灵魂。

胡天民山水画的意境,大概可以分为雄境、秀境、幽境、险境四种类型,详细论述如下:

1、雄境

作品有《云山犹向画中寻》、《林梢一抹青如黛》、《意在有无间》、《登山穷源》、《香炉峰下驾天风》、《烟横两面山》、《万里无踪碧落边》、《江上青山山外山》、《岚光早晚入五湖》、《江山万里入吟哦》、《闲倚篱门忘却归》、《山雨欲来云更乱》、《水步遥难辨》、《是壁千重树万重》等等。以《万里无踪碧落边》为例:画面的物象其实很简单,只有八颗松树、一道山泉和一群山峰。但松树的形态各异,形态英姿挺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山体如铜浇铁铸,山势龙脉从画的左下方开始,然后向右上推进,再转向左上方,到画面一半位置的时候,龙头又转向了右上方,整体在视觉上呈现了一个“S”形,在画的左下和一半位置的右边,留了两个空白,从大的方面看,画面呈现了一个古代天极阴阳鱼的形象。山泉一落千丈,我们却看不到它最后落在哪里,因为被一颗松树遮住了下半部,这可以让观赏者自己去补完山泉的整体形态,引发了观赏者的联想。画面的上部,一道山岭横跨整个画面,在山岭的左边上下部分留了两个空白,马上把画面中景和远景的距离拉开,后面用淡墨抹出一片远山,使左边的留白形态即刻出现变化,它不再是单独的留白,而是象云、象水潭、象山谷了。

这幅作品,山的体积大约占整个画面有五分之四,墨色凝重,使作品整体呈现了一种厚重感、沉着感,潘天寿说过:“雨后千山铁铸成”就是这种感觉。但画面却有一种宁静的气息。没有人、没有风,只有这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山,以雄伟的姿态展现在你面前,松树也是成千上百年了,但依然生机勃勃。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宇宙生生不息的规律在画面游走。凝重的运笔、浓重的用墨、高大的山体、充满生机的松树,仿佛凝固了的山泉。山体层层渲染、层层推进。正如黄宾虹老人所说的“余观北宋人画迹,如行夜山,昏黑中层层深厚。”“唐宋人画,积累千百遍而成,层层深厚,有条不紊。”“范华原画,深黑如夜山,沉郁苍厚,不为轻秀。”“北宋人画多浓墨,如行夜山,以沉重深厚为宗,不事纤巧,自成大家。”都可以为这幅《万里无踪碧落边》做注脚。这件作品所展示给我们的浓重、深厚、巨大、简洁、模糊的感觉,是一种“大象”,是具有真实感、震慑感、宏伟美的。而这些都来源于胡天民先生的笔墨表现,作品的用笔,如屋漏痕、如折钗股、如万岁枯藤,灵活多变。整体用笔与胡天民先生自己书法的用笔是相通的。这件作品,千笔万笔不嫌多,笔笔劲健,积成画面,加上灵活出没的点,从山下点到山的最上峰,用黄宾虹的话说就是“沿皴作势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还有就是用破墨法,用水破墨,墨破水,用淡破浓,浓破淡。从而达到黄宾虹说的“利用其水份的自然渗化,不仅充分取得物象的阴阳背向,轻重厚薄之感,且墨色新鲜灵活,如见雨露滋润,永远不干却于纸上者。”的效果。用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浑厚华滋。松树也只是寥寥数笔,但形态却跃然纸上,特别是左下的三颗,手拉手,象围着篝火在跳舞,真是令人赞叹。

2、秀境

秀境是另一种境界,是胡天民先生的山水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秀境的作品,与其作品尺寸的大小无关,很多画家小品画得很好,画得清秀,而大作品就没办法画得秀美了。这是技术的限制、审美的限制。胡天民的作品能够别于一般人,这是其亮点之一。

胡天民先生的作品,以表现秀境的有《法无法也画亦尔》、《泉香云暖花竹幽》、《独有白云还》、《江流天地外》、《岩峦杳霭》以及大量的小品。下面试着用《江流天地外》来分析这种秀境的表达:这件作品的物象相对来说丰富得多了,山峰、树木、房屋、船、泉水都具备了,就差人。其实也不差人,在房子里面、在船舱里、在山间上,只是画家不愿意让我们看到。整幅画留白很多,物象简洁,墨色淡雅,山体的结构也不复杂。一颗柳树如一个少女,优雅地、静静地站在水边,设色淡雅。几堆毛竹的色调深深浅浅,错落有致。山体基本是用淡墨皴擦出脉络,山坡上几颗杂树,作品中间靠右的地方,一汪清泉环山而下,几间房屋掩映于树林之间,若隐若现。画幅的中上部只有两个不大的山峰,且云雾缭绕,偶尔只见山体,画面显得空灵。画面的最上和最下部分都留白,上面是高远的天空,下面是广阔的水面。画的中间往左的地方,几片风帆在山的背后冒出来,山和空白的过渡自然,山的左边是云也是海,大片的留白,使观赏者的思绪飘到了画面之外的大海,天地呈现出一片澄明。主峰的点顺着龙脉而上,错落有致,墨色浓重,起到提神的作用。总的来说,这画画面简洁、用墨和设色淡雅、大片的留白形状各有不同、气脉灵活绵长,物象藏和露处理得十分巧妙,一种静穆、清新的气息充斥着画面。虽是画高山大海,但由于掩藏好,布置巧妙,我们仿佛在山里走,看不见大海,但却闻到了大海那清新、潮湿的气味。作品荡尽污浊,扫尽尘埃,在一片晶莹剔透的世界中充溢着勃勃生机和脉脉的灵气。用一句话概括说就是:恬静而不荒寒,刚正而多清逸;

3、幽境

自然、含蓄、委曲、清幽是幽境的重要体现。类似这样的作品,在胡天民先生的画作中也有一定的份量。如高29.5cm长930cm的《烟云供养图卷》、《依稀庐岳高僧舍》、《只凭古塔认西东》、《漠漠云山两不分》、《春在身心不在山》、《吾从此地乐吾踪》、《草亭竹树绕溪流》、《日长无客此处幽》等等。胡天民先生的这类型的作品,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道家意识的影响。这类作品,恰恰营造了一个可游可看可居的空间,如《日长无客此处幽》,画面的主体是一个人坐在有中空的山中间,位置好像是山坡上,在画面的位置却是正中的位置,是视觉的焦点位置。下面水旁有几株羞竹、一只小船,仿佛人刚刚弃船而上。由于近水,山上的树,用湿润的墨色画出来,给人以繁茂的感觉,生命力强。几条简单的线条勾画出两块石头和一片山体,向画面左边延伸,可能后面就是深山大壑,也可能是深深得幽谷,这是作者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在山体的上面,用大笔触的青墨色扫出一片远山,从画的左上角直到右边的中间,使画的空间层次马上拉开了。画面中间人坐着的空白,仿佛是亮点、是元气的集中点,也是画眼,小小的尺幅(34X34cm),前面的水、船和竹子、山体、树、中空、远山、远山后面的天空,七个层次空间,让人不得不佩服,忍不住也有一游的想法。而《漠漠云山两不分》这件作品,画面山体充塞,山和树几乎占了整个画面的全部,几处留白面积也很小,扑面而来的是山的压迫感和树的茂密感,没有山路,也不知从何而上,但很小的几处房屋,从山腰到山的顶部(不是山的最高峰),说明人还是可以上去的,不然房子如何来?观看整个画面,最低的是一泓飞瀑,水飞泻而下,飞瀑的左右都是山体,没有底部,呈现的是山间瀑布的景象,这瀑布要留到山脚,还不知有多长的路程,从画面的底部这个造景,截取的是人走到半山,刚好碰到一段瀑布,停留下来欣赏的那种画面。人抬头向上望,山上的房子很小,说明山是很高的,走到山顶还有很长的路程,但景致肯定是十分的幽美。满眼的绿树,密密麻麻长在山上,其实细看只是用竖线和横点构成的树木,但在胡天民的笔下,就能呈现出枝叶繁茂的感觉,这是一种本领。近景是瀑布和脚下的山体,中景是有房子、树木丛生的山体,远景是用水分很多的淡墨画出的远山,山体延伸到纸外,也就是画面之外,可见山脉的绵长不尽。远山和中景过渡处留有一块空白,是山谷也是水潭,交代了画面底部飞瀑的来源。画面构图中规中矩,近景、中景、远景交代清楚,笔法也不复杂,物象也不多,但这简单的物象,在胡天民笔下,呈现了一种幽深的感觉,山体的弯曲绵长,树木的丛生,在人看来,是可游可走空间的不断推进,既有目标、又动力,也有美景的诱惑,在此的人是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人和山交融一体,心灵都化作眼前的千山万木,淙淙流水了。

4、险境

险境的营造是需要的,是考验一个画家的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尺,险一个是构图的险,一个是境界物象所呈现出来的险。险境的营造,表达得是一个画家一种奋进的、征服的愿望。这种类型的作品有《登山穷源》、《独依春山思无限》、《西山过雨染朝岚》、《青山不识我姓字》、《江上青山山外江》、《八大山人诗意》、《松亭》、《王维诗意》、《山当峰断云相连》、《苍翠势参天》、《仙源无路欲通难》、《水步遥难辨》、《鸡鸣知有人》等。

以《鸡鸣知有人》为例,画幅是小中堂之类,长方形。画面物象简单,只有远山树几颗,杂树数丛,两间茅屋安在杂树丛中,只见屋顶。整张画取斜势,龙脉由左下往右上,然后再转左上方,到画面四分之三处没在烟云之中,但整张画的势却是从左下向右上走,这走势来源于三个山体的块面的走向。但这三块山体的走向又略有差别,由三十度倾斜到四十五度到六七十度,动感强烈,由底部的平缓到最后一块的险峻。第三块山体只露出一点苗头,马上淹没在云雾之中,后面山体的倾斜度和广度,都由观赏者自己去发挥了。但由于掩在云雾中的山体太大太多,自然就让人产生畏惧感,整幅作品没有留山路,或者是路太小了,无法表现。留给人以上山艰难的感觉。左下方的留白呈长条形,自上而下,象隐藏在云雾中的深谷,令人不敢俯视。所有的这一切,都营造出一种险峻的景象,它考验着登山者和观赏者的耐心、雄心、体力、胸怀等等。

5、笔墨氤氲显真情

氤氲古代指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而在山水画中则表现为天地阴阳之气。对这方面,胡天民说过:“石涛上人谓笔与墨会,便是氤氲,知其妙,画于山则灵,画水则动,画林则生,画人则逸。”其作品特点和难点在于积墨的方法很难驾驭,要求做到笔墨加到十几遍或几十遍也不滞不浊,达到越看不尽越想看的神秘境界。而他作品在这方面有下文几个的呈现:

一是“知黑守白”

胡天民先生对作品每一处留白处,在哪里留、留多大、怎么留都十分的注意。有的过渡通过墨色的变化,渐变渐浅,最后与空白连在一起;有的通过前面山体的边缘线,一下子把空白留出来,造成一种纵深的空间视觉效果;有的通过树木的遮盖,使空白若隐若现,有回环婉转之意;有的通过屋顶的留白,周围用墨色压黑,显得山体空间十分幽深;这些都是运用“知黑守白”后的结果。特别是空白处与山体的衔接处,都是小心收拾,力求过渡自然和谐。对作品的章法构图,空白处显得玄妙、变幻莫测、引人遐思,山体的最亮处、山谷的云雾、前后山的空间、山洞、房屋的顶部、水面的帆、山间的飞泉等等,使整幅作品的气息活泼流动起来;胡天民先生还善于用空白调动作品的节奏感,通过空白的形状、位置和层次,把整张作品的节奏统一起来,从而使作品显得和谐而灵动;这一点在当今国内的山水画家中,还是很少见的;

二是营造多层次的空间感

胡天民先生还经常运用了山体的穿插、树木的遮掩、房屋的呈现、人的背向、山泉的呼应等手段,不断引导观者的视线转移,通过这转移的目光,作品在人的脑海里呈现的一个幽深、曲折、变幻的空间,使人不自觉地置身于作品所营造的空间之中,从而实现了可观和可游甚至使人萌发想住在这里是一件美好事情的想法。作品的尺寸越大,这种感觉就越强烈,这也许是画家独有的本领之一吧!

我们在欣赏了胡天民先生的山水画中,感受到了画家默契自然的状态,所有作品中都潜藏着一层深深得静寂。哪怕是只有尺幅大小的作品,其物象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与宇宙的幽眇,意境旷远而幽深。其中一丘一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所得的都是一片空明,一种金刚不灭的精神。他的作品,表现着无限的寂静,时空的定格,同时也表现了自然最深处最后的结构。正如宗白华所说的:“犹如柏拉图的观念,纵然天地毁灭,此山此水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美学散步》)。

末了,用胡天民先生自己的诗作为文章的结尾:

风格孤高画不如,

得闲调墨与研朱。

老夫身健寻聊趣,

天遣丹青伴读书。

好一个天遣丹青伴读书。
胡天民书法作品


书法   136cmx69cm
书法   136cmx35cmx2 
书法   136cmx35cmx2
书法   136cmx35cmx2
胡天民墨竹作品
墨竹国画  136x69cm
墨竹国画  136x69cm
墨竹国画  136x69cm


    关注 艺境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胡天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