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的摄影 胡武功

 

我与胡老师交往时间很长了。我大学刚毕业去陕西烽火大队帮助写社史,有一天,麦地里来了个照相的,一看跟我年龄差不多,从那时我们就相识并成了朋友,现在我们都老了。—— 贾平凹

摘自2002年3月6日《人民摄影报》...




提示:点击上方"拍加摄影" 关注所有走心的视觉发现


胡武功老师作品 小煤窑的矿工  1987



胡武功老师作品 小煤窑的矿工  1987

胡武功老师作品 小煤窑的矿工  1987

胡武功老师作品 小煤窑的矿工  1987

胡武功老师作品 小煤窑的矿工  1987

胡武功老师作品 小煤窑的矿工  1987

胡武功老师作品 小煤窑的矿工  1987

胡武功老师作品 小煤窑的矿工  1987

胡武功老师作品 小煤窑的矿工  1987

胡武功老师作品 小煤窑的矿工  1987

我与胡老师交往时间很长了。我大学刚毕业去陕西烽火大队帮助写社史,有一天,麦地里来了个照相的,一看跟我年龄差不多,(问老胡:那时你岁数多大?答:28岁。)从那时我们就相识并成了朋友,现在我们都老了。

—— 贾平凹 摘自2002年3月6日《人民摄影报》

洪水袭来之际,1983年
获中国首届最佳新闻照片奖、全国好新闻特别奖
7月31日下午江水淹没安康市西关,居民自救  1983
警察指挥居民撤离危险地区  1983

刹那间,墙倒屋塌,警察帮助灾民逃生 1983

7月31日晚上九时许,市广播站的朱荣新、郭邦礼跳入水中,捆绑木筏,准备帮被困的80多人逃生  1983

生活在同一个城市,虽然不天天见,也是经常见。我注意到老胡专门作摄影后,审美价值观改变了,摄影角度改变了,关键是对西安有了一种责任感。前几年,社会上出版机构大量出版老照片、老房子、老街道、老建筑的书。当然这些书确实出的好,可武功与他们不同的是,把目光放在了人上,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 贾平凹 摘自2002年3月6日《人民摄影报》


8月1日早晨,洪水开始退却,安康城一片汪洋  1983

8月1日早晨,在被洪水围困一夜的楼顶,平静的母亲哺育孩子  1983

被救出的灾民 ,8月3日中午  1983

运送受难者的遗体  1983

洪水退后,被冲架在民房上的水泥船  1983

记得10多年前,武功搞那个影响很大的活动时(指《艰巨历程》影展),就明确提出过关注事件中的人,可以说这种追求是从年青时就开始的,一直到现在。他拍照片不是一般人要求的那样要漂亮一点,靓美一点。他的照片单独看,人不漂亮,不美丽,不知从那里偷拍的(笑声)。

—— 贾平凹 摘自2002年3月6日《人民摄影报》



冒着余震清理废墟  唐山大地震 1976


雨中动员大会 唐山大地震 1976


转运伤员 唐山大地震 1976


震后召开工作会议 唐山大地震 1976


抗震中召开反击右倾翻案风批判会 唐山大地震 1976


重建家园  唐山大地震 1976


前几年,我写过一本老西安,主要的是清末民初时的西安。文字我可以去采访,去了解,但就是没照片,从国家第一第二档案馆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10多幅。那时,西安照相馆不发达,搞摄影的人少,人们也没有拍摄和保存照片的意识。现在人有了这种意识,但是任何事情,要看开创的人,看最早那个人。

—— 贾平凹 摘自2002年3月6日《人民摄影报》


归去(1988年眉县)

渴 (2003年户县)

过事(1992年凤翔)

老教堂(1999年凤翔)

婚礼(1988年凤翔)

决别(1999年凤翔)

女人(1990年凤翔)

团拜(1986年凤翔)

从这个角度上说,武功确是个了不起的人,他能取得那些成绩,说明他觉醒得早。在过去他们早年那个时代,在那种政治环境中,在那种思维定势下,突破起来是不容易的,是冒着风险的。他们那一批人,带头那么探索不亚于一场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值得大家来评论,值得开这个会的。

—— 贾平凹  摘自2002年3月6日《人民摄影报》




胡武功,著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作品《洪水袭来之际》获首届中国最佳新闻摄影奖及中国新闻特别奖。先后出版文集《摄影家的眼睛》、《中国影像革命》,摄影画册《胡武功摄影作品集》、与侯登科老师共同创作《麦客》、《四方城》以及《西安记忆》、《藏着的关中》等专著,主编《中国摄影四十年》、《中国人本》等。
- End -
文字, 拍+ 原创编辑;图片, 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放 拍+ 二维码,并且注明出处
每天21点,准时放出所有视觉发现


本篇以学习分享为目的而编辑
如图文中涉及版权和肖像权问题请联系
拍+邮箱: paijiaphoto@126.com
拍+微信号:Paijia-Photo


    关注 拍加摄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