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了解,不谈原谅 去看看小时候的父母亲

 

改变加诸在你身上的烙印,从伤痛中,开出花...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文 | 周小宽
人类的情感很高级,一瞬间我们就会产生各种各样复杂的感受。

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激发的感受,随之产生的行为也各有不同,无法预测。但,人类的情感也有它特别简单的一面。就像化学反应,充满了因果规律性的东西,因而精神分析可以分析它,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它。

一个人,生而为人,可以通过他的童年,他经历的种种,判断出一部分他现在的内心,潜意识,习性。

他对一件事的反应,似乎是注定的。

这是复杂还是简单?

在学习了心理学,开始见到一些来访者的时候,这成为了我心里的一个问题。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人,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很多人在了解了“原生家庭”这个词,看了一些关于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你的一生的文章后,可能都会有几种感觉:悲伤感,无奈感,无力感......

即使不了解心理学原理,大概知道了原来我们的种种情绪的另一端,早在根本记不起的某个孩提时刻注定——只有这种“知道”的话,可能还不如当时的不知道呢。
 01 
我们不是漫画角色 




去年底很火的那部韩剧《W两个世界》,大家看了吗?

无论男主角多么帅气,爱情描写多么适合我们带入,可这出戏带给我最强烈的感觉是——男主角姜哲一直在苦苦思索自己的人生如此悲催的答案。这悲催几乎在某一刻击垮他,让他差点跳入汉江。

他愤怒地活着就是为了寻找置他人生于死地的那个凶手,但是当他知道他自己只是一个漫画角色,他之所以这样悲催就是另外一个世界漫画家的创作,仅此而已,他的世界崩塌了。

那种感觉是什么?

恐怕比悲惨的人生还要糟糕,那几乎是毫无生气的黑暗。因为他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漫画家的心意。

也就是说,他没有选择 —— 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他。

可是,看完这部片子,我还是庆幸,身为人类的我们,可以选择。

人经由选择而存在。即使我们身上都埋着深深的父母祖辈的烙印,但每一个我还是不同的。我可以选择烙印带给我的是什么,它可以是诅咒,但它也可能是试炼。它还可能是你的封印,一旦打开它,你就走出黑暗,曾经的压抑都成为力量,你拥抱你自己,人生剧情实现反转。这都取决于你。

一个漫画角色,是漫画家创造的。所以姜哲一明白自己的实际身份,就选择了死。——这等同于,一个人完全做不了任何自主的选择,他的一切,哪怕今天吃什么晚餐,会遇见谁,说什么都已经被别人安排好了,那么这个人也就等于是一个虚构的存在。

但是人是不同的,人不是漫画角色。

因为没有一个人知道你下一刻要做什么,只有你知道。无论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多大,你都有今天的选择。也是因为这种选择,实行这种选择的力量,让我们觉得自己在活着。



有读者回复我的文章,我很感动,说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一位读者说,自己的后妈小时候经常打自己,而自己也刚刚一巴掌扇到了其实还挺乖巧的孩子脸上。她恨她后妈,可是她不自觉的,复制了这种行为。

脱离这种“不自觉”,需要力量。

觉察这两个字,内涵很重!很重!可能你走过这条通向觉察的路,走了三四十年。

我想读者中可能有大量这种年纪的人,等到自己也成为了父母,等到自己也重现了自己儿时的那个场景,才猛然想起,才有所觉察。

一旦开始觉察,你的生命的层次就提升了。你不再是一个完全被那部分创痛黑暗的潜意识包裹的人,无论外表多么光鲜,内心却像下着雨,从早到晚不停,你去体验了你的一部分黑暗,拥抱了你压抑了多年的悲痛,然后这一点点黑暗,就开始发出光明,这就是觉察的意义。

你做了很多功课,直到有一天,你的能量和认知充沛到,你做到了觉察。

在你打孩子之后,那么下一次,你可能在打孩子之前就觉察了。

就如有读者说,坚持看这类公众号的文章,更多的了解自己,然后她决定要拼尽全力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这就是心灵的选择。

也许有心理咨询师会担忧,确实,很多潜意识的东西,不是说我们意识上决定背道而驰,我们就真的能把它远远地抛下。但如果有主动的选择,有用力的去活着,去完成自己内心充满爱的那个目标,即使你仍然和你潜意识的黑洞,并肩而行,你也不是个毫无知觉的制造着悲剧的魔。你会是一个有缺点有优点,有爱有恨,会封闭但有时也会很温暖的人。

而且你知道,你前行的方向。
 02 
经历再痛苦的创伤,你仍然有选择
姜哲,后来发现,原来他可以自己创造漫画世界的情节,而不是任由漫画家的画笔去安排。



他求生的欲望爆棚,他再度充满了力量,他很快就和女主角相爱,即使他知道这个女孩是来自于真实世界。并且,他原谅了让他的人生变得如此悲惨的漫画家。因为漫画家之所以要创造关于姜哲的悲剧情节,是因为他妻子女儿离开,让他的人生陷入了深不见底的黑洞,引出了他内心黑暗狰狞的那一面。

漫画家也有因果。

姜哲了解到这一切,原谅了他,重新前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原谅之前,姜哲有过一次疯狂的报复,就是对漫画家开枪了。

有读者在我之前的文章(点击蓝色字体,即可阅读《你不是我的孩子,是我的仇人》)后留言,满纸悲伤,胡慎之老师的调查也是,很多没有被父母温柔对待的人出来留言,字字句句都是悲愤的呼叫。

有人说,为什么要去原谅父母,和父母和解,我不想,也永远不会去原谅他们。

其实,我想,这里的重点不在于原谅,而在于了解。就如同姜哲了解了漫画家的黑暗面一样,我们如果去了解父母的黑暗面,我们的内心会不一样。

原谅,是一个很大的词。我们不要用它。有时,创伤就是我们的标志,就是我们存在的一种证明,原谅会让这个标志消失,我们害怕标志消失了自己也会消失,我们是经由这痛楚和愤怒不断汲取着力量在人生中闯荡,我们害怕这种力量消失,所以不说原谅。

我觉得,这会是一些有着不幸童年的人的想法,不是我猜的,是我就是这样想的。

痛苦给我力量。

但是,觉察和了解,也能给你力量。痛苦带给你的力量是去抗争,和别人斗,和任何事情斗;而了解带给你的力量更大,它让你不再斗争,让你可以去爱这个世界。

了解的人,不会去愤怒地呐喊,为什么只有我遇到不爱我的父母?了解的人,也不会说,既然父母给了我原生家庭的创伤,他们就是一切的罪魁祸首,而我的现实糟糕的一切都和我无关,我的一切性格缺点,都是拜他们所赐。

真正了解的人,不会去延续父母的故事。

所以,你可以选择去了解,去看看小时候的父母亲。
 03 
去看看小时候的妈妈


情绪应该是这样,先看见它,再接纳它,然后,治愈它。或者说转化它,放下它。

压抑,它不会消失,否认,它不会改变。

所以几个心理学大师级的老师,都在写这种探讨孝道的文章,父母也是人,不会因为变成父母就自带光环。

我们要拥有去说自己是因为父母而悲伤,而屈辱,而愤怒的权利,知道自己可以这样,然后看见,承认,接纳自己真实的情绪,我们才可能走出来。

但不是到这里就完了。就我个人而言,至少不是。

我前面的文章里说过我妈妈,外婆,还有我的故事(点击蓝色字体,即可阅读《你不是我的孩子,是我的仇人》)。那只是一部分,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

但是其实还有很多别的部分。

有的我想起来了,有的或许以后某一天我会想起来。

我妈妈是家里的老三,上面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

从小,外公外婆工作很忙,她说家里只有她的外婆,对她爱怜。她说起这句话,会让我感到难过。

她说三年自然灾害,她吃不饱,早上拿着很小的一个馒头去上学,结果一出门就给人抢了,她哭了一天。她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代入的想了想,也很难受。

她还说过自己被当过国民党的父亲连累,从班上的好学生成了黑五类,读到初中就没书读了,后来下乡,挑水种田。最惨的一个故事是,因为成分不好,父母也没有什么关系,当年身边下乡的同学都回到了城市里的家,被工厂抽了上去,但是我妈妈没有,她身边的女知青一个个走了,剩下她一个,十几岁,一个人住在农村知青的房子里。

到了晚上,那个房子的门都没有锁,一推就能开,我妈在举目无亲的都门都没法锁的破房子里,想着如果半夜有坏人进来侮辱她怎么办?她当时就是那种长得很水灵的姑娘,她说她唯一的自卫武器就是一盆水,那时候是冬天。

就一盆水。除此而外,没有任何别的可以保护她。

后来,她走了一晚上路,在管上调知青的干部家门口等着人家起床,哀求干部调她回城。别人出来刷牙看见她,心生恻隐,她就这样才回到了家。

当然,我外婆和外公感情也并不好,是那种有很大问题的夫妻。

这就是我妈妈的一小部分生活。
相比之下,我庆幸我出生的年代,比她晚。我庆幸自己没有经历当年那些。

小时候我曾经觉得,读到初中没书读,整天玩也很好啊,比我那个集中营似的重点高中强多了。

可是,现在再去想,二选一,我还是希望有书读。还是希望人可以通过奋斗去塑造自己的未来。如果说,无论你如何努力,你的一切都被家庭成分决定,那是一种我不能想象的毁灭的感觉。

我不知道我经历了会怎么样,但是我妈经历了。

至于我外婆,以后我会写她的故事。还有我外公,我爸爸。

我在她小时候遭遇的痛苦的边缘呆了一会,默默注视着那个时候的她,我有一点点了解她为什么会这样。不是去分析什么原因带来什么样的人格问题,而是用我对一个旁人的怜悯去试着看她,我发现,她不只是有当时控制我、要求我,让我产生的愤怒,她也是一个人。

她是一个妈妈,但是做一个好妈妈,这个任务对她而言,很艰难。她一直都在填补自己那个洞,到现在六十多岁还没填满,所以她对我没有很多的爱,或者说不是只有爱。

但是我比她幸运。我确实比她经历了更好的环境。如果她出生在我的年代,也许她也能觉察,也会成为一个和我差不多,甚至比我还好的妈妈。

最后一句话,打出来,我自己也很震撼。如果她不是我的妈妈,出生在我的年代,也许她会是一个比我做得更好的妈妈。

没有人知道答案。没有人能重头再来,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我们不能,我们的父母也不能。我看过这样一句话(稍作修改),“曾经的亲子关系,只能确定是一种血缘关系,它的主要成分不一定就是爱,要认清并接受才真的是人世间最深的修行。

不谈原谅,但,试着去了解。

心灵的成长,每一个转角,都有奇迹。

走下去,你就能改变那个加诸在你身上的烙印。从伤痛里,开出花。
 周小宽说
有读者说,把我的文章一字字敲进电脑,不是因为不能转发,而是希望自己能记住。我看到眼眶湿润,写作者最大的幸福就是被读者认可,对读者有帮助,这是我的目的。

我的文章目前都是在胡慎之公众号首发,请继续关注。有希望我写的主题或者方向,可以邮件到 xiaokuanxinli@163.com,感谢大家!
推荐阅读
别傻了,你得到的可能是“假安慰”
中国家庭的雾霾
中国式母爱的七宗罪
爱别人,不爱自己,这是一句假话!
老 胡 公 号  欢 迎 投 稿
“ 零 要 求 
(投稿邮箱:xiangrikuixinli@126.com  一经投稿,便默认可编辑,推送)
胡慎之 ∣微信ID:hushenzhixl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

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微博:@胡慎之心理

电话:020-38299651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胡慎之精品课程


    关注 胡慎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