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景芬解词(44)凫炱

 

烟囱,胶东人叫做凫炱,由于标准语的推行,“凫炱”一词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言语:城市生活已经根本与烟囱无关了,而在农村,也多称烟筒,叫凫炱的越来越少了。...






景芬解词(44)凫炱
文/张景芬
例句:赶快把凫炱改成弯的,把锅灶旁边的柴火搬走,否则会失火的。

烟囱,胶东人叫做凫炱,由于标准语的推行,“凫炱”一词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言语:城市生活已经根本与烟囱无关了,而在农村,也多称烟筒,叫凫炱的越来越少了。我在报纸上见过一些写胶东民俗的文章,把凫炱写做“釜台”,这是一误解。

釜,是无脚之锅,在古代是烹飪之器。由于无脚,煮东西的时候,釜须放在一个支架上,如果放在一个中空的台子上,这个台子就叫“锅台”,如果故弄斯文,叫“釜台”也可以,但釜台绝不是烟囱。在使用煤气或液化气之前,胶东无论城乡,家家有锅台,它既可用于烧水煮饭,也兼暖炕。由于妇女主炊,胶东人戏称她们为“锅台转儿”。

书归正传。中国有些文字和组词很“不讲理”,我在做研究生时,一天到一位同窗家去闲坐,他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女孩,识得数百汉字。同学见我去了,也有意显示一下女儿的天赋,说:“来,认字给叔叔看看!”他指着习字簿上的一个“毛”字,问:“这是什么字?”女儿回答:“shou”(手),我同学一看错了,赶忙指着另一个“手”字问:“那这是什么字?”女儿答道:“左手”。此语令在场的大人们愕然。我想,其实儿童的原始思维是对的,而大人们的成见也许是错的。从象形文字看,“手”与“毛”应该分别代表左手和右手,古代篆字“手”写做“ ”,“毛”写做“ ”,也是一左一右,当初若这样用,可以省却多少文字和时间!甚至比英文的表达左手(left  hand)和右手(right  hand)还要简洁。可见成见或定见往往是对自然的扭曲,是创造性的桎梏。再如“走卒”与“跑官”二词,其组词结构完全一样,“走卒”直译为奔走之卒,“跑官”就应直译为奔跑之官。可是偏谝不是,“跑官”是指为个人升官而“跑”,包括投合、打点上层等行为。这是形式逻辑同世俗逻辑相悖谬的又一例。还有些词,原本是动作,被约定俗成了名词,比如:顶针,“顶”是动词,过去缝衣、鞋、帽等系用手工做,由于被缝的布、革等材料太过坚硬,人们就在手指上套一个金属环,上面有许多小窝儿,用以抵住针鼻儿再顶针,使穿针容易且不伤害手指。久而久之,大家就把那个用以顶针的金属环叫做“顶针”了,变成了名词。再如“披肩”,原意是将一件织物披在肩上,系动作,后来该织物就叫“披肩”,成了名词。“屏风”,原意是挡风,即用木或竹做成单扇或多扇的框架,再饰以布帛,置于室内挡风或遮蔽物件,亦系动作,后来这些个框架就叫做“屏风”,变成了名词。再如管家、拂尘、事业、司马、司令、司机、知心、知音、参事、执事等等,甚至贾宝玉为丫环取名“袭人”,也都出自这个原理。类似的词汇还可以找出许多。

同理,烧火做饭要产生许多烟气,并凝积而成黑灰,叫做烟炱。要保持室内清洁,就要把这些烟炱排到室外去,叫做“浮炱”,烟囱就起这个作用。烟囱何以能“浮”炱呢?由于室外刮风,流速使烟囱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横断面压力减小,烟炱便被“抽”了出去,风越大,“抽”力越大,这是流体力学原理,并非烟囱本身能抽风。现代家庭所用的抽风机,原理也是一样的,风扇有凹凸两个面,运转时,两边压力不同而产生“抽”力,这也是流体力学。只不过电扇以“电”催速,加上了外力而已。烟囱浮炱,原本是动作,久而久之,也演变成了名词,同以上所分析的顶针、披肩、屏风等词汇的演变是一样的。

烟囱虽是用于浮炱排污的,过去的一些以耕读传家的大户人家却不以烟囱为污物,盖房子对烟囱不光设计考究,富于美感,称谓也雅致,变“浮炱”为“凫炱”,甚至称“凫台”,更文雅。凫(fu),原意是野鸭,由于野鸭能浮水,生活中人们渐渐地把“浮”“凫”通用了,“浮炱”称为“凫炱”。本文配有一张栖霞牟氏庄园烟囱的照片,烟囱的横断面呈正方形,上方做成一个穹顶,四面下垂,并铺有瓦片,下面有四根柱子支撑,再下面是坚实的基体,整体像一个微型楼台;四个角雕成鸟头的形状,远远望去,像是四只野鸭凌空欲飞。这是“凫炱”功能同审美相结合的典范。上世纪末我曾访问过美国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该校图书馆门前有两个硕大的筒状石雕,远看还以为是一对文物,近处一看,原来是一对垃圾桶。这是名校的风范:功能与审美的合谐统一。

至于烟囱,古代称为“突”,也称“灶突”。“突”还有一个意思,是“凸”,突、凸二字相通,形态上皆有突出或凸出之意,作为烟囱之“突”就更其如此了。广为人知的“焦头烂额”一词出自成语“曲突徙薪”,其中“曲”与“徙”是动词,“曲突”即把烟囱弄弯,“徙薪”是把柴草搬走,以防止失火。这个意思我已写在本文前面的例句里了。按《淮南子》注解所记,该成语的主角是胶东黄县的淳于髡:

淳于髡,齐人也。告其邻突将失火,使曲突徙薪。邻人不从,后竟失火。言者不为功,救火者焦头烂额为上客。刺不备豫。喻凡人不知豫闭其情欲,而思得人救其祸。(《淮南鸿烈·说山训》)

这内中的寓意,《汉书·霍光传》也有论及: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燋头烂额为上客耶?

无论怎样,“突”为烟囱,原是象形字;在胶东流行为“浮炱”,由表示功能的动作而成名词;又经文化的修饰而为“凫炱”或“凫台”;现代汉语则直名烟筒或烟囱。这一切,都同“釜台”无涉,因为“釜台”一词若成立,只能是锅台。





了解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名牌信息网】(官网)

http://www.mpxx.net

原创投稿:ytqywhxh@126.com 



    关注 三一学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