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妨从恐龙开始!

 

引子: 前段时间收拾书柜,突然发现家里已经成了恐龙世界,二十几本以恐龙为主题的书,十几只大大小小的恐龙模型;...



引子:

前段时间收拾书柜,突然发现家里已经成了恐龙世界,二十几本以恐龙为主题的书,十几只大大小小的恐龙模型;而当问及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博物馆,有恐龙化石的自然博物馆和有许多互动内容的广州科学中心并列第一。



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在我们大人看起来有些狰狞的恐龙,会成为很多小朋友的最爱,哪怕就是凶猛的霸王龙,在孩子的心中也可以是个很温情的形象;同时,在国外,恐龙也是早期科普教育中的一大主题,恐龙形象遍布各种儿童读物中。这个已经消失的生命,为什么可以得到孩子们的如此青睐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也成了一个恐龙的爱好者,将家里的各种恐龙读物都拿来研究了一下。不研究不知道,原来,它真的就是少儿科普最好的主题之一。今天呢,就分享一些我的发现,也顺道给大家介绍一下thinking map的用法。

一、在绘本世界里,恐龙是孩子的朋友

还记得Peppa Pig里小猪乔治的最爱么?还记得Danny和Dinosaur的故事么?还记得宫西达也笔下看起来有些凶,却把孩子感动得流泪的霸王龙么?还记得动画片电影《恐龙当家》里那只雷龙阿洛么?



在孩子的世界里,恐龙可不仅仅是凶猛、狰狞的代名词,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孩子的伙伴、朋友、宠物。看着那些呆萌的卡通形象,可爱、善良、勇敢、邻家,是孩子们对恐龙的第一印象。和其他很多卡通一样,既然现实生活中不存在,那他们就不可怕。于是,哪怕后来看到科学家们高度还原的恐龙的复原图和大型实物模型,孩子们依然对这个生物群体有着莫名的好感以及好奇。

于是,他们可以想象自己坐在慢吞吞的有着长长脖子的梁龙身上散步,也可以和有着短小前肢的霸王龙牵手跳舞,还可以和温柔的慈母龙一起照顾自己的恐龙宝宝,亦或是骑在有着一双翅膀的翼龙身上在天空中翱翔战斗……



恐龙家族可以满足每个孩子对美好的想象和诠释,直到有一天,小朋友们看着《神奇校车》或者《恐龙大百科》,突然问出“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的时候,科普的时机也就到了。

二、在科普领域,恐龙是一个大家族

作为一个已经灭绝的物种,有关恐龙的一切都是靠科学家们推断出来的,于是了解恐龙的这个过程,刚好就是做科学的过程,换句话说,是给孩子做科学启蒙最好的主题之一,因为,恐龙家族足够大,内容足够多,而未知的领域更多。

我们有足够多的课题可以去做:恐龙是怎么出现在博物馆的?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它们为什么会消失?恐龙的命名?恐龙的分类?如果恐龙还没有灭绝会怎样?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孩子去记去背,只需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提问的方法,去进行思考,通过看图书、查资料、去博物馆等途径去寻找答案,举几个例子。

1、  借助thinkingmap让孩子学会观察

先啰嗦一下什么是thinking maps,很多大号把它称作思维导图,其实人家叫思维示意图。Thinking maps一共有8种,分别用于某种思维能力的训练。想深入了解的,可以看我其他的文章(直接点击此处即可)。为什么要用这个图,这个图可以让我们家长直观地看到孩子的思维,并作出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训练,帮助孩子习惯并建立思维模式。

  • 圆圈图,恐龙引发的联想,旨在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 气泡图,我心目中的霸王龙,旨在考察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词汇表达能力;




  • 双气泡图,霸王龙和剑龙,通过直观的对比,让孩子学会通过观察事物的异同来认知和学习;




  • 树形图,恐龙家族,帮助孩子理解分类和归纳;
  • 括号图,恐龙的身体,理解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
  • 流程图,恐龙是怎么来到博物馆的,认识顺序;(本图来源于《恐龙是怎么来到博物馆的》一书)
  • 复流程图,恐龙的灭绝,掌握因果;
  • 桥型图,恐龙的武器,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
(后面这些应用的图暂时先藏起来不贴,大家先试试)

其实这些都是很普通的运用,关键在于我们家长是否有这个意识,通过这样的一些亲子互动有效的去观察和引导孩子。

2、  博物馆——小侦探的乐园

去博物馆看恐龙,我相信是大多数孩子的最爱。10米长到底有多长?恐龙化石到底长啥样?霸王龙真的很厉害么?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我们还是去趟博物馆,带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吧!

小玉的博物馆之旅包含了上海的自然博物馆和重庆北碚的自然博物馆,下面是一些孩子的发现。

上海:

  • 原来霸王龙真的很吓人




  • 盗蛋龙其实是被冤枉的




  • Danny的脖子真的好长




重庆:

恐龙化石是这么被发现的



  • 它们中的场景再现






  • 追踪恐龙的脚印




博物馆,其实不应该成为景点,而应该成为我们经常去的课堂,带着孩子去把书本中吸收的养分进一步消化,每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

3、  科普书,批判性思维的摇篮

这个命题源于恐龙的另一个特性,就是所有已知的都是基于科学家们的推断,因此我们在科普书中看到的知识和信息有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说,怎么来判断某种恐龙是植食还是肉食动物呢?通过外形么?你能分清楚这几种恐龙是植食还是肉食呢?



其实啊,这个命题在科学界也是一个难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放下科普书中现成的答案,先带孩子看看科学家们是怎么得出这些结论的。

因为恐龙早已灭绝,所以基于恐龙的研究只有唯一的一个途径——化石。科学家们通过已发掘的恐龙的化石来推测相关的信息,骨骼化石帮助我们了解恐龙的身体构造,牙齿化石、粪化石有助于我们来推测恐龙到底吃什么,脚印和皮肤化石则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线索去推断他们生存的环境和行为方式。总之,我们的科学家是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得出来的种种推论,其中一些论断会随着新的一些线索的发掘而被推翻或者完善,而这个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真谛,是孩子进行科学思维的最初的实践。



(其实这不是什么高科技,就是我在书上放了个恐龙小玩具)

在我们阅读各类科普书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组织方式,有诸如《恐龙是怎么进入博物馆》这类较为简单的主题式的书籍,有诸如《DK恐龙百科全书》这样按照生命进化史和物种分类来介绍的百科书籍,有《它们》这样撼人心神的画册,有神奇校车《恐龙世界》这样的图画故事书。我们在不同的书籍中去采集信息,有意识的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库,并找到心中的答案,我认为这才是科普的真正意义以及正确打开方式。

最后来一张恐龙家族的分类图,回答了我上面提出的那个植食还是肉食的问题。其实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科学家,难道不是么?



如果觉得温蒂还是很用心在写文章的话,那就和孩子一起去博物馆走走吧!再不济,动手转转也好啊!


    关注 温蒂小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