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日历3.20】拉赫-滴穿岩石的眼泪

 

1894 年3月20日拉赫玛尼诺夫《岩石》首演于莫斯科交响诗《岩石》,又称《悬崖》...

1894 年3月20日拉赫玛尼诺夫《岩石》首演于莫斯科
交响诗《岩石》,又称《悬崖》,Op.7,作于1893年,1894年3月20日在莫斯科首演,乐谱前引雷蒙多的同名诗作题引:“在岩石的胸脯上,遮蔽了黄金般的云朵。”作品构思来自柴霍夫的小说《旅途中》,在这篇小说中引用了雷蒙多的两句题诗。《旅途中》的故事情节为一名年轻的女郎与一名中年男子在驿站相遇,等马车时,男子说给女郎听自己经历的各种悲剧,两人产生倾慕之情,但都没有表明。马车来到,两人离别而各奔东西。
正因为爱情常新,只要烛光燃起,你无法警告飞蛾,说危险说灼伤说前车之鉴,它是一定要扑上去的。
作品解析:
这首交响诗以3个主题为基础,第一主题为乐曲开头,由低音乐器表现的岩石,上行小六度跳跃与下行半音阶音型,曲调没有希望的痛苦。第二主题为谐谑形态,描写朵朵深云在天空飘荡的景象。第三主题描写的是雷蒙多诗的第二节:“在年老的岩石裂缝上,有雨水滴穿的痕迹。在荒凉的旷野中,只有它独自兀立,一边深深地沉思,一边静静地浸淫在泪水里。”拉赫玛尼诺夫以第二小提琴反复奏D音,表现像雨水般滴穿岩石的眼泪。此曲以奏鸣曲式,终结部先强调第一主题,最后以圆号表达悲伤的离别后结束。

据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的回忆,1893年秋天,当作者为塔涅耶夫邀集的音乐界朋友弹奏这首作品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喜欢它,柴可夫斯基还特别赞赏其中的色彩,甚至表示愿意在他自己的交响音乐会上演奏这首作品,后来只是由于柴可夫斯基突然辞世而告吹。作者把他的《悬崖》题献给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显然这首作品是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乐队作品的影响之下写出的。

从结构上看,这首乐曲也可以说是一首单乐章的交响诗。在这首幻想曲的扉页上,作者选刊莱蒙托夫的诗《悬崖》开头的两行诗句,说明他创作这首同名作品的缘由: 金色的浮云,栖宿在巨人般的悬崖的怀抱里。像作者在此之前写出的交响诗《罗斯蒂斯拉弗公爵》一样,在这首《幻想曲》中,同样突出悲剧性的孤独、痛苦和追求幸福的主题;不过,拉赫玛尼诺夫并不仅限于图解原作的诗句,这里的形象具有更概括性的意义,它的色彩更严峻,对比更强烈,发展也更紧张。

这首作品以两个对比的形象为基础,由两个不同的音乐主题为代表:第一个是在乐曲开始时位于低音区的一个沉重而抑郁的旋律,这是悲剧性孤独的形象,充满悲壮和绝望的音调,它使人想到那呆然不动的严峻的悬崖形象.

诞生与逝世1818 德国管风琴家、音乐史学家、理论家、传记作家约翰·尼古拉·福克尔(Johann Nikolaus Forkel)卒于格丁根

1890 美籍丹麦男高音歌唱家劳里茨·梅尔基奥(Lauritz Melchior)生于哥本哈根,曾录有大量唱片,还参加过百老汇音乐剧、电影和广播的演出,他被誉为当代杰出的英雄男高音之一

1915 苏联乌克兰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希特(Sviatoslav Teorisovich Richter)生于乌克兰日托米尔市,擅长演奏巴赫,贝多芬,舒伯特,海顿,肖邦,李斯特,拉赫曼尼诺夫,普罗柯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的曲目

1946 日本钢琴家神谷郁代生于群马县

1968 英国钢琴家凯斯林·隆(Kathleen Long)卒于伦敦,终年72岁


图为:劳里茨·梅尔基奥,神谷郁代
首演
1894 拉赫玛尼诺夫《岩石》首演于莫斯科

图为:拉赫玛尼诺夫,图片仅供参考
古典今天

1768年,25岁的博凯里尼在巴黎首演了他的大提琴奏鸣曲。“他的音符对耳朵来说太尖锐,他的和弦并不和谐。”(《法国水星报》)

图为:博凯里尼


(人人爱乐APP是一款互联网+艺术资源整合的教育类APP,以供学习者和爱好者欣赏、学习、展示、交流为目的。人人爱乐还将整合与艺术产业相关的所有资源,如:音乐教学资源、音乐赏析资源、艺术活动资源、艺术家资源、培训机构、留学招生、包装策划、宣传推广等,成为行业内交流、学习、赏析、应用、资源对接及群体交互的一站式艺术全类资源服务平台。欢迎大家下载试用!)


    关注 人人爱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