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日历3.18】一个充满背叛、忏悔和宽容的故事

 

这位颇具争议的作曲家以其无调性的创作手法和其创作的十二音而闻名,但是其实勋伯格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中都有着浓厚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可以完全听出瓦格纳对他的深切影响,弦乐器的美妙将音符绘成一副完美的夜色画卷,静谧的夜,纠结的爱情!...

升华之夜

Arnold Schoenberg
勋伯格早年时期根据德默尔抒情诗《净化之夜》所作的《升华之夜》(Verklarte Nacht)1902 年3月18日首演于维也纳。

德摩尔听了《升华之夜》后曾对勋伯格说“我曾试图在你的音乐中寻找我诗中的主题,但很快就把它给忘了,这音乐使我如此着迷。”

这位颇具争议的作曲家以其无调性的创作手法和其创作的十二音而闻名,但是其实勋伯格在早期创作的作品中都有着浓厚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可以完全听出瓦格纳对他的深切影响,弦乐器的美妙将音符绘成一副完美的夜色画卷,静谧的夜,纠结的爱情!

阿诺德·勋柏格(Aunold Schonberg,1874-1951),奥地利作曲家,与其门生威柏恩和贝尔格一起形成“新维也纳乐派”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基本上自学成才。从来没有这样一位作曲家,终其一生的成就,完美概括就是“他有能力让全世界的音乐厅都空荡荡”。

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瓦格纳影响,今天所介绍给大家的《升华之夜》便是其中代表,瓦格纳的半音与勃拉姆斯室内乐中的精致结构被其完美结合,尔后勋伯格的作品逐渐倾向于无调性,他要打破古典乐自诞生以来的便统治欧洲的调性传统,他甚至得意洋洋的为自己贴上“被迫成为革新者的保守者”。
月光下的人性救赎


乐曲始于两人行走月夜下的森林主题,犹如诗中对话般,在壮丽而又稠密的动机笼罩之下展开,呈现了一出清晰明朗的夜色。按音乐表情标记,可分为5个乐段(庄板、十分渐慢地、沉重有力的、柔板、柔板),这正好和德默尔的五节诗相对应,分别描绘五个场景。
第一部分用一个停留记号搁开,音符贯穿描绘出了一幅清朗静谧的夜晚,弦乐器特有的美妙如月光般洒满了夜晚的森林。

第二主题紧接着以降b小调开始,正合适描述女人的不幸与孤独,经过向男人承认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展成为“戏剧性的情感爆发”。勋伯格使用对位的复调手法描绘两人不停顿的行走和闪烁其辞的对话,让人感到清晰明了和精炼。最终,女人“屈从于母性的本能,怀上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的孩子。她甚至认为自己因履行了做母亲的义务而值得称颂和被赐福。”
第三部分则以E大调展开,借用先前素材中出现过的主题做进一步阐释,然后采用音乐开始时的主要动机,并以“发展的变奏”风格进行。

第四部分,鲜明的D大调,博爱而高尚的男人的对白。弱音与和声在新的音响效果中尽现了“月色的美丽”。乐曲重新回到两人行走森林的动机。

第五部分回归主题,象是微风中林间微弱的响声,用pp的琵音(ARPEGGIO)将全曲结束部分画出最动人的一笔,寂静明亮而感人肺腑。

即便在今天,我们仍可在这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气息的《升华之夜》中,感受似曾相识的情绪和色彩,感受经久不衰的完美声响世界。

诞生与逝世

1844 俄国作曲家、指挥家、教师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生于诺夫哥德省季赫温市

1904 中国音乐学家沈知白生于浙江吴兴,其理论著述有:《中国音乐史纲要》、《元代杂剧与南宋戏文》、《西洋音乐流传中国考略》、《中国音乐、诗歌与和声》等

1929 中国琵琶演奏家沈肇州卒于海门,终年71岁,主要著作:《瀛洲古调》、《音乐初津》,知名弟子:国乐宗师刘天华、古琴大师徐立孙

1943 日本女中提琴家今井信子生于东京

1966 中国台湾流行女歌手蔡幸娟生于台南

1973 美籍丹麦男高音歌唱家劳里茨·梅尔基奥(Lauritz Melchior)卒于圣莫尼卡,终年83岁

1983 中国古琴家姚丙炎卒于上海,终年62岁


图为:劳里茨·梅尔基奥,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首演

1902 勋伯格《升华之夜》首演于维也纳

1927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首演于费城


图为:勋伯格
古典今天

1927年,在柏林的广播排练中,布莱希特遇见了库特·魏尔。


图为:贝尔托·布莱希特


(人人爱乐APP是一款互联网+艺术资源整合的教育类APP,以供学习者和爱好者欣赏、学习为目的,人人爱乐还将整合与艺术产业相关的所有资源,如:音乐活动资源、专家资源、留学招生、包装策划、宣传推广等,成为行业内交流、学习、赏析、应用、资源对接及群体交互的一站式艺术全类资源服务平台。)


    关注 人人爱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