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向标 当日本内核碰上中国导演,五阿哥这次hold得住吗?

 

影向标周末版-第八十五期:评《嫌疑人X的献身》...


影向标周末版-第八十五期:评《嫌疑人X的献身》


《嫌疑人X的献身》得分5.3分

1. 刘起:7分

电影学博士,电影杂志编辑

原著扎实的故事、复杂精妙的诡计和强大的情感内核,为这次翻拍提供了质量保证。但是人物关系设置有一点问题。石泓和陈婧的情感作为犯罪故事的核心,铺垫不足,使犯罪动机的情感力量不太够。反而着力于石泓与唐川的关系,却又处理得温情乏味。

石泓变态跟踪的情节被加强,然而转折有些生硬,深情隐忍的张鲁一忽然变得恶狠狠的,实在太过突兀,导致部分观众很容易就能识破石泓的真正用意是献身,也就无法制造观众在情绪上的反转。

两个男演员表现都不错,但还是觉得王凯对于唐川这个角色来说,有些太过英俊和咄咄逼人了,书卷气不太够。张鲁一延续了《红色》里的隐忍深情,但那种畏缩和阴郁有点被刻意夸大了,没有日版石神自然。

2. 叶航:7分

电影学者。

清明档“嫌疑人X的绑架任务”里“完整性”最高的一个。这种类型,剧作不拖后腿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原作底子在那里)。趣味性和逻辑性保持得比较到位。到中后段,大的走向都不是秘密了,但还是能提供一些局部的意外和反转。石泓这个角色的魅力不及日版的石神,让不可理解之行为变得可理解的说服力是关键,不过这也没办法,张鲁一到底和堤真一还是有差距。
3. 大奇特:6分

欧美老电影爱好者,DVD收藏发烧友。

故事底子好,移植过来肯定不至于差,属于中规中矩的改编,但对于看过原著及原版的观众会缺乏惊喜。现在的情况是故事没问题,拍得像电视不像电影,这是很多国产片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本问题是人物塑造趋于扁平,石泓的隐忍是贴近日本社会文化的,与我国国情格格不入,缺乏了性格形成和情感铺垫。只看到了“现身”没看清楚“献身”。再就是演员不好,两个男演员怎么看也不像很厉害的理科生,林心如有进步,但最后一哭秒回紫薇。

4. 桃桃林林:6分

影视自媒体人,运营微信公众号“桃桃淘电影”、微博“桃桃淘电影”、优酷视频“桃淘好莱坞”和“本周院线新片”。

比较老实的改编,没什么特别大的亮点,但也不至于让人看到心烦。当然,也要看参照物,相比苏有朋之前的《左耳》,这部确实是有进步的,当然,可能也要归功于原作基础很好。演员有不舒服的地方,但也有精彩的地方。整体表现及格,无功无过吧。

5. 感恩而死:6分

电影策展人,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顾问。

有原著原作垫着,苏有朋可谓得天独厚,比起同档期其他几部来有个很好的底子。而事实上他的改编虽算不上多优秀,但至少中规中矩地在及格线上,一个比较完整且有信服力的故事,演员表现也可以,对国产片来说,这就挺难得了吧?
6. 徐元:6分

电影媒体人,曾任《电影世界》主编、时光网及《大众电影》副主编,现为《人间电影大炮》制作人。

细究起来,影片很多地方都有瑕疵和漏洞,尤其对杀死“无用的齿轮”流浪汉这个本该深入的关键情节,完全没有任何态度和想法,简直难以原谅。但是,以一部“商业类型片”来讲,算是国产电影里不露怯的一部了。

7. 独孤岛主:6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拍摄手法相当老道,没有太大亮点,但也基本稳定,缺点是对两大男主角的情感铺垫不足,令反转力道欠奉,这也是这个原作移植到中国语境下的最大软肋。

8. 大旗虎皮:6分

北京大学教授。

标准的中国化改编,精彩的部分来自于原作,在叙事节奏和人物把握上绝对是及格的,但还看不到这故事在中国社会转述的特质。
9. magasa:6分

《虹膜》电影杂志主编,“虹膜”微信公众号(IrisMagazine)运营者。

中规中矩且有一定创意的改编,对原著的理解也没有问题,只是日本人那种静默中的情感烈度,很难真实呈现出来。

10. tyger tyger:6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硕士导师,电影学者。

原著提供了叙事的基本动力,但现有的表演没有展现这份动力的足够可能性。

11. 迷影兰波:5分

电影从业人员。

要知东野圭吾的原著,包括《白夜行》,最好的部分讲的俱是由爱入魔,不管不顾的痴人面目,但一旦拿到大陆做本土化处理,就得兼顾主流价值观和审查标准,原著魅力无形中就得大打折扣,因道德批判已变得比人性探究更重要,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个正襟危坐的汤川和一个唯唯诺诺的石神,角色魅力大打折扣,也丢失了汤川作为旁观者矛盾苦恼的心情,再加上对社会环境描绘的规避,导致无辜流浪汉之死,因之而引起的“齿轮的讨论”这一关键变数彻底变味,更别说改编中那些自作聪明的画蛇添足——杀死汤川的设计,两人远足的暗中较量,下跪煽情化,变态跟踪的情节也被放大,每一处都没抓到作者真正的用意,只能说是:一个尴尬的改编。不过,苏有朋还是有调度意识。
12. 秦婉:5分

凤凰电影策划

与日版前作对比惨烈,同样戏份的处理,一个兼具生活化和戏剧张力,并且符合人物主体的文化构建,一个却想当然的电视剧化,表现手法较为干涩,也令原故事的价值观负面争议更为突出。在结尾最重要的反转上十分生硬,铺垫不足,而新编剧情也并不惊艳。演员的表现均为过去表演方式的综合,流于表面,对比前作没有任何突破。总体而言,该版本处理单薄平庸,不过基于原著故事,对不熟悉原版的观众而言,还是具有一定可看性和煽情点。

13. 吴李冰:5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虹膜》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情感能量不及原著的十分之一,比日版电影也差不少,但是不怪苏有朋。原著里石神体内仿佛蕴积有万吨岩浆亟待爆发的情感,是一种近乎于武士道、神风敢死队般的献祭式情感。中国人不相信绝对,没有唯一,宝钗、黛玉与袭人、龄官是平等的。

14. 西帕克:5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苏有朋有一些视听方面的尝试,但整体还是较为平淡的改编。对人物的挖掘非常有限,动机也不太能立起来。没有看过小说,但觉得这部电影对道德灰色地带描写并不够,王凯饰演的汤川实在太平面、太正了,不知道小说里是否也是如此?
15. 妖灵妖:5分

电影文化工作者。

改编自日本推理名著,修改与本土化移植上的表现瑕瑜互见,而两位男主角模仿日本电影版两大男星的造型和演法则显得束手束脚。

16. 王昕:4分

电影研究者。

全片没能描绘出人物间的情感羁绊,情节推进的方式也较为笨拙。尴尬和造作的表演以及失真的环境,让观众始终和原著情境保持着距离(当然该情境本身就极富症候性)。如果能因为影片的拙劣而洞穿原著表象,反思东野圭吾式奇情的深层问题,倒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17. 赛人:3分

影评人。

我很难对东野圭吾以及其它本格类推理的小说产生好感 ,可借这个小说多说几句。就案情而言,可以有三种选择,第一是最轻便的自首,这样的一个辱母案,顶多是防卫过当。第二是石泓凭借高智商再造现场,让其抗暴性更加合理和必要。东野选择的是最坏的第三类,是自造不必要的罗网,然后再投身其中,且不惜牺牲无辜。这显然跟爱情无关,它是以自毁的方式,靠控制他人的隐密,从而入侵到他人的生活、乃至灵魂当中,然后借此谋得存在感。东野的作品常常洋溢着不做丝毫道德拷问,但却能轻易地放大他人的善念,实际仍是活一天赚一天的入骨的颓唐。

学生歌手出身的苏有朋显然还是太过干净了,大而不当的腐气太多,直逼性灵的妖气和鬼气太少。这里应没有痛彻心扉的扼腕,而应是以堕落为美的生存哲学。这样的哲学很多时候只能在日本本土发作,而国人的浪漫与现实常与此无关。另外,全片的表演,常将我置于不忍直视的尴尬境地。
18. 开寅:3分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电影学博士,电影理论学者。

首先,本片影像的色彩饱和度如此之高,被PS得如此鲜艳干净,直逼图片摄影中所谓的“糖水大片”。这直接导致它的每一帧画面都像是从洗发水广告里抠出来的素材,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产电影的视觉审美变得如此廉价。

其次,它就像个半成品,架构、悬念、人物动机、剧情反转都在,真分析起来也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它也就停留在一个故事大纲的阶段(这个大纲的基本思路还是东野圭吾的原著提供的)。主创人员无意也懒得把里面的情感逻辑和人物思绪变化设计润色得通畅细致,所以坐在我旁边的大妈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片里的每个人都是神经病吧?”。观众好像是从不负责任的开发商手里买了一套没装修的昂贵毛坯房急吼吼就住进去了,晚上睡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只有依靠强大的想象力才能获得精装修的豪华幻觉。

19. 胤祥:3分

电影学者。

八点档苦情戏的水平,糟蹋原作一小半是因为审查,一大半是因为全程尴尬的表演(只有林心如还算能看)和贫乏至极的视听。编剧用了心也救不过来。这戏就应该往《白日焰火》那个方向走,哪怕不一定要走黑色电影,但拍成一个光鲜亮丽的时尚剧那真是神仙都难救了。



推荐|“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点击“阅读原文”,参加奇爱葛格4月7日晚9点为您带来的知乎Live:这将是最好的一届北影节


    关注 文慧园路三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