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时间】游戏 παίξειν 是我们最后的救赎

 

关注“indienova”,挖掘独立游戏的更多乐趣123←关注indienova 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indienova”,挖掘独立游戏的更多乐趣



1


一个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她)游戏。

人,一定是游戏-παίξειν的人。


2
之所以寻找回这个希腊语παίξειν(paidia),是为了让大家重新看待游戏这个词。

游戏。

我认为,游戏这个词在使用的时候,并不区分生活中的游戏(捉迷藏),我们有时候说的(政治游戏),电子游戏(LOL)等等。

而且,游戏也并不指某一个真实存在的对象。

就像是那54张扑克牌本身,并不是游戏,地上的一根木棒,在被小朋友捡起来当做马骑之前、之后,甚至我们都不能叫它“玩具”。

无论是、亦或者是游戏

其实根本没有差别,它们共同指向的是某种与人有关的运作。


3
有人要问,那岂不是说,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游戏?

因为我做的一切,打字、工作、穿衣服都是某种运作。

对、但也不对。

因为要成为游戏,必然是带着“游戏的严肃性”的

不如说“和我相关的万事万物皆可变成游戏”。

例如,我尝试一分钟打200个字不出错/我尝试十天穿不重样的衣服!

这绝对是很有趣的游戏。

那么什么是“游戏”的“严肃性”呢?

是严肃地、投入地玩,

但是明白,这只是“游戏”,

游戏是超然物外,而又沉浸其中的。


4
再没有比热爱着游戏更认真、更严肃的人了。

这不是故作认真,故作严肃的虚伪。

而是真正认真地对必然消亡之物的投入,是无悔。

艺术家如何既以静观的态度凌驾于艺术品之上,又能动地置身于艺术品之中,必然与游戏、冲突与和谐如何必然交媾而生育出艺术品来。

但是人们不承认、人们欺骗着自己。

人们夹着皮包左右奔走,相信自己总是有必要的事情、有马上需要被完成的事情、有不得不做的事情。

人们相信彼岸有另外的世界,相信自己需要很多很多的钱,相信有了很大很大的车、很大很大的房子,然后自己会很幸福,

然后生活就这样溜走了。

人们开始相信永远,有永远永远的时间,有无数的以后。

人们假装忘记了自己会死。

直到或许哪次摔断了腿,才会意识到,活着是多么幸福。

倘若你记着“向死而生”,那么倘若不是虚无、不是自我欺骗,那就一定是游戏--παίξειν


5
倘若有人说,我要是天天玩游戏,怎么赚钱?

游戏不是“非功利”的,游戏是超越功利的。

谁告诉你“游戏-παίξειν”不能赚钱?谁告诉你不能把赚钱当做"游戏-παίξειν"玩?

游戏绝对不是现实生活之外的东西,游戏是全然与你相关的。

游戏就是生活。

游戏并不给你带来附加之物,因为人是赤裸而来赤裸而走的,

也因为大多数积累附加之物的活动也只是“游戏”。

游戏给你带来意义,悲欢的情感、对世界的思考、痛快的玩耍、身体的强健。

游戏带给你一切与生命有关的,也只带给你这些。

在写《最好没有“严肃游戏”》时我就觉得不对,

游戏有没有用?这是个伪命题。

游戏被塑造成“功利”的对面,大概是美学兴起之时,才被竖立起来的。

是作为西方美学的“审美非功利性”的根基概念而被使用的。

而实际上美学界虚伪的艺术大佬们,又往往排斥真实的、现实中的儿童游戏,认为美学只是将游戏作为比喻而与游戏的“不严肃”的印象划清界限。

在我看来,这反是为了将美学崇高化/高端化而施的伎俩,当然,也与游戏在基督教兴起时期的主体断裂有关,游戏与神圣脱钩,西方文化进入了精神分裂的状态,人们不再能游戏。

为什么不能开心的赚钱?为什么不能开心的生活?

为什么生活一定要被切成1.严肃的工作 2.无聊的消遣这样的僵尸般的两分?

对于终有一死来说,游戏是决然无用的,亦或者,一切都是无用的。

而对于生命流逝绵延的每一分每一秒而言,

游戏并不浪费时间,毋宁说,不游戏,才是浪费时间。

前提是,

你确实、时时刻刻地明白,你将会死亡,而你在游戏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充满意义,充满感动与笑容的。而这一切,并不会拖累你,你随时可以改变游戏规则,亦或者寻找下一个更加适合你的游戏。因为我知道自己在玩游戏,所以我不相信,但我依旧愿意,因为我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我是全然自由,而心甘情愿的。


6
游戏最不希望“扫兴之人”,Bernard Suits将其区分为玩笑者(triflers)-认同规则而不是目标,欺骗者(cheats)-认同目标而非规则,以及破坏者(spoilsports)都并不认同。

或许还需要再加上一个,像我这样的人。

在与各位游戏着,但却想着未来的离别,眼泪啪嗒地流,那这也必然唤起其他人的哀伤之情,难以将游戏进行下去。

所以很多时刻不能说,也不必说,只能“强言之”。


7
游戏的反面,是胁迫,是不自愿地做事,是不知道我们有其他的选择和改变规则的机会,是忙忙碌碌而被控制,是未启蒙。

游戏的反面更是无聊。

无聊是现代人最可怕的病症,

小孩子并不无聊,他们能对生活的一切充满好奇,能玩自己的手指、玩桌上的笔玩上一整天。

就连走路都可以踩着格子,不亦乐乎。

而现在的人,倘若没有点外在的奖励,没有声色光影的强烈刺激,没有虚拟物品的成长感,那么根本就不愿意做任何事,

因为无聊。

游戏绝不是为了打发时间,玩游戏是为了珍惜时间。


8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Bernard Suits如此强调游戏,但又如此悲观。

因为你说不是每个人都喜爱游戏,这是一个乌托邦坠落、天堂消逝的景象画面。我看见乌托邦里时序移转,史崔姆们和希克们开始认为,如果他们的生活只有游戏,那么这样的生命恐怕会活得没有价值。于是他们开始自我欺骗, 说人造的房子比电脑生产的房子更有价值,或说早已解决的科学问题需要重新解答。然后,他们开始游说别人相信这些看法,甚至把电脑型塑成人类的敌人,最终终于诉诸立法禁止使用电脑。时间再就一些,似乎人人都相信了木匠游戏和科学游戏完全不是游戏,而是为了人类生存而必须从事的工作。如此一来,虽然所有看似人类生产工作的活动都是游戏,却不被相信是游戏。游戏再度被贬为休闲活动,只是用来填补各种严肃事业之间的空隙。而且,如果有办法说服这些人说他们事实上是在玩游戏,他们就会因此而觉得自己的生活一无是处——只是一场舞台剧,或者是一场空虚的梦。…大部分人不想要耗尽他们的一生来玩游戏,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他们不相信自己正在做的某件事是有用的,不管是负担家计,或发现相对论,这样的生命是没有价值的。    

     ——伯尔纳·舒兹(1925-2007)《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

当人们认识人/语言并不指向外在之物时,就会出现游戏,

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尼采、维特根斯坦。

而倘若学者们将自己真正放进自己所思考的“人”的位置上去,那就不会出现人都是恶的,人都是善的,人都是只知道逐利的理性人这样的“非人”的假设(这也是我对布迪厄更有好感的原因)。

因为人不至善、也不至恶,人不只追求着利益,人其实是想着游戏的,人追求幸福。

而也只有在“游戏的人”的设定中,人才是完整的人,人才是有死的人。

这才可以保住所有的人的善,

保住所有人的反思的选择、变动的生命。


9
steam的游戏库,倘若我永远不玩它,那它永远不是游戏。

就算是从来不碰电子游戏的人,他也可以很好地游戏。

沉迷游戏者玩一小时游戏,这不是游戏。

知道自己在游戏而毅然投入者,玩十个小时游戏,这是游戏。

看重输赢而胜过游戏的意义,这不是游戏。

电子竞技与奥运会,这不是游戏。

第九第几艺术不是游戏。

所有艺术的存在运作方式是游戏。

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游戏。

人与万物的存在之间,是游戏。

逻格斯的运作,是游戏。

至于博弈论(game theory)?绝对不是游戏,请不要污蔑玩家谢谢。

人在不同的游戏(主体运作方式)(前)中(后)期待、反思、决断,而改变着自己。在这历时共时展开的过程中,人不再仅仅是与所有人皆为“人”的大写之人而同一,也亦非命定于趋向某个生命之外的目标之人而超越,人也不再被分割为不同阶段不同种类之人而截然不同,如同芝诺、电影单帧之分离。人就是运作着的,在当下、未来都展开无限运作方式可能性的、游戏着的绵延生命,那个独一之人,在老年达及生命实践的巅峰,在死前完成自己的生命(consummare vitam ante mortem),就如同游戏一样,并不指向任何外在的目的之物,而在其过程中完成自身”。——叶默哲·苍鹘·尼采·赫拉克利特庄子如是说



10
我开始相信我正写着的毕业论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论文。

对,就这这部电影一样,和每个玩家一样。

我这篇文章是游戏,

我之后的所有文章皆是。

因为我知道这些文章、和我,皆会被遗忘,就像马可奥勒留那样写的那样:

“不久你全都会忘记,不就所有人都会把你忘记”。

但我愿把这个游戏玩下去,

心甘情愿。


←关注indienova 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 indienova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