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尔纳教导你何为“爱的学校”

 

如果说上帝是爱,正如使徒约翰所确信的,那么对伯尔纳而言,“上帝的形象与样式”就是指爱,而不只是知(intelligence),爱已反映出上帝为何愿意透过“友谊”与人产生关系的基础。...



橡树撷英

《师徒之道》

自爱,它是人在罪性中所产生的道德,无法满足人的心灵,只有“与耶稣联合”的行动才能使人完整,也就是说,在新的我里面,是以上帝为中心的态度,在上帝的爱里与他合而为一所生出的爱。没有人比伯尔纳更刻骨铭心地意会到这一点。如果说克尔凯郭尔是使人面向自己的内在,奥古斯丁是探索上帝如何进入人的内心,而爱德华兹是主张“爱的独特性”,那么,伯尔纳就是教导人何谓“爱的学校”。如果说上帝是爱,正如使徒约翰所确信的,那么对伯尔纳而言,“上帝的形象与样式”就是指爱,而不只是知(intelligence),爱已反映出上帝为何愿意透过“友谊”与人产生关系的基础。

个人经历上帝的重要性与价值
伯尔纳与爱德华兹一样,首先强调的就是个人经历上帝的重要性和价值。伯尔纳在他的讲道集《雅歌注释》(On the Song of Songs)里面从头到尾都在颂赞上帝,他对他的见习修士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经文,就是这本有关我们自己经验的一卷书。”接着,他挑战每个人都来形容自己经验到的,以及自己与基督亲密相爱的程度。圣帖利的威廉(William of St. Thierry)虽然比伯尔纳年长十五岁,却深受伯尔纳的属灵洞察力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基督的再来”。初代教会认为这是“很快”发生的事,所以伯尔纳及其后四百年的中世纪圣徒,都像《雅歌》中的爱人一般,思慕所爱的主再来。

伯尔纳提醒我们,基督有三种降临的方式起先是在肉体中,接着是在他荣耀的显灵中,然后就是每天借着他的话语造访人。因此,伯尔纳在他第七十四篇讲道中说:“谁是新郎呢?就是‘道’!这道经常来造访人。他们的友谊已大胆公开,她渴望着那曾经尝过的滋味,而这就是新娘的声音与名字。”
透过三位一体经验上帝的爱
“如果我们经验过上帝的爱,必定是透过三位一体的形式。”这是伯尔纳第二个重要的教导主题。他指出,圣灵就是圣父、圣子的爱与美善!他认为《马太福音》11:27(“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是整本圣经最深刻的讲论之一。与伯尔纳同时代的阿伯拉尔(Abelard)以及其他一些学者抱着傲慢的态度,假定他们能够靠自己的机智来探讨“三位一体的奥秘”,但至终只暴露了人的骄傲。
渴慕上帝
伯尔纳第三个重要教导的主题是渴慕上帝。他与奥古斯丁一样都注意到渴慕的四方面:第一,“缺乏”会加强人的渴望。第二,“渴望”是情感的体验,因为它出于人的“意志”比出于“知性”更多。第三,“渴望上帝”源自于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人身为受造物的必然需要,而非仅是意志上的简单抉择。第四,人对上帝渴望的最终极,只能在永恒状态中才找得到,所以它含有末世性的取向。

“上帝自己就是爱,除了上帝,没有哪一种受造物能满足人的需要,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是爱,惟有他超越了一切受造者的特性。”伯尔纳为人的渴望作了如此的结语。
属上帝的爱塑造敬拜者的生命
第四个重要教导,伯尔纳指出属上帝的爱能塑造敬拜者的属灵生命。如本书前面谈到的,在斯多葛主义者的美德生活里,基于所处的文化压力,人们容易选择能变通的伦理价值。然而,唯有爱表示必然朝向敬虔发展。因此他这样表示:

如果上帝是爱,这份爱怎能不受到人的爱呢?是的,她(指基督徒)放弃了其他的感情,将自己完全投身于爱,因为只有借着回报爱,她才有能力向爱作出反应。即使她倾注全部的生命于爱,又怎能与主的爱那股永不枯竭的泉源相比呢?

我们应该期望,借着单纯的步骤,从这一程领会再进步到另一程,每一程都显出更深的谦卑,以致能从骄傲的自我中心、自我认同之中得着释放,而迈向那愈来愈教导我们舍己的呼召,这就是保罗所指“在基督里”新的身份认同。
属灵成长四阶段
最后,伯尔纳借着《论爱上帝》(On Loving God)勾画出迈向“无我的”属灵成长的四个阶段。但可叹的是,人的爱总是以利己为优先。这浮世的爱就是使徒说的“肉体生命”,也是默顿(Thomas Merton)形容的:“人的爱是根植于自己心理中的自动机制。”所以即使我们欣赏、喜爱一些关于 上帝的爱的事物时,我们仍然会落入伯尔纳所说的“为自己的缘故而爱上帝”。伯尔纳以温和的方式来处理这种人的脾性,因为他明白这是人性的软弱。“爱邻舍”属于第一阶段,因为对双方都有助益。“为自己的缘故而爱上帝”则是第二阶段,因为我们已谨慎地意识到自己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也了解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上帝能帮助人行事)。

然后到了第三阶段,我们逐渐明白,同时被上帝无私的爱所影响,因此开始能为他本身的缘故而爱他。只有到了这个地步,上帝的爱才能使我们无私地去爱邻舍。伯尔纳表示:“尝到上帝的甜美,比我们自己的急切需要更能诱发我们去追求他纯洁的爱。”所以我们可以说,持续的转变能够使人真实且单纯地“为上帝的缘故而爱上帝”。因为那不再仅是出于需要的爱,而当我们自发性地对上帝本身的渴慕与日俱增时,便能进入(升华到)第三阶段,逐渐地放弃“自我倚赖”,如爱德华兹所说“被上帝的荣美吸引”,或如伯尔纳所说“因为上帝的甜美和吸引力而倾倒”。

伯尔纳告诉我们:“向上帝忏悔,因为他是良善的;不是因为主对我好,而是因为主是美善的。以这种心态向主认罪的人,才真的能‘为上帝的缘故而爱上帝’,并不是为自己的益处。”这样的升华,只能发生在这样的状况中——人在上帝的爱里陶然忘我、活在无我境界中、完全专注于“与上帝面对面”的经历,不息地敬拜“羔羊”,希求与上帝心心相印地交谈并合而为一。伯尔纳认为,这是基督徒在世上能经验到的最高阶段的爱。

至于到达第四个阶段——“像上帝一样地爱自己”,则纯粹出于上帝的恩典,这并不是人靠自己努力能达到的境界。伯尔纳猜想,殉道士可能会“部分地”经历到这个阶段,而他自己其实也承认有过这种经验。这种只有在永恒中与上帝同在时才能经历的爱,我们可以试着在“默观”中微微经历到。

默观的生活,可以帮助我们“因着上帝的缘故而爱自己”,并且提醒自己不再神经质地对待自己,好像昔日活在罪中那样。既然如今我们不再是仆人,而是上帝的朋友,那就是与基督一同成为上帝的儿女和上帝国的共同继承人。

摘自侯士庭著《师徒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7月,橡树书屋淘宝店和微店均有销售



橡树文字工作室

微信号:oaktreepublishing

定期发送橡树图书书评、书摘、橡友会信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此书

↓↓↓


    关注 橡树文字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