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中国当代艺术十年之变

 

这是艺术市场最好的十年,也是当代艺术最好的十年。在这十年时间里,表扬和批评都不绝于耳。借着近期雅昌艺术网梳理...



这是艺术市场最好的十年,也是当代艺术最好的十年。在这十年时间里,表扬和批评都不绝于耳。借着近期雅昌艺术网梳理“2005-2015十年当代艺术”的契机,《艺术市场通讯》也从业界主要的几个行业入手,整理了这十年来当代艺术对这些行业的助推与改变。

        十年之变

对于当代艺术十年之变,四川美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何桂彦博士说:“中国当代艺术在2005年至2015年间进入到高速市场化、资本化,以及‘去政治化’的时期。与此同时,双年展、美术馆、画廊、拍卖等机构与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当代艺术开启了合法化的进程,官方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了相对开放的态度,同时,官方与非官方、体制与体制外、政治诉求与市场取向,在‘去政治化’的前提下形成了默契。”

他就当代艺术的发展分析,认为可以以十年为界,大致划分为1980年、1990年、2000年以来三个时期。1980年代,当代艺术的基本发展逻辑是,以草根、民间、非体制、现代性话语与主流、官方、意识形态博弈,完成语言、风格的现代转型。1990年代的当代艺术强调的是“中国经验”、犬儒意识,目标是寻求进入西方的展览制度和收藏体系。内在的逻辑是以本土的、中国的、地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艺术在西方的、国际的、“后殖民”的话语中生效。

“2003—2006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化的酝酿与变革期。‘非典’结束、国家的‘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西方来的‘热钱’,以及2008奥运会所营造的良好的语境,都为当代艺术融入艺术全球化、艺术商业化形成了合力,直接或间接的为当代艺术市场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何桂彦博士看来这些复杂的来自当代艺术内部和外部的政治、经济大环境共同造成了当代艺术市场化的结果。

        拍卖十年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似乎从娘胎中就离不开西方因素,同样的在拍卖市场中,2006年纽约蘇富比拍卖首次推出亚洲当代艺术拍卖,246件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艺术家作品,最终成交额为1322.89万美元,成交率高达90%。而在此后的三年间,纽约蘇富比一共进行了6次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但由于多数的藏家还是来自中国,连续的拍卖也没有打开西方藏家的局面,此后蘇富比决定把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重心转移到香港,也正式拉开了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十年奇迹的序幕。

从雅昌艺术网所整理的近十年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标的数量的走势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从2005年开始的6996件标的,激增至2006年的18985件标的。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开始有所调整,2009年拍卖标的数是2005年以来的最低值,仅为8561件。而在此后的两年时间内,伴随着经济的回转,艺术品市场也逐渐回春,每年上拍的标的数平均为15000件左右。从2012年开始,连续三年的深度调整期,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也逐步走入良性发展的阶段,拍卖公司在专场学术设置上查漏补缺,藏家群体也越来越成熟。

观察《2005-2015年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成交TOP10》发现,曾梵志、张晓刚、陈逸飞以及刘小东占据了十个席位,其中曾梵志有三件作品入榜,其作品《最后的晚餐》更是成为当代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纪录,也是唯一一件亿元拍品;张晓刚作为这一榜单中饱受热议的艺术家,也有三件作品入榜,其中尤以《生生息息之爱》最具有代表性;刘小东作为新生代画家的代表,从2006年的那件《三峡新移民》开始就成为市场中最为热门的艺术家之一;早逝的写实油画艺术家陈逸飞也有两件作品进入榜单,成为近十年中写实油画坚挺市场的代表。

在具体数字之外,整体来看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十年间的变化,用“过山车”来形容最为贴切。其中,2005-2008年进入第一个井喷期,带动了一大批此后“先富起来”的艺术家,如上文中的张晓刚、曾梵志、刘小东、王广义等艺术家;2009-2011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入第一个调整期,但在2011年尤伦斯藏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之后就很快打开了局面;在经历了短短一年时间的异常繁荣之后,2012-2015年是整个艺术品市场的深度调整期,中国当代艺术更是重新洗牌,虽然遭遇了西方资本撤退,但依然没有影响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亿元时代。
        画廊十年

从早期的张晓刚、宋冬,到如今的王光乐、王郁洋,当代艺术十年时间画廊发展线索就呈现了出来。我们看到以王光乐为代表的年轻艺术家在与画廊合作这些年中的成长,并且将形成一个新的市场格局。而画廊不仅树立了的品牌,也在行业中握得了一丝话语权。

这十年,国内外画廊来来往往。国外画廊,如常青画廊、香格纳画廊这样的国外机构逐渐深入“本土”;与之相对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内画廊,如唐人、站台走了出去。

对于已经步入十年的画廊来说,除了关注本土与当下,新的艺术价值的引入与输出也变得非常重要,比如十年间,国内画廊引进的西方重要艺术家的展览。而更重要的是,画廊帮中国艺术家在国外的美术馆系统,双年展系统等举办的展览与推广。通过这些方式完成与国际的对接。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输出其艺术的价值,确立画廊自身在学术上的地位。

当下看来,许多画廊已经有了主动输出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做法。比如AYE画廊持续两年参加瑞士巴塞尔艺博会,分别带去的季大纯以及刘炜的艺术项目,向西方呈现了不一样的中国当代艺术面貌。“即使现在,西方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上还停留在政治波普的阶段,对于更加丰富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面貌,很多人都还很陌生。”晏青谈到:“今后,画廊除了进一步推广本土的重要当代艺术家之外,也会考虑引进一些国外的艺术家展览。加强彼此交流的同时,也为不同的藏家带去不一样的作品。这对画廊、艺术家、藏家都会是一件好事。”
        美术馆十年

美术馆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从公立走向了私人。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特别留出当代艺术的展区;到2007年,湖北美术馆建成开馆,直接促成了第二届“美术文献展”,从此成为这家公立美术馆的品牌展览,“我们只能面向当下,通过对当下艺术的展示与研究,扩充自己的收藏。”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表示,这也意味着给这家最年轻的全国重点美术馆一个定位,着力于当代艺术,打造了“美术馆文献展”的三年展制度,并且推出了魏光庆《正负零》等一系列当代艺术家的重要个展,公立美术馆在当代艺术上的推动成为这十年的特色。

2008年,蔡国强的个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国家美术馆对当代艺术的接纳也促进了公立美术馆与当代艺术的化学反应。在这十年间,上海、广州的双三年展更是直接推动了公立美术馆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完善,201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立,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年广东美术馆在广州三年展的基础上又建立首届亚洲双年展。而王璜生和李小山等进入央美、南艺等学院美术馆,更是加强了学院美术馆对当代艺术的学术梳理。

如果说公立美术馆的推动代表了体制对当代艺术的认同和研究,民营美术馆的崛起则预示了民间资本的成熟,形成了对当代艺术推广的民间力量。十年来,今日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喜马拉雅美术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民生美术馆、OCAT等美术馆在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已经崛起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力量。数据显示,民营美术馆已经占到美术馆总量的三分之一。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和Larry’s List发布的《私人美术馆报告》显示,中国以26座私人美术馆的数量排名全球第四,在馆藏十大艺术家国籍的排名中,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以18%的比例排名第六,且在亚洲国家中排名第一,这说明在全球当代艺术领域中,中国的当代艺术是私人美术馆收藏非常看中的版块。

报告认为,这与中国政府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支持导向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在上海西岸形成的美术馆群:龙美术馆(西岸馆)以及余德耀美术馆的先后成立,就与上海政府对文化艺术在政策上的支持有着很大的关系。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结构飞速转型的阶段,这个时代下,无论从政府、地产开发商还是观众,都对艺术机构的兴建有着空前的需求。”

另外一个重要的趋势,民营美术馆在这十年间已经突破了北上广深这样的核心城市,南京的四方美术馆、昊美术馆温州馆、银川当代美术馆、OCAT西安馆等定位于当代艺术的民营美术馆,在十年间快速进入一二线城市,让当代艺术真正呈现一种遍地开花的态势。
        结语

中国当代艺术十年是在资本作用下快速发展的十年,或许很多人会说都是泡沫、水分,但不得不承认它带动了业内的主要行业发展和前进;同时,其自身艺术生态的多元化也给市场提供了足够的资源。未来的十年,或许将是“理性发展”的十年,但依然离不开“资本推动”,如何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健康的秩序,是业界所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参考:雅昌艺术网


    关注 藝術市場通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