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素真人秀打好“情怀”这张牌,其实并不容易

 

借助星素互动的良性沟通,向观众输送真诚、暖心的情感温度。...



导读

如何在一档真人秀与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之间搭建起一座可以真正有效的桥梁,借助星素互动的良性沟通,向观众输送真诚、暖心的情感温度,向社会传递三观契合的正能量,“高而不冷、情怀当先”的《我想见到你》或许可以为这些问题给出最恰当的答案。

来源:广电头条原创

文/安哲

任何一档真人秀节目要想获得观众的认同,除了在节目内容与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外,更重要的评判标准在于能否构建起一种深入人心的普世价值观,体现出节目对于主流价值、道德取向和审美风范的正确引导,从而以一种有温度更有态度的社会责任感去赢得大众的真正认同。

正是基于这一前提,由北京卫视推出、北京电视台与北京魅力星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魅力星晨和上海灿星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我想见到你》才得以立项。

作为国内首档大型情感互动体验类真人秀,尽管节目组成功邀请到重量级嘉宾苏有朋、景甜完成他们的综艺首秀,也延续了此类真人秀主打星素互动的表现方式,却并未选择把更多的镜头投向这些公众人物,而是秉承着“用陪伴诉说心愿,用行动诠释思念”的创作主旨,深入到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去展现平凡中蕴含着的不平凡之处,传递为爱圆梦的情感温度,打造一种“高冷不冷,情怀当先”的“另类”综艺。
当然,想要打好“情怀”这张牌,对于一档综艺节目而言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当下的客观背景下,一方面,真人秀节目重“秀”轻“真”的现象早已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过度娱乐化的节目表现方式甚至已经让观众产生某种疲惫感。如何去直面各类社会问题以及随之带来的情感诉求,用节目的“皮肉”去包裹情感表达的“内核”,已经成为考量一档真人秀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想见到你》尝试打破以往真人秀节目的固有套路,全季12期节目围绕着一个又一个情感故事展开,其中涉及亲情、爱情、成长、奋斗、乡愁等不同的创作主题,明星们只是以“委托人”的身份穿针引线,用这些不同的主题与观众的道德判断、价值观念以及内心情感形成更好的互动效果,用感同身受的代入感去吸引观众,共同去完成节目中的那些“任务”。

当节目回归到真情实感的由衷表达,回归到直抵人心的真实呈现,让节目参与者以及坐在电视机旁的众多观众产生某种情感共鸣,《我想见到你》也就真正实现了让“情怀”落地的创作初衷。
强化星素互动,用更多细节成就节目的情感力量

如何用一档亲民综艺去唤醒带有普世意味的情感记忆,以节目为载体折射出普罗大众的各类情感,进而从更深层次去触及国人的传统价值观,通过对社会正能量的表现与倡导去突出人物的激励作用,这就要求节目打破综艺搭台、明星唱戏的旧有套路,用更真诚、平实的视角去关注现实生活,在节目中加入更多可以实现星素互动的内容和细节。

事实上,在看过太多真人秀节目中明星们的竞技、表演后,观众已经对这种近乎程式化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某种审美疲劳,转而更渴望看到普通人在一档节目中的临场状态和情感表达,毕竟这才是最能体现真人秀类节目的本质所在。

对于观众而言,一档综艺除了放松娱乐与消磨时光外,还应该具备知识与信息的获取、社会关系的维系以及真实人物的情感变化等等要素,通过观看节目,去洞察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并掌握处理各种问题的有效方法,这同样是一档综艺节目应该具备的基本属性。
如何借助节目实现真人秀在节目形态上的全新探索,是《我想见到你》这档综艺区别于以往同类节目的又一显性特征。虽然形式依旧是真人秀,但却着意打造一种“去娱乐化”的反类型效果,在故事与情怀、情感表达与社会正能量的背景下展开每一期内容,用最常态的情节驱动去牵引观众,用看似简单、质朴的细节铺设去打动观众。

比如在第一期节目中,为实现“最美乡村女医生”与父亲相见的心愿,作为“委托人”的明星们必须深入到寻常村落,在带领观众见证了艰辛环境下村民的就医困境后,才会对这位“女汉子”村医的种种不易感同身受,进而更加迫切地渴望看到父女相见时的感人场面。这种极强的代入感,不仅为节目加分不少,更在无形中强化了节目的感染力,为节目平添了更多的情感温度。

关注民生百态,在节目中融入更多社会关照

如果说影像是纪录一个时代的重要工具,那么电视综艺同样离不开对于这个时代以及这个社会的一种纪录,而不是仅仅凭借几个明星间的互动关系就能实现这一目的的。

当各类综艺节目充斥于荧屏之上,只有那些真正对时代变迁、社会进程有所折射的节目,才有可能真正触动观众的内心世界。因为真正打动人心的那些眼泪和欢笑,从来都不体现在戏剧化的情节当中,而是就潜藏在真实且平凡的现实生活中。

深入挖掘那些潜藏在故事背后的真情实感,用随处可见的细节抓住观众眼球,想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勇气和智慧,也是对“娱乐至上”的综艺大趋势的一种逆反,更是一档综艺节目真正学会理性思考和诚意创作的重要标志。
比如用镜头纪录众多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与生活际遇,就是这档节目用于表现社会现实、自觉承担社会职责的一种体现。在经济转型期的当下,所谓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也确实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阵痛点”而不容回避。

《我想见到你》就用相当大的篇幅正视了这一显性话题,有意识地将其作为展开节目的特定背景,用几间“船房”上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间的亲情故事,从一个侧面聚焦此类社会话题,用真人秀的外在形式,与这一社会问题进行巧妙的深度结合,在带来欢笑与感动的同时,去引领观众自行完成故事背后那些更深层面的思索。

再以第一期节目中的故事为例。为了帮助“最美乡村女医生”找回26年前因为与母亲离异就从自己生活中消失的父亲,明星“委托人”难免在过程中遇到一系列波折。而关于“亲情”、“家庭”这些带有普世意味的永恒话题,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激荡在嘉宾和观众们的脑海当中。学会如何珍惜已有的幸福,懂得如何与至亲至爱的家人相处,与此相关的内容看似缺乏新鲜感,却足以让一档节目具备振聋发聩、直抵人心的巨大能量。
通常意义上,很多综艺节目都是在开季成功后尝试朝更深层次进行挖掘与转变,很少有从第一季开始就对内容的纵向升级进行如此彻底的大胆尝试。具体到真人秀领域,如何把节目从狭隘的概念界定以及单一的固化形式中解放出来,用一档节目的长度与宽度去完成针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正面回应,《我想见到你》已经在尝试给出自己的答案。至于究竟收效如何,还要等到节目播出后才能一见分晓。




    关注 广电头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