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品航货】以辩之名

 

专栏上线,请多关照...



创刊号,随喜。

(一)

如果两个理性而真诚的人争论问题,是不是一定能达成一致?

14级那批校队面试的时候,我问了几个孩子这个问题,敢答“是”的不多。当时我脑子里就闪过一句话:“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必有一方是虚伪的。”

这话应该是来自于一篇很著名的论文,表达上倒不是很符合学术规范,像是太史公翻译的,有那么点仓央嘉措诗集的即视感。

不过我喜欢。

还喜欢另一句话:如果你说的是真理,请你接受辩论。

或许能够回答辩论从何而来。

(二)

问题是思维的边界。

辩论的作用,是在思维的边界上,朝未知的那一侧,走一步。以观后效。

能认识到未知之处,要理性;敢把未知之处示人,要真诚;想在未知之地达成共识,不容易。

生活中或者赛场上,有多少人体会过这种“理性而真诚的一致”?我做一个比较乐观的估计:不多。

生活中跟人说“我喜欢辩论”,基本上能收到小伙伴们鄙视而同情的目光:“不就是会抬杠么”——苏格拉底好像就因为这个被小伙伴们给做了。

而赛场之上,争个输赢,往往大家都是在自己熟悉的地带不断重复,再菜的辩手都有一个基本素质——被吊打的时候也能一口真气不散,油尽灯枯之时依然咬紧牙关:“我方坚持认为我们抽到的那签是对的!”总给人感觉一点也没有逼格,不高冷。低成本的表达时常抑制了高难度的讨论,这大概是辩论赛的局限吧。

(三)

辩论社每一茬招新有个百十口人的进项难度都不大,不过一年之后依然活跃在场上的也就是两到三支队伍的编制,从大团队变成小团伙。找一个爱好是一回事,把爱好变成特长是另一回事。想做的人永远比去做的人多太多了。

辩论赛是一个全方位的竞技平台,除了语言本身,着装手势眼神表情语气,展示的细节远不是单纯的一纸文稿可以承载的。打辩论赛的理由有很多,突破自我,提升能力?往往还有那么一点不明说的“表达欲”。

表达=内容*技巧。

很多人是被“输出”的那个部分吸引来的,学技巧也很快,却不知道内容的“输入”是一个投入多见效慢的过程,其实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输入”恰恰是辩手成长的关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们大多数人,不具备圣明烛照的禀赋,对一个话题用自然反应觉得“有话说”,但是这样说的话往往说不说并没有什么区别。而有意义的讨论,恰恰在于要摆脱这些快速而廉价的“应激性”,如果一句话说比不说没有收益,那就不说也罢。

棋逢对手很重要,瞬息万变的紧张对抗要比手撕鬼子有意义,若你真爱真理,辩论赛可以让你赢得痛快,输得也痛快。打辩论的意义,在于遇到跟你的成长大体同步的人,在每一个竭尽全力的阶段,去面对一个同样竭尽全力的对手,这种对手可能只在辩论场上才能遇到。之后,那些纠结才有意义,那些书才没白读。

这个不比找对人谈恋爱简单。

(四)

很多好看的辩论赛(尤其表演赛)对观众的要求并不高:讨论的都是人民群众 “有话说”的话题,用的都是好懂好玩不好想的表达,展现的就是“语言的艺术”。

但是这种比赛对辩手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招式越简单的高手往往内功就越强,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其实都是苦练出来的,常有新手不明就里轻易模仿,走火入魔成了行为艺术,哗众取宠而不自知,正所谓精神病人思维广,二逼青年欢乐多,皆是不读书之过。

子“十五而有志于学”,但小时候不轻易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混乱是另一个方向上的秩序,好的辩手是要能找到这个视角,顺着你手指的方向,把你手上抽到的那张签给大家解释得清晰合理:或者让人看到视线之外的天地,或者让人看清视野之内的盲区。对个人的认知结构来说,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这般功力,天赋再高,难以速成。

(五)

星空杯决赛那晚,我其实就是去单纯评一场比赛的。

正赛中规中矩,我亦不悲不喜。

比赛中间几个刚考完研的下梁大冷天千里迢迢来到现场,表演赛上两位辅导员四辩一个诉衷肠一个秀恩爱,我倒是觉得我的眼神都有点温柔了。离开的现场的时候大四大五的孩子们正在合影。

我才突然认识到意识到,又有一批孩子要告别这个赛场了。

告别的时候应该满是回忆吧,估计熬夜时吃的点心扯的淡比对辩题的纠结更让人难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辩论赛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场合,球鞋白袜配上西装领带,穿着不合脚的高跟鞋一瘸一拐,对着填鸭一周的剧本撕定义扯标准力图把论说清楚,纵是然并卵,亦能让那个时刻在回忆中与众不同。人总会长大的,再痛苦纠结终会在某一个时刻想通或者想开,这是时间的恩赐,急不得。

开心就好。

(六)

祝各位世事洞察。

祝各位童心不泯。


    关注 北航辩论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