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才是对匠人最好的褒奖!

 

撇开钱,谈情怀,那是流氓干的事儿...





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父亲说:你实在读不下去,就去学一门手艺吧!在父亲看来,懂一门手艺,混得再差,也不至于饿死街头。

父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家里的衣柜、饭桌、椅子、晶体管收音机,都是他自己动手做的。

可惜,我缺乏耐性,再加上手笨,没能成为父亲期望的那种人。但此后,我特别崇拜手艺人,看到他们,我就会想到父亲。这大概是我喜欢这部纪录片的原因吧:《了不起的匠人》



壹|最后一个蜀锦匠人

四川成都,古时候有一个别名:锦官城。这名字来源于“蜀锦”,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以工艺复杂和贵重难得而闻名于世。

在电视剧《甄嬛传》中,宫中娘娘这样因蜀锦而感叹:十人绣三月方能得一匹,一寸之价可比十斗金。







浣花溪边,曾经的一座座工坊,早被雨打风吹去。如今熟知整套蜀锦织造技艺的,只剩下贺斌一人。

如果说,刺绣是单兵作战,那么,蜀锦就是千军万马,纵横排布的兵法。织锦人调动的兵马是经纬丝线,共9600根,连接它们的纤线11520根,在常人看来这错综复杂的线组,对贺斌而言,却根根分明,丝毫不乱。







要想学习织锦,首先要经过“甩手训练”,这一甩就是三个月,先把手甩肿再说。这是为了投梭挽花的时候,形成肌肉记忆,也就是所谓的“定手性”。

培养一个蜀锦手艺人,需要11年。这世上有很多矛盾的事物,比如蜀锦的工艺极其复杂,而创造出这种繁复的人,内心却必须简单。









贰|玩命的烧窑赌徒

台湾苗栗南庄。40岁之前,田承泰是一个失败的生意人,亏得血本无归,他的人生就像是一只被砸碎的罐子,一地残渣…

40岁那年,太太对他说:现在做什么成本都很高,最便宜就是土了,一包300块,但你可以把它创作成三千块三万块,甚至是三十万…

此后,田承泰开始研究柴火陶,他的人生,终于在一千多度的柴窑里重获新生。





田承泰花了六年时间研究柴烧的灰,他像李安导演一样六年没有收入,全靠老婆养活。第六年,他拿了两个茶碗去给茶具老板看,老板说:有多少?我全买了。

当天,田承泰就对老婆孩子说:我可以养活你们了!







田承泰一年只烧12次窑,烧之前先拜窑神。一场与火的赌博,开始了。

连续几天的烧窑,人不能离开,要不间断投柴。从点火开始低温烟熏;到第三天,窑里的温度升到800-1000摄氏度;第四天,整炉开始爆出金子般的火焰光泽,温度必须保持在1250-1280摄氏度之间,绝不能有任何掉落…

最后一步“封窑”,那是最危险的工作。火舌会蹿向投炭的人,简直是用人命在跟火焰赌博。每次烧窑结束,田承泰都会接近脱水状态,仿佛是一场劫后余生。







四天四夜漫长的烧窑,结果全凭运气,一切要在冷却七天后才能见分晓。

每到开窑的日子,田承泰就会变得紧张而沉默。他说:一窑300件,但是我只要30来件。田承泰的茶碗,物如其人,纪录着他与火神搏斗的痕迹。







叁|直达巴黎的高原女神

甘南藏族自治州,仁多玛村。早上8点,120多个藏民正在用牦牛绒编织围巾,几个月之后,这些围巾将被送到巴黎。

而连接这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是美国女孩益西德成,藏民们都亲切的称她:德清。







因为爸爸是藏族人,2004年22岁的德清到仁多玛寻根,她在这里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材质:牦牛绒。

这是牦牛身上用来御寒的一层底绒,每年春天会自然脱落,产量极其稀少。牦牛绒的直径小于20微米,长度3.4-4.5厘米,不规则弯曲,手感糯滑,是纺织品的绝佳材质。

她想在这片高原上建一个工坊,把牦牛绒加工成具有藏族特色的纺织品,推广到全世界。







仁多玛村,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 3500 米,生活着 1500 多居民、6000 多头牦牛和 20000 只羊。这里比较保守,当地人不怎么相信外来者。

多年后,德清回忆道:当时我年轻气盛,一张口就说织围巾什么的,这些事情离他们太遥远了。如果他们放弃一切加入我,而我有一天放弃了乡村生活,撂挑子逃回美国,那对他们和整个村子都是羞辱。





但十多年过去了,德清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两个女孩的母亲。她不仅没有逃离,并且兑现了承诺,她把牦牛绒围巾推到了巴黎,推到了欧洲,价格达到几百上千欧元,甚至成为了爱马仕、路易威登的供应商。

同时,她也在渐渐的改变着仁多玛村。在尊重信仰的前提下,牧民们与现代社会接壤,收入变得稳定,生活也变得更安逸。





但达成这一切,并不容易。人手不是机器,保持长期的一致性非常困难。机器上垂直的线超过4000根,都由手工一根根穿上去,不能有一根错位,这就是手工的危险和迷人之处。



为了产品具有手工的朴实美感,德清从不滥用藏族图案,也不繁琐装饰,都是素色纺织品。

仅以红、蓝、青、黄、米、褐、灰为主色,不是因为染不出其它颜色,而是因为这几种颜色是属于高原的色彩,从“碧蓝”到“幽蓝”的天空,翠“绿”的青草,“黄色”的格桑花,“红褐色”的寺庙,棕色或白色的牦牛…







德清还坚持用员工当产品模特,其中染色部的万代最受欢迎。

藏族汉子特有的高鼻梁,深邃的眼窝,刀削的轮廓…让他收获了大量粉丝,就连法国来的客户也是他的迷妹,她们嚷嚷着要去染色房看他,并要求合影。





肆|濒临绝迹的谱师

王超辉,浙江温州东源村人。谱师,是这个7000人小村庄里所独有的职业。

浙江人对于血脉渊源极为重视,即使在今天,每个氏族都保有自己的族谱。族谱,每过30年需要重修一次,因此“谱师”这个古老的职业被保留了下来。







各宗祠长老恪守着一个古老的传统:族谱必须用木活字印刷。借着一本本族谱,木活字印刷技艺在经过800年时光,历经20多代,在现代印刷工艺反复挑战之后,仍然传承到了今天。

木活字印刷,采用繁体老宋字体,字形隽秀,墨迹清晰,保存时间可达1000年。王超辉,就是江浙最受敬重的谱师之一。







修家谱的第一项工作,是收集族人的资料,行话称之为:开丁。

接到通知的族人,要到祠堂登记新增人口和搬迁信息。氏族成员少则几千多则数万,一些无法联系上的,需要谱师逐门逐户去打听下落…光是开丁一项,经常都要持续数月之久。





一部年代久远的家族史,字数超过十万,仅靠人的一双手,要在数月内完成,这是极其复杂的工作。5000个常用汉字,按偏旁部首有序排列,熟练的谱师能在一秒内拿出需要的字块。

但只会拣字,那是拣字工。要想成为谱师,必须学会制作木活字,而这是最艰难的一步。这一步,就让王超辉正在学习木活字的儿子,原地踏步了十年。







族谱修好后,家族成员会在祠堂里来一场圆谱仪式,吃饭、唱戏、大宴三天。谱师作为上宾,为主人家点谱,完成最后的交接。

族谱,讲述一个个家族的血脉故事。王超辉也通过修族谱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并完成了传递老祖宗手艺的使命。





这部《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共21集,豆瓣8.5分。第二季刚刚更新了3集,豆瓣得分仍然高达8.5分。

虽然有网友吐槽林志玲的配音让人出戏,虽然片中的植入广告有些生硬。但凭着美轮美奂的摄影,细腻的旁白,以及这20多名手艺人的动人故事,整部片子还是具有治愈人心的温暖力量。





我在歌颂匠人的文本或视频中,时常看见有人把商业社会和匠人精神对立。他们认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匠人就应该苦大仇深,专注做一件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事情。

但在《了不起的匠人》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群手艺人:他们的工作辛苦,但收入不菲;他们内心单纯,但绝不幼稚;他们乐天知命,但并不消极避世;他们敬畏传统,但也勇于创新…





谁说匠人就应该每天为后继无人烦恼?谁说匠人就应该为传承技艺而无私奉献?他们必须不在意名,不在乎利,他们必须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穷光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偏见?

在这个凭着一身光鲜的皮囊,也能赚个几千万的时代。匠人们十年如一日的技艺,凭什么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他们有资格过上体面的生活,我们也应该乐于看到他们富足的样子。





撇开钱,谈情怀,那是流氓干的事儿!匠人不应该耻于谈钱,恰恰相反,钱才是对匠人最好的褒奖。因为,钱能够让他们不被窘迫生活困扰,让他们心无旁骛的创造。

在我家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把父亲做的椅子,老爷子自夸:没用一根钉子,没用一滴胶水,真正的榫卯结构,坐了20年,一点没坏。父亲喜欢做木工活,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不能任性的成为一个木匠。因为那是一个低贱的职业,朝不保夕,不能养家糊口…





但在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手艺人不应该是一种低贱的职业,他应该能赚钱,必须有钱。

钱,能让一个手艺人自由。



本文部分文字引用自《了不起的匠人》旁白|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可在[优酷]在线观看。


    关注 乌鸦电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