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破僵”——中核钛白破产重整记

 

国企管理中国专注国资国企管理的国家级财经媒体。本文为2016年04月出版的《国企管理》第17期文章记者:李亮...



国企管理
中国专注国资国企管理的国家级财经媒体。

本文为2016年04月出版的《国企管理》第17期文章

记者:李亮子

  对于“僵尸企业”的治理,一系列政策表明了中央的决心。中核钛白的破产重整历程,可以引发人们些许思考:市场化出清僵尸企业是可以行得通的。



首次看中核钛白的破产重整案例是在这部纪录片《绝境求生》的总策划——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的办公室里。谈起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周会长溢于言表地激动。他说,尽管这不是第一个破产重整的案例,可是它的破产重整过程却是一个经典,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方面都是赢家。拍摄这部片子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了解到市场化出清僵尸企业是确实可行的。

从高歌猛进到生死边缘

2015至2016年,我国股市几经震荡,中核钛白在2016年3月2日的收盘价格达到15.99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9.97%。曾经在退市边缘的ST垃圾股,当年危机之时股价只有3块钱左右,如今看来,从去年到今年的几轮股市震荡中它都表现平稳,股民对这种“妖股”宠爱有加,或许因为这是一个涅槃重生的上市公司,更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中核钛白是中核四零四为了安置员工家属而成立的专门生产钛白粉的企业。曾经来到这里工作的是“核一代”的子女。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万吨钛白粉生产企业,这里的发展曾经非常红火,纪录片里,一位身着工装的工人介绍说:“中核钛白曾经是发展非常好的,在其他企业工作的工人拿六七百月薪的时候,中核钛白有的人的工资都能拿到一两千,差别是非常大的。中核钛白人可以说是辉煌了十年!”

健全的销售网络、万吨级生产能力让中核钛白在业内首屈一指。中核钛白不仅在国内是“老大”,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际市场,中核钛白也享有盛名。作为当时钛白粉生产行业的领军企业,中核钛白的名头相当于该行业的“黄埔军校”。

2001年,中核钛白通过债转股成为股份制公司,中国信达通过债权转股权成为中核钛白的第一大股东。2007年中核钛白取得中小板上市指标,作为西北地区很少见的上市公司,此次上市,获得了3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直到2009年,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中核钛白的日子也变得艰难起来。作为纯市场竞争型的企业,中核钛白从2009年开始每况愈下。十亿元左右的资产亏得只剩下两个亿左右。

中核钛白几乎已经到了生死边缘,员工待岗在家。每月只有几百元生活费的中核钛白的员工充满了怨气。纪录片的一开始,就是一大群工人上访的镜头:一块石头狠狠地砸在中核钛白的牌匾上,乱哄哄的场面让人不堪回首。纪录片中富有冲击力的画面让观众们对中核钛白未来的命运担心不已。

  中核钛白破产重整案例尽管不是第一个,但它确实是一个治理僵尸企业的经典,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都是赢家。



从病入膏肓到“神医”出现

首先想对中核钛白出手的是一家钛白粉行业的民企翘楚——金浦公司。可是在中核钛白内部,一直以来,大家对自己的国企“铁饭碗”的身份存在优越感,被民营企业收购,员工们的身份就变成了“打工仔”,这让几乎所有中核钛白的员工都难以接受。因为一旦中核钛白收归于民营企业家,员工们担心自己后半辈子就变得没有着落。因为在戈壁滩上没有其他的企业可选择,除了中核四零四厂就是中核钛白。

中核钛白的员工上访第三天,大股东中国信达派出了工作组进驻到中核钛白的公司。郑成新作为工作组的负责人讲述当时的情形:“当时的企业状况非常糟糕,车间都是水,根本进不去,里面黑咕隆咚的,必须要穿着雨靴打着手电才能进去查看车间的情况。”

因为生产一吨就亏损一吨,中核钛白索性放弃了日常生产活动。

让郑成新头疼的是,这个企业的管理极其混乱。企业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存在跑冒滴漏问题。公司有养猪场,杀一头猪都要审批吃回扣。可以说中核钛白的混乱局面是有人管事却没人负责导致的。

许美征作为被中国信达聘请的企业破产重整的财务顾问,她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冥冥之中,她就是那位拯救中核钛白的医生。尽管她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可依然不辞辛苦亲赴现场。本来以为只是简单的上市公司“卖壳”了事,可实际深入基层之后,许美征眼窝湿润地说:“中核钛白它们的职工都是‘核二代’,他们的父母许多都是国外回来的,都是国内知名高校毕业生,在大戈壁滩上为中国的核工业干了一辈子。我们必须对他们负责!因为如果只是把中核钛白从上市公司中剥离出来,中核钛白肯定就破产了,让这些‘核二代’在茫茫戈壁到哪里去找到工作?我们对得起他们的父老吗?”

许美征成为扭转中核钛白命运的关键人物,考察之后,许美征跟郑成新说,我要保两头,这个企业有人才、有技术,需要引入民营企业进来。

  中核钛白的重获新生离不开作为股东的中国信达、作为财务专家的许美征、敢接手的民营企业家李建峰、还有那些数量庞大的债权人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



从一波三折到一锤定音

中核钛白此时太需要一个能帮它的民营企业进入,可是谁才有真正接盘的能力呢?从2009年到2011年,前后20个月的时间,有两家民企先后进入中核钛白,一边计划生产,一边计划重组,但是最终两家企业都因为各种原因相继撤离。

经历了这样一波三折的企业进驻和撤离,中核钛白的希望更加渺茫。很多员工都去摆地摊赚钱,员工们都羞于提及自己的工作单位。

在迷茫中,似乎终于看到的一点儿希望又破灭了。这时候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李建峰,一位民营企业家,他继承了家族中专门负责钛白粉生产的企业。尽管李建峰的企业比之前进入中核钛白的两家民企实力要差一些,但是他却有与国企重组的成功经验,另外就是他对于接手中核钛白非常有诚意!

尽管谈判过程中,郑成新开出的条件极其苛刻。不仅要李建峰先支付两千万的保证金,甚至还要求其管理团队一年不能离开戈壁滩,如要离开需经批准。面对如此苛刻的条件,可李建峰却几乎照单全收了,因为他有信心把中核钛白做好。

李建峰的家不在这里,而是在风光美好的无锡市。郑成新之所以开出如此苛刻条件就是担心李建峰也像其他两家民企一样,随时会抽身走人。他开出这样的条件的目的就是让李建峰的企业和中核钛白绑在一起不能随便撤离。

进入到中核钛白,让李建峰的家人、亲友、同事都非常不理解,可是他们谁能知道李建峰心中对钛白粉事业的热爱呢。那是一种上瘾的对事业的追求,就算有再多的苦难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可是一切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陈旧的设备,工人懒散的工作状态,体制内的员工和农民工同工不同酬的矛盾……

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摆在李建峰面前。首先,他自己掏钱更换设备。尽管如此,当时还有一些人不理解,以至于调查组几次到厂里调查。尽管最终真相大白,可是也让李建峰心里忐忑不安,他是企业的托管人,如果重整不成功企业最后破产,那他就会血本无归。

李建峰一方面不停地找员工谈话,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一方面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原来又脏又破的厂房变得窗明几净,一切都井井有条。他对员工们说,这都是你们的功劳你们是可以把这个企业做好的。



  中核华原钛白股份有限公司重整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



从危机四伏到皆大欢喜

李建峰进入中核钛白之后投入不少心血也投入了不少资本,前前后后的资金投入超过一亿元人民币,可是企业的债务问题不解决还是发展无望。银行的贷款、供货商的货款等必须要彻底解决。因为如果中核钛白背着这些包袱前进,那它依然走不了多远。

2011年11月,嘉峪关法院正式受理了中核钛白的破产重整申请案。此消息一出,很多供货商都坐不住了。因为这些小型供应商没有抵押债权,一旦企业破产,他们的清偿率很难保证。破产重整的过程偏偏要债权人放弃一部分债权,可是对于那些小型供货商来讲完全不能接受债权不能全部清偿的局面。有的供货商扬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如果法院敢乱判,我们就要去法院门口静坐示威。

如果破产重整失败,只能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为此时的中核钛白已经连续多日跌停,一旦企业破产,股民也会损失惨重。此时的中核钛白承载了太多人的期许了,它若是破产清算,很多人可能都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本来法院是可以不顾小额债权人的反对,强行裁定批准重整方案的,可是法官们几经思量还是决定不强行裁定,因为如果强行裁定,小额债权人不配合破产重整,企业很难顺利走下去。

为了能让破产重整的方案得到债权人的认可,许美征建议让中核钛白的两大股东中国信达和中核四零四出资两千万,把一百六十多小额债权人的清偿比例提高到70%。许美征看来,尽管是债务人提出的破产重整,但是如果股东一毛不拔,仅让债权人减免债务是不合理的。

已经为中核钛白付出巨大的李建峰此时也整夜失眠,因休息不好,连日借酒浇愁,他的血压一度飙升到血压计都测量不出的240毫米汞柱的上线,眼睛鼻子鲜血迸流的场面让面对面与他商讨重整方案的郑成新吓得目瞪口呆。面对压力,多少人在劝说李建峰放弃,李建峰的母亲眼含热泪说:儿呀!咱们钱不要了,命要紧啊!你也不愁吃穿,图啥啊!回来吧!不要再去戈壁滩了。

李建峰却很坚定地说,这个事情搞了一半,不能半途而废啊!我要做肯定就要把它做完。许美征和郑成新也在为此事四处奔波,一个个去求债权人同意破产重整方案,一个个去协调利益相关方。中核钛白的两大股东中国信达和中核四零四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同意出资两千万来提高债权人的清偿比例。尽管如此,他们心里依然没有底,不知道中核钛白未来是生是死。

2012年7月27日,中核钛白的第二次债权人会议以超过90%的票数通过了破产重整方案。债权人代表接受采访时说,没有办法,他们的方案设计得挑不出来毛病,这是法院介入的,如果不同意真的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这样破产重整成功的话,我们还能得到70%的清偿,等于少亏了。

接下来破产重整的过程水到渠成,中国信达退出了中核钛白,中核四零四股权份额不变,李建峰以15.7%的股权份额成为第一大股东,出任中核钛白的董事长。员工得到了大约10万元的补偿金重新与新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至此,中核钛白的重整宣告结束。

周放生告诉本刊记者说,这个案例非常具有典型性,中核钛白破产重整案例也是第一部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示国有企业在破产重整的过程中重获新生的故事。这个案例是真实存在的。在这里没有输家,各方都是赢家,员工也没有下岗,企业最后也没有破产清算。通过重整,中核钛白成为国有资本参股的上市公司。尽管钛白粉行业依然属于产能过剩行业,但是破产重整之后,企业恢复了正常经营,这就是用市场的方法治理僵尸企业的成功案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中核钛白的重获新生离不开作为股东的中国信达、作为财务专家的许美征、敢接手的民营企业家李建峰、还有那些数量庞大的债权人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相信在茫茫戈壁滩上如此艰难的企业都可以获得新生,那么在其他环境优越、各种资源丰沛的其他城市和地区,那些“僵尸企业”也都是可以治理好的。

责任编辑/蓝玉才

微信编辑/姜春天


    关注 国企管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