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灵精怪】九代人传承绵竹年画——非遗传承故事(5)

 

非遗传承陈氏家族九代传承为绵竹年画画出一个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他的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

非遗

传承
陈氏家族九代传承

为绵竹年画画出一个未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他的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参差不齐

有的逐渐凋零 技艺濒临失传 有的欣欣向荣 传承人的徒弟也成了大师

为重拾传统文脉 我们特别推出了《非遗传承故事》系列报道

为您讲述“非遗人”守望文化的感人故事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绵竹年画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巴蜀人民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风尚。
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全县有大小年画作坊300多家,年画专业人员达1000余人,年产年画1200万多份,产品除运销两湖、陕、甘、青及四川各地外,还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注入了新内容及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绵竹年画又分南北两派,北派年画画风粗犷,而南派年画却以画风细腻著称。绵竹年画原本没有南北派之分,最初学艺时只是按照师傅所聚集的南路和西路而区分,后来或许是考虑南北方向的传统方位对应习惯才由政府统称为“南北二派”。绵竹市射箭台村陈家则是绵竹年画南派的传承世家。
技艺精湛
绵竹南派年画的世代传承


绵竹年画南派传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陈兴才于2012年10月15日辞世,享年93岁。

陈兴才老人10多岁时,便师从父亲学习年画制作,只是当年家境贫寒,不能长时间扑身于自己爱好之上。随着家境好转,到陈兴才成家立业之时,他便将自己的爱好逐渐发展成了除种田养殖以外的一门重要产业。



南派善画仕女童子,风格清新雅致。以印花戳粘金粉在人物服饰上印花的工艺被称为“印金”,也是南派年画的一大特色。近80年的年画生涯里,陈兴才老人亲手制作的年画数不胜数,他的作品已被纷至沓来的爱好者带到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陈兴才有8位子孙继承了这一传统工艺。“我18岁跟着爷爷学画,此前搞过销售,做过保洁。”陈兴才的孙子陈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在外面打拼了一阵子,生活没有啥起色,后来看到年画也能卖钱,就回来了。“当时回来学画年画,只是觉得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没有想到传承这个上面来。”

“后来,媒体的宣传,关注的人多了,觉得画年画还很不错,就准备开发一些新产品。”陈强2003年底创作了“挤金年画”。他介绍说,“挤金年画”这套木版年画较之传统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在木板上先把线条勾勒出来,然后把骨胶、滑石粉以及水的混合物装进软体容器里,再按照木板上的线条,把混合物像牙膏一样“挤”在木板上,等风干后,再涂金粉上色。



陈兴才的二儿子陈云禄从小受父亲影响,喜爱绘画,10多岁也开始学习制作年画。陈云禄非常看重年画的创新。他说,传统的年画要赋予新的东西,才更有生命力。与父亲一生只收自己的儿孙为徒不同的是,陈云禄打算重点培养一批从巴中、广元等地慕名而来拜师求艺的年轻人。他说,传统年画需要后继有人。

现在陈云禄的儿子陈强、侄儿陈刚都已经能够独立制作年画。只是他们比爷爷和父亲有了更多的思考,陈强说,家里目前这种从不上街买卖,完全等客上门的营销方式很不合理,他准备尝试送货上门,甚至网上订货等方式。



“我一直跟爷爷学,先学刻板,再学绘画,他手把手地教我。”作为陈家的第九代传人,1980年出生的陈刚比起爷爷和父辈,有更多的思考。他说:“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不能单一只画传统门神,我们现在学习了很多新颖的表现形式,在发扬年画技艺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做强市场产业。”
传统年画
弘扬时代精神的新载体


以陈兴才为代表的绵竹年画南派,主要画的是斗方或比较小的门神,另外他画画的习惯是铺在案台上作画,流水作业。

“一幅年画的制作要先由画师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到纸上描绘,其线条只起轮廓线作用,必须经彩绘艺人按程序手绘而成,形成了绵竹年画水印与彩绘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它是集体的劳动成果。一般采取流水作业的办法,比如一家人全体都上阵。”陈兴才的二儿子陈云禄介绍说。



绵竹年画一般分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细活有“明展明挂”、“印金”、“钩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脚”。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而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这些精细的分类,陈兴才的孙子陈强、陈刚也都已能独立完成。
和全国四大家的其他三家年画:天津的杨柳青、山东维坊年画、苏州的桃花坞年画相比,绵竹年画最大的特点是以手绘见长。因为桃花坞年画、维坊年画他们全是用套印,印了墨线版以后,再用色版印。绵竹年画开始时用墨线版,以后全部手工彩绘完成,所以民间艺人可以自由发挥,有很强的随意性,也能体现艺人的个性,以及体现较强的时代性,所以它的艺术特点非常明显。

绵竹年画过去用的纸张是一种专门粉纸,粉纸是用竹子造的一种纸,纸的面上再用一种特殊制成的白泥刷在上面。然后在上面印线、添色,所以它特别鲜艳。绵竹年画色彩鲜艳,绘制多是采用天然颜料,靠彩绘艺人自己调配,如用苏木制成红色,用烟墨制黑色,取蓝靛提蓝,捣槐花籽做成黄色,这些颜色因制作方法不同,色彩个性张扬,有黄丹、裙青、桃红、品绿等五颜六色,自然的颜色经久不褪色,被称为绵竹年画的“大色”。
而在表现内容上,近年来,陈刚一直探索绵竹年画与时代接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植入,形成系列宣传年画。绵竹坝坝舞、保卫钓鱼岛以及绵竹震后新生等主题年画,也相继创作出炉。此次“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宣传画,再次让古老的绵竹年画加入到为时代发声的洪流之中。
蓬勃新生
绵竹年画传承路越走越宽


2006年3月,绵竹市委决定在绵竹年画南派掌门人陈兴才的家乡(射箭台村)建设年画村,年画的发展之路似乎越来越宽广了。可就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年画村遭到了巨大浩劫,年画技艺险此在地震中失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地震后,绵竹年画受到重点保护,被迅速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2月,绵竹年画更是与全国其他木版年画一起,联合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作为保护绵竹年画的有力措施之一,孝德年画村在汶川大地震重建规划中单独立项,由同样盛产年画的江苏省苏州市投资3000万元重新打造。如今的孝德年画村不但房屋重建一新,而且新建村落保留了诸多传统风格。



2009年4月底经过苏州的大力援建,在以前绵竹年画发源地——孝德村,重新打造的一个具有浓郁江南园林韵味的年画村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在这里已经汇聚了30多家“前店后院”式年画作坊,近千人在此传承年画艺术、发展年画产业,年画产品已经达到100多种,年产量也从数千幅增加到几万幅,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左右。
看到这些变化,陈家人总说:“国家更加重视我们这些‘活文物’了。”

新建的“年画村”包括牌坊、年画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年画湖、休闲年画茶座和一座充满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的民间年画艺术馆,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和谐的乡村田园风光吸引许多海内外游客。作为国家4A级旅游区,绵竹市年画村的村民更是凭借年画的魅力,利用新建房屋把餐饮、住宿等三产搞得有声有色。而年画村拥有的还不仅仅是眼前的美景,一个以年画为载体的产业经济链已经在这里形成。



目前,年画村内已形成包括陶版年画、三彩画坊、锦艺唐等30余家“前店后院”式年画作坊,吸纳了近千人专业从事年画制作、销售,开发出刺绣年画、陶版年画、手绘年画折扇、手绘年画门票等100余个年画品种。年画产量也从最初的年产3000—4000幅增至去年的30000幅以上,年画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美、法、英、日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余人。年画系列产品销售年收入达2000万元左右,年画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



在民间年画艺术馆工作的绣娘吴琼自年画村重建完成就在此工作,收入较受灾前提高了不少。“刺绣和年画从小就会,农闲时在家里也绣些东西,没想到咱们村能把年画产业发展的这么好。”吴琼说道。

“现在,绵竹年画的名气越来越响,相关产业也初步形成了产业,我们也积极把年画的传承保护与带动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今后年画产业发展一定会走的更好。”陈刚对绵竹年画的未来充满期待。


    关注 天府文化娱乐指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