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臻園:古建筑再造

 

人们是生活在历史与现在交叠的空间里的。...



颜静:独立制作人 、美国摄影学会成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成员 。曾主持美国上市公司品牌战略工作,主导绿色产业媒体工作、参与自然环境保护区工业旧改重建工作、参与城市生态环境建构与开发、创办独立设计品牌、创办公共艺术机构。其作品在中国、新西兰、奥地利、比利时、塞尔维亚展出。
































































































二三言

随意说去,不涉学术,多做交流与探讨。专业的领域,请大家查看专业研究人士的书籍与科研资料。不当之处,大家多多海涵。

那日春雨,见友人。空气与绿意都是轻快的。聊聊小别数年后的变化,二三言。上午,友人继续工作,我在园内游走。午间,一起去朱家角,小桥流水小餐馆,吃吃本地菜。石板路,游人三五。小镇的生活,总有着一种别于城市的模式,与自然历史更为亲近,无甚界线,节奏变得悠长,店铺、餐馆、民居、街道都是临河敞开,人们更为闲适地生活着。由于路面不甚宽大,人们经过时,常可摩肩相望,人与人的距离,也在不同的时空中,发生着变化。有着一种透明、亲切的味道。

出来时候,我们经过前厅,才发觉,是宽敞的、典型的中式厅堂,出前院,又见戏台。一时间,便恍惚了。这个格局,多年前在小馨那里见过一本画册,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吧。于是,问起来历。孟静,在此有多年。静懿,这两年来的总体画风,也是悠远的模样。她们说,是从民间收集的明清时的物件,再一点点整理修缮使用。不难想象,如何将不同的事物融合在一起,建筑部分修旧如旧,生活方式的再造,都不是太容易的事,不拘泥于旧制,自然简约,不牵强附会,不算容易。事务的繁琐与时间精力的耗费,制造人有着天真而倔强的心性。一时间,便觉沉重起来。我与友人相识于房地产项目策划的共事,亦知其中人们的艰苦心力。一个项目,从规划立项到运营管理,其间有太多不可预测的事项。而一个项目,如何在社会整体审美已经变化了时代,既实现它的历史保护的使命,又实现它的正常投资回笼与销售总额,保障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是十分不容易的。谁是它的客户,谁来为其心意与价值买单,尤其是在整体经济环境并不十分景气、经济泡沫被挤压的时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这么说,这是一群有着理想主义、保护情结的人在做的一个从以前延续到现在的梦,在做一件具有实验性质的事。

在经济粗放式发展的时期,由于人们物质的缺乏,商品的品质无论好劣,都会有人需要。但在制造过剩,需求饱和的时期, 有谁会真正为社会价值、历史文物、为某种民族情怀、或是某种田园牧歌的想象买单?在经济活动中,投资者与消费者都是理性的,在功能与价值规律中,寻找最佳选择。但人们,又不是完全理性的,会为某种爱好、擅长、情感不断投入资源与精力。也恰恰是这样的矛盾的组合,在这个项目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在现金为王的经济运作铁律面前,实验会将人导向哪里呢?

历史文化事物与建筑不在博物馆里老去,而是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在超大城市的建设中,成为专属课题。古建筑,由于空间属性与历史原因,损毁残破消亡的不记其数,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发展出旧改修缮的系统,以补救与重建,或是功能改造,以延长古旧建筑存在的时间与作用。以更郑重的态度、更严谨的工艺流程,重塑地域生态。

中国的古代雕塑与古建筑,多散落各处,有些被保护,依赖国家或地方基金保护修缮。有些作为旅游景点开放,以其经济收益,成为其存在的基础,出于其中,用于其间。大部分,没有成为当地景点开发的古建筑或民居,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居住者,自行维护或任其凋敝。我们在中国的一些村落中,还可发现这样的存留。数年前,我眼看着一座边疆的古城,没有办法依旧法修缮,而渐失其中的居民与灵魂,建筑亦失去基本的居住功能。近些天,也眼看着,一位家乡在山西的师长,把家乡古城夷为平地的图像刊出,心中尤凉。在建设中破坏,在破坏中再建设,是中国大多数城镇开发中的现况。有时,人们对于旧有之物的保护之心,并没有那样迫切。一是,见识拘束了人们,二是,技能拘束了人们,三是,经济拘束了人们。当人们得知旧物与古城也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后,又再仿造一个现代人工古城出来,以吸引游客,这便是大多数地方的模式。归因到底是文化的缺失、经济的贫困、见识的短浅。旧时的建筑与物品,因为历史事件的原因,或是因为时代的变化,人们审美与经济价值的变化,与人们现时的生活相距甚远,价值的实现往往并不如新的搏金浪潮那样突出。在欧洲,也有许多古城堡的拥有者,大多以开放旅游景点的方式,取得一部分经济收益,以维护古建筑的修缮维护。在获得持久的现金流支持前,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笔持续增长的开支。更有甚者,多是投入,而少有产出。

这不仅是关乎文物建筑的保护的问题,这是一系列的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传承与置换的课题。是关于生态环境与文化心理平衡的问题,是关于不同地域文化价值有机并存的问题,也是人们常常说到的生活方式的问题,是部分理想主义人士的精神追求如何在生活中落地的问题。

我们在中国做的第一个独立实验项目《大地》,前后用了三年时间,就是为了从中找到共通的一种气脉。而不仅仅是建筑空间的符号性质与时代特征。它是流动的,是共通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存留,只有融入当地人们的生活中,才有机会在历史上存在下去。只有在生活中的融合与使用,才能真正实现一件事物的价值。在过程中,我们也深切地体会了,不同时代,事物变化流转直到消灭的必然性,总会有人们,具有珍重爱惜之心意与行动,在必须中进行某种抗争与努力。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这些文化要分而论之,只有在百家争鸣,学而用之,博采众长中,我们才有可能看到不同的面貌。中国也是一个血与火锻造的国家,它不断地创造文明,又不断地被战争毁灭,被外族统治,它并不完全象历史上说的那样光鲜明亮,也并不是古代时装剧的戏说仿拟。如果,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华文明在人类史上的位置与作用,我们便能理解所有其它民族也经历过的苦难与存在的不易。历史与文明并不是持续地增长的,它们往往被割裂与毁灭后,再一点点地生长起来。它不完全是螺旋式上升的格式化变化,它也包含了彻底地消亡与无法再生。文明是对于野蛮的抗争,是人性中明亮、善意与创造力丰富多彩的留存,而战争与毁灭,是人性中的恶与贪婪的争斗与抢夺,是人类的一切卑劣的恶行的合集。人类的进化史与文明史,就是如同白昼与暗夜一样并存的混合物。

我们回看中国的雕塑与古建筑,在去除情怀与情感后,客观公正地去看待这些留存。正如我们在前文中讲到过,艺术,并非为人们的必需品,但存在于人们的生命与生活的感知与创造中,无论是作为装饰,或是精神寄托,它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与物质创造力并存的创造。当物的呈现与创造,体现了一种流动的朴实无华的美感与触动时,它才是艺术。

在中国民间生活中,建筑、器物与雕塑也是这样。私以为,中国的古时器物,看有些不设雕饰的玉珏与石斧的建造,就是十分好的,形态与功能,朴实无华的更有余味。器物,不在看雕纹,而是器形与功用。有些骨质的物品与陶冶瓷器或金石的物品也是极好的,只是骨质的事物在收藏体系中,并不会有很高的价格,也不甚明了收藏体系的价值的客观参考是什么。其中牌拓、书法与雕塑成气候,从汉代可以看。南北朝时的存留,可看南京梁陵吴平忠候萧景墓前的石兽,形态庄严、刚劲朴素,线条连贯内蕴。南北朝,看云岗、龙门,雕塑渐成系列,但形态多笨拙对称。其中也有流畅的圆融之像,如云岗第八窟摩醯首罗天像与涅波天像,如山西太原天龙山第三窟北齐雕像,虽是小佛像,去刚烈呆板,形态端凝秀丽,衣饰的雕刻流畅,如浮雕佛传故事,呼应飘逸。隋唐以后,雕塑渐趋成熟,刻工精湛,造型具韵律美感,如云门山隋像胁待菩萨,如龙门卢舍那像、龙门古阳洞贞观十五年像、天龙山唐窟造像,南响堂山造像、苏州保圣寺杨惠之塑像、山东千佛崖唐代造像、山东云门山及神通寺窟崖、四川乐山大佛、四川广元千佛崖造像、敦煌千佛崖造像、唐昭陵六骏、唐俑,神态自若、栩栩如生。宋时雕塑留存南京栖霞寺塔八相图、北京护国寺自在观音像、太原晋祠铁人像、河北隆兴寺塑壁、唐宋时期佛像。塑造精巧生动之作流落海外的有,美国博物馆藏比丘像、美国堪萨斯美术馆藏唐三彩罗汉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自在观音像。元代雕塑代表,居庸关四天王像,线条生动。此后雕像,渐失庄严,无精神,留皮像。明清之后,仿古与写实具不足道,工艺与精神皆失。留存于民间的雕塑,多存于寺庙、园林、民居。以寺庙石窟为体系居多,以民居中的应用装饰为多。地域不同,繁简不同。近两百来,风俗民情,渐去仪式化,精简日常。审美趋势,全球渐同。人们生活应用,崇尚简约变化,色彩鲜明。除公共空间,雕塑从现代生活中日渐消失。

建筑之始,本无定式,无派别。除了军事建筑、宫殿、园林、桥梁、庙宇、宗教祭祀、陵墓、公共建筑,中国生动活泼的建筑,留于民间,正如语言,许多古汉语,我们依旧可以在一些地方方言中听到使用。事物只有在生活中,一直使用与变化,才不会至于快速消失。建筑生命存在于生活。比如说,在中国现存保护较好的古城,如丽江、宁远、凤凰、商丘、平遥、大理、阆中、荆州、襄阳、歙县、广府、临海、西昌、高昌、凭祥、里耶、兴城,或许是地理偏远,因此远离了统一的改造或现行的营造方式,一些古旧的事物得以保留下来,不能不算幸事。地理环境的不同,带来不同的民居风貌,阶基、堂屋、台阶,都是存在于南方人们生活中的。“台基”与“柱础”,也依旧存在于一些民居的厅堂之中。一地,有一地风土气候,居所,亦建存于客观条件。建筑的制式,符合一地的人们的起居生活,如北京四合院、上海里弄、徽派民居、皖南民居、福建土楼、南屏古村、湘西苗族吊脚楼、傣家竹楼、彝族土掌房、陕北窑洞、赣派民居等,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因地制宜。

现代的古建筑,是不易去做的,一种是指事物古老,一种是以旧制新,或是新旧相乘。一则不易,是制式本是师出匠门,匠人间口口相传,言传身教,有些匠人,用一生去打磨一项技艺,并以此谋生。二是社会应用,日渐稀少,因此以此谋生之人,也日渐稀少。三是,生活方式的变化。由于与古时的生活方式的不同,人口的大量繁衍,城市规划的变化,超大城市的产生,乡村生活的全面变化,个人使用面积,与农耕时期田园生活的社会制式已有很大的不同。人们的居住与生活的半径已然不同,如何在更小的面积范围内,解决更多的人的生存与生活必需,如何实现资源信息流产生的价值,成了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核心内容。粮食、教育、医疗、能源、通讯、交通,每一行业的产生发展,都与人们生活的改善与发展息息相关。社会需求,是由社会变化带来的。建筑空间附着于人们的生活,而不是主导人们的生活,人们现在有足够的技术,可以在不同中的环境中,创造条件,建筑不同的空间,满足生活的需要。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空间筑造。由重到轻,由固定到移动,由平铺到叠加,由平面到立体,资源的变化,产生需求的变化。这个时代,有着丰富的存在与构造 。

人们是生活在历史与现在交叠的空间里的。一方面,不同的意识的留存,让人们难免怀念或想象过往的生活,一方面,时间又以从不回头的姿态,快速前进。我们对于古时的记忆是从哪来的呢。一方面,从现存物件,一方面从文化书籍的描写中。当然,我们的现在,在未来,也会成为历史,也或许,至那时,也仍会有许多人会想象如今人们的生活。无论如何,做些有益事,总是有趣的。

谷雨时分。时而相游。时空流转,乘兴而归。

摄制    执行  |    颜静

[所有建筑图片均为品臻園实景,版权归秦森企业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 品臻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