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之道》:序言

 

------序言------



孔子、老子同为我国春秋时期人。他们两人的思想不仅仅长期影响着中国,也影响着世界,可谓是育人治国的两大“名医”。其不同特点是:孔子多从正面谈问题——这个事应该怎么做;而老子多从反面谈问题——哪些事不应该做。实际上,孔子的东西和老子的东西合到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用老子的话说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不知后人出于什么原因将其分成了儒教和道教,也不知出于什么目的,越是关键的地方解读越错。

老子的《道德经》与其他文章有明显的不同。一是他既开处方又抓药——问题的答案就在他自己的文章中,不需要到其他书本中找答案,不像《大学》,许多答案是在《论语》和《易经》中。二是《道德经》每一句都是一篇文章,或一句格言,并且寓意极深,用有些文人的话说:“一语中具三玄门,一玄门中具三要义。”正因为这些特点,使许多人捉摸不定,在理解时往往断章取义,这也是后人注释《道德经》出现谬误的原因所在。《道德经》虽然每一句寓意都极深,但处处讲的都是生活中的事,普通人常遇到的事。既然这样,就应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清楚,使众人都能明白。

我和朋友孙大午谈起《道德经》,他说:“《道德经》就是名利经。”此言不虚。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古人说:“大德者,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寿。”曾子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所以,它不是一般的小名小利,而是大名大利,更讲究轻松获利的手段,说的是如何通过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实现,以使个人利益得到保证。

本人虽学识浅薄,却不忍心将这么好的东西,仅仅成为少数人的专利,理应为众人所共享,所以我才冒昧将其通俗的注释出来,并名之曰《平民之道》。目的是想把初学的人们引进门,至于进门以后,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老子的《道德经》必将为更多的人所重视、所尊崇、所理解而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经过几千年各种宗教、学说的冲撞,特别是近几百年来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冲刷,它仍然没有衰败,而且影响力日盛。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据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这是由于它有极强的韧性。桐城学派后人朱子会先生则把这个韧性解释为三性:一为包容性;二为自律性,三为谦虚性。正是由于这三性,所以中华民族能够光照千秋而不式微。在这种文化培育下的中华民族,当然也就会日益旺盛而不会被人灭亡。我之所以在写了《平民大学》之后又写了这本《平民之道》,就是感于此而发于言,目的是让后人学习传统文化不再困难。

任建华

2011年5月

第一章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835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理财小说 《平民之道》

作者:任建华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平民之道”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3835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