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节哈佛情商课》:第5章 情商的核心:情绪控制

 

------第5章 情商的核心:情绪控制------



第一节 成功需要自控力

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鸟中的蝙蝠,他们永远是在黄昏里飞的。这种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远朋友,而且也扰乱事务,使之不能顺利有恒。

——培根

经常有父母这么对孩子说:“乖,你先去睡觉,我回来了就给你带糖吃。”或者说:“只要你今天乖点,我明天带你出去玩。”这对小孩子来说,无疑是个考验,他或许会乖乖地听父母的话,克制自己,不玩不闹,或许会依旧我行我素。

这一常见的现象中,小孩子做出的选择看似简单,却很能说明孩子的性格特征,甚至昭示着他未来人生的成败。

控制你的冲动

冲动控制不仅是让人避免或减少犯错的必要手段,对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亦有关键性的影响: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便需要拥有控制冲动的能力。无论成才,还是行事,均需要过人的自制力。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忍字心头一把刀”。这些说的就是平时对冲动的控制,也就是忍耐对于成功的巨大帮助。

控制冲动,是情绪控制的基础,因为所有情绪的控制都是以此为基础,英语中“情绪”的原意即为行动,一个人的任何情绪,都会使其产生去做某一件事的冲动。冲动控制,要求我们在某种不正确的念头产生之际就将它扼杀于“摇篮”中。如果任这种冲动转化为行动,我们很有可能会犯下难以弥补的过错。著名的潘多拉魔盒典故便由冲动所造成:

传言宙斯恼恨普罗米修斯盗走天火,遂存心报复,他命令火神黑菲斯塔斯以水和土造出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再令爱神阿芙洛狄忒赐予她让男人疯狂的激素,又让赫拉、雅典娜、赫尔墨斯等传授她各项技能,这个拥有众神诸多优点的女人,被命名为潘多拉。“潘”在希腊语中意为所有,“多拉”是指礼物。“潘多拉”,即是拥有所有天赋的女人。

潘多拉这一带着千般天赋的祸水被造出来后,宙斯令赫尔墨斯将他带到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后觉者”(即后知后觉的意思)埃庇米修斯跟前,并把潘多拉赠给后者。生性愚钝的埃庇米修斯接受了充满美貌和诱惑的潘多拉。

有一天,普罗米修斯给埃庇米修斯带回了一个盒子,离开前叮嘱弟弟千万不能打开这个盒子。后知后觉的埃庇米修斯自然不会去打开这个盒子,但潘多拉却充满了好奇心,尤其是普罗米修斯的千叮万嘱更是让她心动不已。在她看来,一个普普通通的盒子,被藏得如此隐秘,又盖得很紧,这几乎是件难以想象的事。

潘多拉的冲动与日俱增。终于有一天,她趁埃庇米修斯外出的机会,悄悄地打开了盒子。顿时,里面的灾难、瘟疫、祸害、野心等等都飞了出来。在慌乱中,潘多拉赶紧把盒子关上,结果里面仅剩的“希望”被关在里面,人间从此充满灾难和瘟疫。

这就是“潘多拉魔盒”的由来。

我们常说,“冲动是魔鬼”,虽然是调侃,可是这句话的寓意和潘多拉魔盒这个故事的寓意可谓殊途同归。缺乏自制力,总会让我们咽下难言的恶果。而尤为重要的是,缺乏自制力的人,很有可能会缺乏生活的目标,或者是有了目标也无法很好地往目标方向努力,三心二意,经不起挫折,最终酿就失败的人生。如果一个人能有着比较强的自制力,那么就能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可能存在的偏颇之处,向着自己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避免走弯路。

既然保有自制力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呢?

1.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端正行事动机。

研究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犯罪者较于常人往往在自制力上的表现有所欠缺。相反的是,能成事的人,总能很好克制自己,在端正动机的前提下,表现出很好的自制性。这表明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行事动机会对一个人的自制力产生影响。当动机畸形的人,又遭受接二连三的挫折时,情绪容易失控。但如果能有好的动机,往往能以相对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困境。

2.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自制力。

简单地说是“对症下药”,当自己在某方面存在弱点时,需要针对这一弱点加强训练,比如性格怯懦者,可以多进行一些相对激烈的运动,以在高强度的对抗中使自己个性变得坚强些。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制力,需要对自己进行一番解剖,找出自己常犯的毛病,再为自己制定适当的训练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矫正。如习惯了懒惰的人,可以为自己制订一个可行的改变习惯的计划,并严格按照其中的计划改变这一恶习。

3.善于否定第一念头。

很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念头是身体的本能反应,即站在“利己”或是有短暂利益的基础上产生。这种念头,往往会造成所谓的“一念之差”,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当我们脑海中显现出“赌一把”的想法时,要在第一时间否定,再冷静地想想这种念头是对还是错,此所谓“三思而后行”。

培养自制力,是走向成功的前提。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我们才能更有大局观,对目标更明确,并凭借自制力驱使自己走向成功。

第二节 扫除负面情绪

长期的心灰意懒以及烦恼足以致人于贫病枯萎。

——布朗

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考试之前,已经通过各种准备将要考的内容熟记于心,但当考试真正到来时,却因为心理因素无法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这种情况被称为“怯场”,这是负面情绪影响人行动的一种典型现象。焦虑、抑郁等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担心考试会失败,越是担心,就越是发挥不好,最终造成思维短路,发挥失常。

有的时候,负面情绪会对一个人的成败造成致命影响,当人们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会容易引发自己抱怨、痛苦或牢骚等反应,其后果小则会影响某件事的顺利进行,大则会造成当事人的心理阴暗,影响这个人的日常生活,使他陷入悲观负面情绪的泥沼之中。在负面情绪中,我们且对焦虑、悲伤这两种常见的情绪做一简单分析。

焦虑症患者:你在担心什么?

我今天早上好像没吃早餐,会不会对我的胃不好?

孩子早上出门时不情不愿的,不知会不会有什么事,我该不该早点去接他?

昨晚上邻居家一直都在吵,今晚要还让我睡不好,我就必须警告他了。

天,前面的车怎么走这么慢,真是该死!

这个月迟到了几次,不知会给扣多少钱……

焦虑症患者,总是处于忧心忡忡的状态中。

桑德斯是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他经常为了自己犯错而自怨自艾,考试之前睡不着,害怕自己考不好,考试的时候一再演算,害怕自己不小心算错,考完试仍旧焦虑,害怕自己考试不及格。桑德斯永远都是这样,到后来,以至于他原本已经熟记在心的考试题,都会演算错误,甚至一张考卷上,到交卷的时候,他也做不了几道题,因为他实在是太焦虑了,总是害怕会算错,结果就重复演算。后来,就连生活中的桑德斯也开始焦虑起来,害怕早上迟到,夜里不知道会醒过来多少次,走到路上,又担心会不会堵车,就因为这样桑德斯的生活一团糟,他甚至不敢出门不敢去上学了。

从桑德斯的症状可以看出,桑德斯已经患上了焦虑症,为不必担忧的事情愁眉不展,焦虑不已。现实生活中,更多的焦虑症患者总会牵挂于小事,出门时常常会担心家里门没锁好,窗户没关好;在家时,总会莫名其妙地忧虑起来,比如会担心自己是否有必要出去走走,并习惯性地自言自语:我是不是应该……焦虑症患者,也常被视为神经过敏患者。不能否认,焦虑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焦虑的情绪可以使人对潜在危险保持高度警惕,这是人类的本能。尤其是陷于困境中时,人们常常会因为恐惧而焦虑,并专注于眼前危险。但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焦虑带给人们的,更多是负面影响。

哈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人们长时间为某一事情甚至是一些小事而焦虑,往往会产生以下现象:因为无法控制自己心中的焦虑,以至于成为不可理喻甚至冥顽不灵的人,甚或会出现神经失控,导致偏执、无端恐惧、恐慌等情绪并生,重者甚至可能导致精神崩溃。具体而言,恐惧症是对可能出现的吓人的情形的担忧;偏执狂是对可能发生的灾难的担忧并固执地想要阻止其发生;恐慌症更多是对于死亡的忧虑……这些忧虑症的表现形式,其共同点都是忧虑过度。比如偏执狂常常是患有洁癖者,每天可能花费几个小时整理书橱、被褥等琐事,洗澡会花几十分钟,每天洗手十多次,绝不随便接受别人递过来的吃食。这些强迫性行为,即是过度焦虑。

哈佛研究人员指出焦虑一般通过认知和身体两种形式表现,前者是焦虑的想法,后者是生理症状。以失眠症为例,他们发现失眠主要是因为失眠者有源源不断的想法产生,而非身体上的兴奋。可以说,失眠者也是焦虑症患者,他们很多时候无论有多困倦,都一样会睡不着,要摆脱失眠的困扰,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帮助他们找到焦虑的根源,并将之驱走,遗憾的是,这对很多失眠症患者来说颇为困难。

研究人员指出,焦虑症患者一般只想着可能发生的危险,而非专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习惯于说“糟了……”或“完了……”等相对绝望的词句,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思维是负面的,一成不变,墨守成规,惯于钻牛角尖,他们将很多不一定能发生的危险视为必然。焦虑症患者更有可能是迷信者,会有着很强的宿命感。

焦虑症对人的消极作用可想而知。那么,要如何避免过多地受到焦虑症的负面影响呢?心理学家博克维克在经过大量实验后为我们提出了缓解焦虑的方法。

首先,人们应该及时意识到焦虑的出现。博克维克对人们出现焦虑症时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进行检测,判断焦虑症的产生原因,意图使人们对自己是否产生了焦虑症进行有效判断。另外,他还指出,人们应该懂得适当放松,尤其是当发现自己出现焦虑症时,便需要通过各种放松练习进行缓解。这种练习,应每天坚持。除此之外,焦虑症患者需要学会对自己的焦虑想法进行质疑,批判性地审视危险是否真如自己所想的那样不可避免。这也是第二步的重点所在。意识到焦虑症出现后,人们需要对自己进行反问:事情真的有那么糟?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这些想法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客观、理智。

当然,使用药物也是缓解焦虑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此处便不多述了。

抑郁症,让你思维混乱的根源

悲伤是所有人都不希望出现的一种情绪。和焦虑一样,悲伤同样有其“好处”,比如当人们失去亲人时,悲伤可以让人们从忙碌中脱身,并对自己进行心理上的调节。但是悲伤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影响。

一个名叫沃森的美国人,17岁就开始打工,后来好不容易攒下了一些钱,和一个朋友做起了生意,没想到合伙人却把资金偷走了,沃森也就随之破产。他开始做起推销员,结果一场飞来横祸把他打入谷底,因为公司的问题,他被指控有罪,交了5000美元的保释金才算免了牢狱之灾。那个时候他已经四十岁了,还有一个小儿子。沃森十分悲伤,他一度十分焦虑,因此对小沃森的管教也不尽如人意,小沃森十分调皮,父子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十三岁的时候,小沃森患上了抑郁症,还有阅读障碍症,长达六年的抑郁症生涯,让沃森父子苦不堪言。小沃森在六年里换了三所学校,勉强上了大学。当然,后来沃森父子成为IBM的创始人这是后话,但是老沃森因为悲伤传染给了儿子,才使得儿子患上了抑郁症,可见悲伤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就是这样整天生活在一个低沉的世界中,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够靠着药物来控制病症。人们总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或者自觉失败等,并由此使自己智力受损,出现思维混乱、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生理上还会出现各种不适,如:失眠、无精打采、绝望,甚至自杀等。对于严重抑郁症患者来说,生活是一片苦海,他们看到的只有灰色,毫无人生乐趣,没有未来,没有希望。他们的思维中,更多地出现“无所谓”的想法,甚至是结束自己的生命都觉得无所谓。

在这里,我们讨论下轻度抑郁症,即未到就医程度的忧伤。

很多时候,人们可以自己排解这种悲伤情绪,可惜的是,人们采取的方法往往会取得相反的效果。比如人们在悲伤时,总喜欢一个人独处,其结果更多的是“触景伤情”,使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原因是原本悲伤的人,在独处时增强了孤独感、无力感。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人们排解抑郁症,可以从社交开始,比如和自己的朋友去吃饭、跳舞等,均可以转移注意力,让自己获得“新生”,从悲伤中解脱出来。相反的是,如果一个人总在苦苦思索让自己悲伤的原因,只会让自己的悲伤变得更长久。

抑郁症患者常会呈现以下一些特点,比如女性更容易表现出消沉情绪,男性更习惯于以酒消愁,意图以此摆脱抑郁情绪,男性酗酒者是女性的两倍。研究还表明,抑郁症和焦虑症往往并存。抑郁者如果终日忧心忡忡,就会使抑郁症加重,他们会焦虑,导致心力交瘁、工作效率低下等情况出现,但他们总是很难进行自我调整。抑郁症患者,总喜欢称自己正努力“了解自己”,以让自己的悲伤想法“名正言顺”。其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勾起了悲伤的情绪。

想要摆脱抑郁的情绪,最主要的方法便是转移注意力。学会质疑让自己忧心的想法,审视一下以这种眼光或态度看问题是否有必要,自己是否尚有别的积极选择。另外,也可以尝试把自己的日期排满,积极地参与一些相对愉快、积极的活动。

研究者认为,当抑郁的想法产生时,人们要学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让自己高兴的事情上。当一个人处于抑郁中时,他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其余悲伤的事情,悲伤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这时候,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相对悲伤的活动,不由自主地远离人群、远离欢笑声。因此,当抑郁袭来的时候,不妨“强迫”自己想想以往的美好时光,让自己捧腹的一瞬,或是一个简单的笑话、一部喜剧电影均可。

除了努力将抑郁的念头驱赶走之外,我们还可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让自己暂时忘了悲伤,这是通过外部环境影响改变自己的情绪。比如,享受生活是缓解抑郁症的一个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当心情不好时,很多人会去洗个热水澡,去购物,去疯玩,大吃一顿等,这些方法,比之酗酒、吸毒、纵欲等方法更为可行,后者常常会让人后悔莫及,并使自己情绪更加低落,出现俗话所说“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情况。不仅享受生活可以缓解抑郁症,让自己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最简单的莫过于处理好家里某件拖延已久的小事,简单如整理书橱,这些小事均可让自己在繁忙中忘却悲伤,同时还可在看到自己的“成果”后感到一阵舒心。

负面情绪还有很多,比如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对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乃至个人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摆脱负面情绪的影响,最根本的方法是进行自我调整,换一种眼光看事情,多往好处想。接纳负面情绪,并找到引起负面情绪的根源,将之转化为积极的能量,俗话所说:“化悲伤为力量”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不受负面思维的影响,并做出正确、积极的选择。

第三节 回避型人格情绪控制法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马克思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空前地激烈与残酷。如果你想要在人群中脱颖而出,那么就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己,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人际交往当中去,而不是回避这一切。总是回避社会和人际交往,会直接导致个人的失败,也容易发展成为一种人格障碍,阻碍个人的成功。在哈佛情商课堂中,回避型的人格,是需要极力改善和避免的。

回避型人格障碍

何谓回避型人格?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列举了回避型人格的几种特征:

1.除了自己的亲人之外,几乎没有朋友。

2.从不加入别人的事务当中,如果加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自己很受别人欢迎。

3.如果有别人批评自己或者不赞同自己的观点,就会觉得灰心丧气,十分受伤。

4.总是习惯性地退缩,当有社会活动或者需要和人交流时,总是逃避。

5.非常敏感,而且十分羞涩,当有别人在的时候会非常害怕丢脸。

6.哪怕是做一些非常简单的事情,也会夸大一些困难和危险。

7.非常自卑,在人多的场合总是沉默,害怕自己会被别人嘲笑。

满足以上四项,便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何谓回避型人格,我们且看个例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出了个天才式的运动员韩玉珍。在当时,中国的体育事业还在起步阶段,日本的乒乓球实力排名第一。二十世纪60年代初,韩玉珍获得全国乒乓球单打冠军,又连续战胜排名世界第一的日本选手。第1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年仅19岁的韩玉珍和队友一起夺得混双亚军。

以实力和年龄而言,韩玉珍可谓前途无量,国家队也将她作为一号种子培养。但遗憾的是,这颗原本可以大放光芒的新星在上升途中就陨落了。

1962年10月,中国乒乓球队首次出访日本,韩玉珍偕同队友在名古屋击败了连获三届乒乓球世锦赛冠军的日本队。其后,中国队下榻东京,筹备和日本队的第二次较量。但在当晚,领队张钧汉得到了一个让他震惊不已的消息。与韩玉珍同榻的队友梁丽珍敲开了张钧汉的房间,急匆匆地对她说,韩玉珍出了事。

等赶到韩玉珍的房间后,只见韩玉珍颓废地坐在沙发上,地上放着一把水果刀,她说从窗户进来一个人,拿刀扎她的手,在挣扎中,歹徒越窗逃跑了……日本警察随后也赶到,但勘查现场后,并未发现窗台上有何印迹,又查知那把水果刀是香港所产便对中国队领队说:“是否是运动员过于紧张了?”

其后,又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国家队王健的球拍莫名丢失,梁丽珍的球拍也被弄破。和日本队的比赛时间是当天下午5时,但这件事一直折腾到4时,众人才在马桶水箱中找到王健的破败不堪的球拍。

在领队的排查之下,韩玉珍承认是自己把王健的球拍丢在马桶水箱中,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韩玉珍担心王健的球技会超越自己。因为这种担心,早在她进入黑龙江省队时,就曾经将队友的球拍丢掉。

诸多事件中,韩玉珍的“心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基于一种自卑情绪所产生的心理,她的行为也成了中国乒乓球史的一件丑闻,在当时的国际体坛上造成不少负面影响。20岁的韩玉珍,随后被下放劳改,并被开除党籍。

命运又给了韩玉珍一次机会,第27届乒乓球世锦赛开始前,韩玉珍被召回国家队,但没能担当主力,中国乒乓球折戟半决赛,未能实现突破。但韩玉珍的刻苦和天分,使她的实力再次得到了体现,在1964年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中,拿下单打和双打冠军,整个系列赛中,均以3∶0的比分战胜对手,实力远超同侪。

以韩玉珍的实力,第28届乒乓球世锦赛冠军几如囊中之物。但在大赛将临之前,心理问题再次出现。夺得全国冠军不久,恰逢日本队访华,在广州比赛抽签结束后,韩玉珍又得“病”了,她跑到医务室说是肚子疼,在地上翻滚,领队将他送到医院检查,却什么问题都没有。随后,在北京进行的八国乒乓球邀请赛中,韩玉珍起初以2∶0的大好优势领先日本对手,但当对手追上几分后,她马上精神萎靡,斗志丧失,连败三局输给了对手。

由于心病未除,国家队临时将她从第28届乒乓球世锦赛的名单上淘汰,韩玉珍自此永远失去了站到世界巅峰的机会。国家队开除她时,给她的评价是:“缺乏优秀运动员最宝贵的心理素质,患得患失。”

回避型人格的最大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退缩,对挑战采取回避态度,不敢去拼。韩玉珍的行为,即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障碍,患得患失,不敢拼。怕别人做得比自己好,怕自己输掉,尽管她的实力堪称第一,但正是因为缺乏自信,瞻前顾后,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这些只是在个人方面而言,在社交中,回避型人格总难以拥有较好的人缘。

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害怕被批评,常常因为自尊心受到伤害感到痛苦不已,并难以解脱。他们鲜少参加社交活动,怕自己的言行受到讽刺,偶尔参加集体活动,也多是站到角落,沉默寡言,害怕说错话。处理问题时,总是难以下定决心,前怕狼后怕虎,以致错过时机。

在日常生活中,尽管他们安分守己,并常常被认为是工作认真的好职员,但当领导赋予他们重任时,他们往往寻找借口推脱不敢接受。他们的习惯是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极少有过多的社会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和分裂型人格障碍者的退缩性并不相同,回避型人格障碍者的退缩性多是因为心理的自卑,不同于分裂型人格障碍者的“孤芳自赏”。他们希望和别人交往,但又怕交往方式出错,或是被对方拒绝、嫌弃。也因此,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很少有知心好友,他们惯常于独来独往,和同事邻居间的关心也仅限于点头之交。

“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否可以疗愈?毫无疑问是可以的。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名男孩考进了北京的大学。这名男孩由于来自偏远小镇,总有一些自卑,尤其是当女孩子们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时候。为此,他甚至和班上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怎么说过话。这种自卑心理,一直笼罩着他,每次照相时,他都会戴上墨镜,以遮掩自己内心的自卑感。还有一个女孩,她长得很胖,相貌也不好看。由于心理原因,她从来不愿意参加体育跑步,她险些毕不了业。老师对她说,只要去随便跑一下,就能及格,就可以毕业了。她没说话,只是默默地跟着老师。老师被跟得烦了,只好勉强给了她及格,这名女孩才得以毕业。

这两人,现在都在中央电视台,男的叫白岩松,女的叫张悦。

可以说,这两人由于自身的原因,比如出身、相貌身材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算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者,但他们却都取得了成功,如今可以在镜头前面对千千万万人侃侃而谈,自信沉着。可见,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只要治疗方法得当,同样可以取得成功,拥有成功者的自信。

要减少或避免回避型人格障碍对个人情绪的影响,我们首先需要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简单剖析。哈佛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是从人的幼年时期产生的,自卑既包括对于某方面能力的不足所产生的痛苦情绪,又包括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某些缺陷产生的对自己的轻视心理。具体而言,自卑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自我认识不足,“低估”自己。

人们总喜欢以通过和他人的对比来评价自己,或是通过别人(尤其是“权威”人士)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进行评估。心理学家发现,性格内向的人,相对容易接受别人的低评价。另外,在和别人进行比较时,又常常只看到别人的长处,并因此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由此变得愈加自卑。

2.消极的自我暗示。

面临困境时,很多人都会进行自我衡量,看是否能应付得过。自信的人,无惧眼前困难;自卑的人,总喜欢说“完了”、“我不行”,在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之下,自信心被抑制,情绪紧张,心理负担加重,影响了自己的真实能力。由此恶性循环之下,自卑感因此加重。

3.自身条件的缺陷。

生理上的缺陷,比如身高不足、肥胖等;身份地位的缺陷,工作单位、经济条件、出身等都有可能会产生自卑感,长久影响下,自卑成了人格的一部分,以至遇事退缩。

知道回避型人格的危害和产生原因后,其治疗方法已经不言自明,即消除自卑感。如何消除自卑感呢?哈佛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需要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并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多善于思考,做事谨慎,这些可谓其优点,自卑者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卑的优点,以增强生活信心。除此以外,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消除自卑感:

1.提高自我评价。

回避型人格的人之所以会产生自卑感,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对待自己。因此,要想克服自身的回避心理,就首先需要改变对自己的认识。可以将自己的优点写下来,每天读一遍,来肯定自己的能力。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唯有避免“高估”别人、“低看”自己,才能真正地克服这一心理障碍。

2.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遇到困难时,回避型人格的人更应该相信自己,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我能行”,这样可以避免提前体验失败的情绪,更能发挥出自己的真正实力。

回避型人格障碍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际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就需要逼迫自己多交朋友,多说话,多参与集体活动。心理学家指出,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如果想要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可以从身边人做起,比如和同事、室友等,尽量多花点时间和他们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起良好关系,同时还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具体方面,可以给自己制订一个“社交计划”,不断增加交友时间、交友数量等。

一个人想要变得更强大,就要狠狠地逼自己一把,逼自己走出自卑回避的阴影,积极地参与各项事务。有时候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会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第四节 冥想,释放你的情绪

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

——巴尔扎克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淡漠,所以有时候也许一个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却没有办法释放,结果这种情绪越积越多,最后会导致一个人的情绪崩溃,所以人们要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对于释放情绪,很多人会想到纵情玩乐,以麻痹思绪来给自己放假,其实这样做只会给后来的自己带来更大的空虚感。有效地释放情绪,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像禅学的冥想,一种就是EFT情绪释放法。后者在哈佛的心理学教授的情商课堂中提到过,情绪就像河水一样,要治理它,不能用堵的办法,必须用疏导的方式。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哈佛的心理学教授就会采用EFT情绪释放法。

心灵按摩术

EFT是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的缩写,意为情绪释放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技术,中文更多译为心灵按摩术,这个名字或许可以更形象地形容这种新的情绪治疗术。这种治疗术,就像一种情绪橡皮擦,可以为人们抚平情绪,可以治疗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

当负面情绪产生时,只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有效地将负面情绪排除,使情绪得到平衡。

在西方国家,有一个小小的经理人,他用多年的积蓄投资了制造业,可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破产了。没有钱,也没有工厂,他一度灰心,他的妻子也离开了他,他成了一个流浪者,悲观、绝望占领了他的大脑。他不知道如何走下去,甚至想要自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关于自信的书,书上说要赶走负面情绪,建立信心,也就是积极的情绪。他看到这本书后受益匪浅,于是找到了书的作者,请求作者帮助自己,可是作者却摇摇头说自己无能为力,他再次陷入绝望中,但是作者又说:“我不能帮你,但有一个人可以帮你。”

这个经理人燃起了希望的火焰,他抓住作者的手希望他带自己去见那个人,于是作者带着这名经理人来到了一面镜子面前,经理人看见了自己。作者说:“不要被自己的消极情绪打败,如果积极起来,你会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

经理人开始哭泣,可是后来他便走了,什么都没说。过了不久,这位作者再次遇见了这位经理人,他已经不是流浪汉的模样,而是打扮一新,经理人激动地说:“谢谢你的镜子,是你让我打败了自己的消极情绪,我现在找到了信心,开始在一家公司工作,老板很信任我,将来我还会再次拜访你的,我将带来一张支票,签好字,收款人是你,金额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数字,因为是你让我重新找到了信心。”

其实,作者的行为就有一些心灵按摩术的味道,让一个人赶走了负面情绪,重新建立积极情绪,这就是心灵按摩术的作用。EFT技术的立论观点是“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由于体内的能量系统受到侵扰所引起”。所谓“侵扰”,是指事件发生时所爆发的危害性情绪的能量,其中会有部分进入人体内,并对个人的心神产生影响。

简单来说,是我们内心总有一些会一再被触发的情绪或伤痛,这些情绪或伤痛都是由于我们经络系统内没有被散发出的能量的运作所造成的,只有将这些能量排出,才能使相关的情绪和统统消失。

EFT看似神秘,其主要做法却很简单。即简单地用手指轻轻拍几个特定区域即可,这种特定区域,可以理解成传统中医中的穴位,原理类似于针灸,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处理的是情绪问题,后者治疗的是生理问题。

冥想——最简单释放自我法

我们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有时候在思索一个办法,有时候在回味某个片段,有时候就是简单地在发呆。漂浮在思想的海洋中,我们就像一块木筏,随时都被意识流牵着走,这点最好的是,我们随时都会想起不好的东西。任由意识带领我们的精神领域,我们常常觉得不能自已,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冥想的练习,把自己的精神集中到一个位置上。冥想,不仅可以释放压力,还可以锻炼精神的集中,会给以后行事带来很大的效率。

首先,选一个你觉得很舒服的环境,其次这个环境最好是没人打扰到你,还有就是要保证你现在的心情状态处于平和中,假如太伤心或者太兴奋,都不是冥想的好时机。

然后深呼吸,幻想你把自己体内一些负面的情绪排出去。闭上眼,准备自己和自己的谈话。在冥想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想到一些日常琐碎事,例如今天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那个人对我的态度那么不友善,这些想法很容易就会浮现在意识层。这时候,你要做的是,不要跟着这些想法走,这些想法是继续让你心神不宁的罪魁祸首。你要集中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当然了,并不是要你想得有多么高深,主要专注在问题上就可以了。这些问题有“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处于宇宙中什么位置”等。只要你在这些问题上非常集中,精神就会达到一个虚空的状态。虚空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这有点像老子的“无为”,境界深的也许还能感到灵魂出窍。这时候,你会发现之前一些琐碎事,都不足为提。你会非常强烈地想知道答案,以致你忘乎自己,与宇宙的灵性联系在一起,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

艾玛是一名即将要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临毕业这段时间,她忙得焦头烂额,一是毕业论文的事情,二是找工作参加各种公司面试和招聘会的事情,三是还要因为毕业忙碌各种手续,还有同学聚会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堆积在一起,艾玛发现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没办法集中精神做其中一件事,她十分苦恼,害怕自己不能毕业。

一个朋友有一张瑜伽卡快要过期了,因为忙碌没时间去,就给了艾玛,艾玛心想反正自己什么事也做不下去,干脆就去上一节瑜伽课,没想到这节瑜伽课真的改变了她,在冥想阶段,她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十分奇妙的境界,脑子里是空空的,但是十分清醒,感觉自己的灵魂与宇宙都结合在一起了,那种感觉十分微妙。下课之后,艾玛觉得自己充满了干劲儿,回到宿舍她发现自己很久都不能集中起来的注意力又回来了,她专注于自己的论文很快就解决了最困难的部分,她坚持上瑜伽课,尤其是冥想的部分从来不偷懒,她把面试的时间和地点按照顺序记录下来,一切都似乎迎刃而解,她十分感谢瑜伽,感谢冥想。

冥想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刚开始还会觉得自己这样做有点奇怪,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要找一个安静无人骚扰到的地方。刚开始,不如只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假如你觉得找不到答案,可以只是不断重复这个答案,因为答案一直存在你内心中,只是一直以来你都被凡尘俗世纷扰着,所以就会觉得迷糊。这不要紧,多练习几次就可以了,你会发现坚持一段时间的冥想,不仅你体内的负面情绪早就一扫而空,自己还会变成一个非常平和有教养的人。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640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文社科小说 《每天一节哈佛情商课》

作者:官念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每天一节哈佛情商课”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3640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