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拨罐疗法》:第19章 按拔罐形式分类

 

------第19章 按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单罐独用。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部位或压痛点。可按病变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罐具,如胃脘痛在中脘穴拔罐;感冒前额痛在印堂穴拔罐。

2.多罐 多罐并用。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受病组织的面积较大,可酌量吸拔3~10个,如腰背痛、胁肋痛,可纵横排列拔罐4~6个,故又称为排罐法。

3.闪罐 吸拔后立即取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表证,虚证,肌肉疼痛、麻木,病变部位较广泛或游走不定者。

4.留罐 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一般病症,拔上罐后须置留5~20分钟,罐大吸拔力强或肌肉瘦薄处,适当减少留罐时间,以局部深红色为度。多用于脏腑病,久病,痼疾,病变部位局限、固定,病位较深者。本法适用范围较广,多与闪罐结合应用。大面积闪罐后,在腧穴及反应点处留罐。

5.走罐 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又称推罐。用于面积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先在拔罐的部位和罐口边沿涂上润滑油脂,将罐吸拔上后,用手握住罐体,用力在患部上下左右慢慢移动罐体6~8次。局部皮肤呈潮红或淤血即可。多用于久病,或多个脏腑同病,病变部位广泛而深在者。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5520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20章 按综合治疗分类------

1.药罐用药水煎煮竹罐后吸拔,或在罐内贮药液吸拔。有罐有药的结合作用,可根据不同的病症配用不同的药液。

2.针罐在针刺后或针刺留针过程中吸拔。先在一定部位或腧穴针刺,通过手法产生针感,留针原处不动,再以该处为中心,加上拔罐,名为留针罐;通过针刺手法产生针感后,即时出针,再拔罐,名为出针罐。有罐有针的共同作用,多用于较深部的疾患。

3.刺络(刺血)罐 用三棱针、皮肤针等刺出血后拔罐。治疗部位的皮肤消毒,然后用三棱针散刺相应部位,使之出血少许,再拔罐,吸出淤血。多用于久病、顽麻奇痒、扭伤、挫伤、尪痹、剧痛及中医辨证属淤血者。

4.水罐在罐内贮入温热水后吸拔。多用于表证、热证。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5520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育儿健康小说 《常见病拨罐疗法》

作者:刘强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常见病拨罐疗法”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5520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