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书单】琐事我也多啊,可书还是要读的

 

好啦,五月的第一天阳光灿烂,我也要计划去看海了。...



曾经被贴上的标签被撕下,等待被新的替换,旧日的身份如同蜕去的外皮,看过的风景、听过的歌、看过的电影还有读过的书,如果无法成为你对抗苦难的武器,至少可以成为你退缩时,有屋顶的温居。四月时我还是学生吧,那么这是我学生时代最后的,书单。四月忙得够呛,结束19年学生苦海,总要送自己一趟像样的毕业旅行,但在这之前还得对答辩严阵以待,就开启了白天对着论文抓耳挠腮,晚上对各大网站的订房讯息抽丝剥茧的“八爪鱼模式”。但读书已经助消化一般的存在,不管忙成什么样,读上几页书才能够提升对自己智商的信赖感,这大概算是“充电饥渴症”的不良表现。

虽然最近的日子四脚朝天,先生推荐的书还是要像做功课一样,认真完成的,这是一个合格“迷妹”的自我修养。好在最近他布置的“课业”中多了一些文集,可以随时读随时停,不过要以为这就纯粹是精神放松了,我倒不是很赞同,特别是在系统的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时,我干枯很久的学术之心,居然萌出了那么点绿意。

四月

书单
白先勇先生曾在去年的时候来先锋书店做签售,可惜那时我在外旅行,没有机会一睹尊容。1001夜的第103-104夜,道长先生推荐了白先勇的《台北人》,这本书也是我进入白先生文学世界的敲门砖。

在书单中我只是将书中主题简单呈现,毕竟夸下海口,要就白先勇这个作家及他笔下的世界好好做一番文章,自然不能放了自己的鸽子,思路也理得差不多,就等这几日忙完再认真重推一篇。


《寂寞的十七岁》


这本书中收录了白先勇出国之前发表在《联合文学》上的作品,从他在台湾崭露头角的第一篇处女作《金大奶奶》,到他首次尝试使用同性恋视角写就的《月影》,可以说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一个以情感世界为基本视角去关注世界的白先勇。


《台北人》


台北人一书,让白先勇奠定了在台湾文坛,乃至华语文学世界中的大师地位。书名为《台北人》,实际写的都是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遗老遗少,旧日子如鬼影般摆脱不掉。白先勇用一个一个人物的故事,精细织就了一个“移植”到台湾的“民国”,但对这些人物,作者的态度是同情悲悯大于讽刺鄙夷的。其中一篇《游园惊梦》更是在写作技巧上展现了西方意识流和中国戏剧韵律的奇文。故事之间的架构和篇章的顺序,也是别具匠心,值得一读再读。


《纽约客》


这本书里的文章,彼此之间的时间间隔非常久远,表现的主题不再是大陆和台湾,而更多关注的是海外的华人,白先勇世界中贯穿始终的悲悯情怀和对于时间、历史、宿命的悲观但不消极的态度,和上一本《台北人》一样,从更广阔的视角得到体现。


《孽子》


作为白先勇唯一一本长篇小说,这本书可以说道的地方简直数不胜数。按作者的话来说,这本书不是写“同性恋”的,而是写“同性恋的人”。作为曾公开承认自己同性恋取向的作者,他的关注点并不是夺人眼球的“同性恋”,而是如这本书扉页的一段话——献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夜里,犹自徘徊于街头、无所归依的孩子们。这本书我是坐定一日,完全被作者带入那个开满红莲的黑暗国度,之后为了搜集材料又重读一次,却依旧感受到和初读时一样,周身震颤。


《树犹如此》


这本书比较杂,除了白先勇自己的作品,后半部分是一些媒体对他的采访,包括他首次承认性取向的《花花公子》那篇采访。同名散文《树犹如此》,是写他和他的soulmate王国祥的过往,他用到了“生死契阔”,此为何种感情就不用我多多言说。最后一篇采访稿,让我喜出望外,采访者叫刘俊,曾任教南大中文系,他问题的角度和思路简直是人物采访应该有的模范“台下功”。

以上是白先勇先生的作品,看完后引起了我巨大的好奇和热情,于是我顺藤摸瓜,去找了一些他人的评注,来帮助理解他构建的世界中,一些意味深长但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王谢堂前的燕子》
作者:欧阳子
欧阳子是白先勇最有名的评注者,好比脂砚斋对曹雪芹。这本书是对《台北人》抽丝剥茧般的解读,说出之后被无数次引用的观点——“时间”是白先勇小说里最重要的主角。


《悲悯情怀》
作者:刘俊
此书的作者是我前文提到的采访过白先勇的南大教授刘俊,他耗时五年将对白先勇所有作品的解读集成书,从不同阶段分析了白先勇看待世界的角度,无论是情感世界直接的抒发,还是历史长河中收放自如的控制,都蕴藏着深沉浓烈的悲悯情怀。


《父亲与民国》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曾说,父辈的身影代表了一个时代。这本相册集,在诉说父亲——战功赫赫的白崇禧将军一身故事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生长在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家庭,与白先勇日后的文学写作有怎样不可分割的联系。


《与符立中对谈》
作者:符立中
这本书最为有价值的,就是写了很多白先勇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昆曲时的事情,以及很多由他作品改编的电影背后的故事,《青春版牡丹亭》曾经在南京上演,但那时由于从未看过白先生的书故而没有兴趣去看,现在觉得很是遗憾。除了在巨大热枕下一口气读的关于白先勇的作品外,还有一些由于年代和版本问题的书没有办法找到,但是如果能按照这样的思路不仅仅是看一个人的文字,更能深入一些了解作者自身和文字世界的关系,应当是很有趣的事情吧。


《阿城精选集》
作者:阿城
阿城的确是个很会说故事的人,他的短篇小说《棋王》、《树王》和《孩子王》是他最为出名的作品。说个故事嘛,不一定每次非得就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能顾通过高超的文字技能将一个故事说好,说得有趣,本就是不易的事情。


《温莎墓园日记》
作者:木心
相对于木心先生的文字,我更喜欢他的画。木心先生喜欢在写作中大量用典,风趣之处又常常通过一些“理应众所周知”的人来表现,语气中的文人清高气息,让我目前这样的水平不是很能体会到他的精神世界。突然想到前段时间在木心美术馆,管理员不让我拍照,就只好现场背下的几句诗:
人生没什么乐子,不如上街吃一碗馄饨
有时候,人生真不如一句波德莱尔
而有时波德莱尔
真不如一碗混沌


好啦,五月的第一天阳光灿烂,我也要计划去看海了。


    关注 云禾的彼得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