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娘子关与《妒神碑》

 

由唐代李諲撰文的《妒神碑·妒神颂并序》,是研究娘子关历史惟一可信的实物,惜多年来对其的演绎却错误百出。为了...





由唐代李諲撰文的《妒神碑·妒神颂并序》,是研究娘子关历史惟一可信的实物,惜多年来对其的演绎却错误百出。为了澄清真伪,2015年5月,我同市娘子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马雨明、副会长梁吉永专程赴太原,对《妒神碑》的文字,一字一句重新核对与标段。





█ 娘了关关城南门



█ 娘子关关城南门的文保碑

《妒神碑》的镌刻起因《妒神碑》原立于平定州东北90里娘子关妒女祠内,此碑镌刻于唐大历十一年丙辰(776),由河东节度副大使兼太原尹北京留守薛兼训主持建立,李諲撰文。碑首高93厘米、宽118厘米,碑身高1700厘米、宽103厘米、厚19厘米,碑座高170厘米、宽1260厘米、厚57厘米。总共1272字,铭文160字。有6字残缺难辨。后列职官27名,行书字体。现藏于太原市纯阳宫(今山西省艺术博物馆)。娘子关的《妒神碑》至今已有1240年的历史了,碑文清晰,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书法造诣都堪称一绝。



█ 现在于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碑廊的妒神碑

该碑由“判官游击将军守左清道率府率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李諲撰文,起因是:“晋东受到人们赞美和推崇的地方有妒女祠,里面奉供的神是周代女子,介推之妹”。“粤若稽古,徵诸陈迹,虽年移代谢,而损益昭然。是以宋玉《高唐》之辞,盛传於南国;曹王《洛神》之赋,永播於东周。莫不事载图书,名标史册。”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初,文公出国,介推从行。有割股之恩,无寸禄之惠。誓将毕命,肯顾微躯,仪形飘殒於□(没)烟,名迹庶几於不朽。後纵深悔,前路难追,因为灭焰之辰,更号清明之节。妹以兄涉要主,身非令终,遂于冬至之後日,积一薪烈火焚之,□(以)其易俗。谚云:‘百日斫柴一日烧’此之谓也。”其实,司马迁《史记·晋世家》记载,介子推是“遂隐而死”,而不是“抱木而燔死”,更没有“割股奉君”之说。清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五》中也说:“今当以左氏为据,割股燔山,理之所无,皆不可信。”

由“妒女”形成了“全国范围内,谁敢不恭不敬,顺从就会风调雨顺,违背就雷电冰雹伤害万物”。“兄则运心以求合,我则处室以全真。兄则禁火以示诚,我则焚柴以见志。惟兄及妹,与世殊伦。《传》曰:‘介之推终不言禄,禄亦不及。’《浑天记》曰:‘著寒食者,为助阳气,用厌火星。’所说不同,互有得失,其来远矣,安可阙如?纵因事之宜,亦自我作古。《祭法》曰:‘其有废之,莫敢举也;其有举之,莫敢废也’。”这就是《妒神碑·妒神颂并序》的镌刻起始原委。

《妒神碑》与妒神崇拜

“妒女焚火”的典故,是平定县影响较大的民间传说之一。妒神崇拜也由此而起。“君依神以徼福,神依君以庇躬,事势相因,理变条贯。固宜书其已往,播於将来,贞石既磨,斯文可作。”《妒神碑·妒神颂并序》曰:“东北自土门之口,西南踞磐石之山,方圆百里,别成一境。天宝中,一贼臣背化,国步犹艰,涂炭生灵,焚烧甲第。伊我遗庙,岿然独存。簪裾近叶於当时,庭宇更新於往日,性惟孤直,虚见授於妬名;行本坚贞,实堪垂於令范”。“今幸边尘不动,海水无波,菆尔小戎,曷足为患!昔虞舜至圣,尚有苗人之诛;殷汤至明,岂无葛伯之伐”。“盖以君为元首,臣作股肱,飘□(摇)辕门,藩屏王室。”

《妒神碑》载,“自古及今,非军则县,未尝不揆月撰日,备其享礼。春祈秋赛,庶乎年登,巫觋进而神听之,官僚拜而或俯或仰。既而坎坎伐鼓,五音于是克谐;峨峨侧弁,三军以之相悦。公之德也如此,神之应也如彼。且河北数州,山西一道,或衣以锦绣,或奠以珍羞,无昼夜而息焉,岂翰墨之能谕。”妒女祠“自古及今”早有祭祀,“春祈秋报,庶乎年登”,“非军则县”皆敬,即属于当地政府的常祀。唐代宗时“河北数州,山西一道”都来,“商者求之”、“仕者祷之”、“蚕者请之”、“农者祈之”,以至“无昼夜而息焉”。



█ 妒神碑拓片

妒神崇拜是在山西、河北一带的民间信仰,香火极其旺盛。南北朝时,梁任昉所撰《述异记·上》载:“并州有妒女泉,妇人不得艳装彩服其地,必兴云雨,一云是介子推妹。”由此可见,妒女在唐代时是官民共祀的神灵。《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载,高宗时幸汾阳宫,“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言盛服过者,致风雷之变,更发卒数万改驰道。”一代贤相狄仁杰(时任知顿使)果断制止了这个荒唐之举。关于妒神祠,《朝野佥载》卷六载:“并州石艾、寿阳二界有妒女泉,有神庙,泉水沉洁澈千丈,祭者投钱及羊骨,皎然皆见。俗传妒女者,介之推妹,与兄竞,去泉百里,寒食不许举火,至今犹然。女锦衣红鲜,装束盛服,及有人取山丹、百合经过者,必雷风电雹以震之”。

何谓妒女?史载,妒女其神,乃周代介子推之胞妹介山氏。李諲在《妒神颂并序》中说:“河东之美者有妒女祠焉”,在《妒神颂跋》中称:“斯关以娘子关称,因神而名之也。”春秋时,晋文公重耳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传说,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介子推抱树而死。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将远古习俗“改火寒食”变成了古代的节日“寒食节”。介子推的妹妹,却以为介子推“要挟”晋文公并以此为耻,于冬至后日日积薪,到了寒食节这天“积薪自焚”,故人称“妒女”。当地乡人为纪念介山氏移风易俗的坚贞之举,修建了妒女祠,并逐渐被奉为妒神。

妒女祠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加之娘子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妒女祠早已毁于战乱。据考证,该祠遗址应在娘子关瀑布源泉靠东一带,现今当地村民俗称“庙坪”的地方。据当地老者回忆,在七七事变前“庙坪”那个地方还存在一些残破房基及石人、石马等庙宇遗迹。由此可见,先有妒女(介子推妹),后有妒女祠,再有妒神。清初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载:“苇泽关即唐之承天军,俗名娘子关,以妒女祠而名”,苇泽关在妒女祠前,由此可见娘子关的关名来源于妒女祠,妒女祠俗称娘子庙,苇泽关乃也成为娘子关了。

关于“神”的观念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载:“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易·说卦》载:“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礼记·祭法》:“山陵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皆曰神。”《诗·大雅·卷阿》:“百神尔主矣。百神尔主矣。”《广韵》:“神,灵也。”妒神的封号,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封给的,而是上千年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

《妒神碑》与更号清明节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起源于远古的农耕文化。早在春秋时期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司马迁同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清明节最早源于一种名为“祓禊”的宗教活动。是古代神话重羲和浴日的故事的演变和延续,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踏青和祈福。“祓禊”与上巳节、寒食节成为汉代以来古人在春季最重要的三个节日。

娘子关与介山氏的传说,迄今仍在晋东一带广为流传。以唐代李諲《妒神碑·妒神颂并序》为始,继而《全唐书四八十卷》,金代元好问的《游承天悬泉》、金代赵秉文的《游悬泉赋》、明代苗蕃的《妒女祠碑》、清代朱彝尊的《平定州唐李諲妒神颂跋》以及乾隆版《平定州志》上,都形成了有力的证据。这些证据不拘一格,有碑刻、诗文、方志、词赋、序跋、传说、庙会、遗址……可谓异彩纷呈。其中,唐代李諲《妒神碑·妒神颂并序》碑刻原于娘子关妒女祠,民国初年迁藏太原傅公祠,现已成为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今,海拔850公尺、东西走向的绵山,巍峨屹立,妒女祠、介子庙遗址依旧能辨。距娘子关西1公里处的坡底村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庙会,亘古不变,成为“易俗寒食,改节清明”的活化石。所以,介山氏(妒女)是“中国古代惟一一位替天行道被尊为美神的人间女子”。

“凡有异行,宗之曰神”。“兄则禁火,妹乃积薪,其为佳节,在乎芳春。”寒食节也好,清明节也罢,其实在一千年前就合二为一了。寒食节附会于晋文公所赐,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位义士。而清明节却是介山氏所为,目的是以移风易俗为宗旨,关键是做人要清明廉正。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有一些研究文章陆续见诸报端,许多成果表明妒女就是妒神,清明节的缔造者。而“移风易俗”则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是与皇权不屈抗争有记载的第一例,而且是成功的首次,才诞生了影响海内外、传承了几千年的清明节。

而“百日积薪”“妒女焚火”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故事,而是一场撼天动地的引领社会变革的伟大壮举。因为有了“百日积薪”“妒女焚火”,才有了“灭焰之辰,更号清明之节”。所以,阳泉市的娘子关绵山才是清明节的诞生之地。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唐、晋、三晋,这些称谓与太原和山西都有什么渊缘?

北宋刘太后与晋祠圣母身份之谜

深度 | 北周北云州、灵丘郡地名初考

【深度】倾国倾城的垂棘之璧究竟出自山西何地

【深度】唇亡齿寒说“垂棘”——关于垂棘之璧的历史与传说


    关注 太原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