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精美的良渚文化玉器出土,说明中国南方地区在史前时期,有一个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玉器文化中心。它与东北辽河地区的红山文化遥相呼应,大放异彩,谱写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光辉篇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精美的良渚文化玉器出土,说明中国南方地区在史前时期,有一个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玉器文化中心。它与东北辽河地区的红山文化遥相呼应,大放异彩,谱写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光辉篇章。

《中国玉器发展史》——常素霞

一直我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事实上长江流域也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比如三星堆,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良渚。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5300-4000年,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鶡冠子》记载说“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意思是说良渚文化集团的武力强大,天下无敌。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前奏。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良渚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

良渚文化中有四座非常重要的山:莫角山、反山、瑶山、汇观山。1986年,良渚反山遗址先被发现,这是个人工堆筑的土丘,发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瑶山遗址在反山东北约5公里,1987年发掘出12座墓葬,还有一座祭坛。汇观山东距反山约3公里,发现一座完整的祭坛和四座大墓。大墓中发现大量玉器,有玉钺随葬的,也有玉琮随葬。那么葬在反山、瑶山、汇观山的这些权贵人物,生前生活在哪里呢?不久,在良渚遗址群的中心地带,发现了莫角山遗址,解决了这个疑问。这是一个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人工营造土高台,发现大片夯土层和夯窝等建筑遗迹,以及成排的柱洞,说明上面曾经有大型建筑,另外还有6个供祭祀时用的大土坑。

下面请我们这期的主角——良渚玉器出场。

首先看到的是浙博的镇馆之宝——玉琮王



出土于反山12号墓的玉琮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高8.8厘米、外径17. 6厘米)、最重(6500克)、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琮王”外壁四面均各有一道竖槽,槽内上下布列有八组神人兽面图象。另外在竖槽之间还线刻有上下两组横槽,槽内装饰有八组简化的人、兽、鸟组合纹饰,这些纹饰以转角为中轴线,四角上下并列。每一幅图案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是用浅浮雕和阴刻细线两种技法相结合雕刻而成。阴刻细线有上百条,每一条都细如毫发,需要通过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




玉琮展开线描稿




玉琮四边图案线描稿

接下来是同样出土于反山12号墓的玉钺、玉钺瑁、玉钺镦。




玉钺



玉钺瑁




玉钺镦




玉钺(图案)、玉钺瑁、玉钺镦线描稿




玉钺、玉钺瑁、玉钺镦组装图

玉钺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物品。玉钺只在良渚文化大墓中发现,制作精致,少数玉钺在柄的两端安装玉瑁和玉镦。玉钺与瑁、镦是一套整件,其功能已成为代表权利的一件法器,后人称之“权杖”。玉瑁器身如舰形,下部有凹槽,可以将柄嵌入。玉镦器身如船形,上部有凹槽,两侧中间各有一个插榫孔,可以纳柄后再进行固定。

最后我们来看看良渚的刻符玉璧,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大多光素无纹,但是良渚玉璧中有为数不多的刻符玉璧,这类刻符一般都刻画的较浅,非细看很难观察到。浙博的这块玉璧两面的同侧分别阴刻了两种少见的刻划符号,符号的上端朝向圆心。其一呈盾形层台,中间为一只飞鸟的纹饰,与古人的太阳祭祀有关。另一刻符形如“玉璋”,可能与祭祀法器有关。




玉璧




盾形层台刻符




玉璋刻符

怎么样?都很漂亮吧,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去博物馆看看实物,良渚文化区域的展品还是非常丰富的。如果觉得还是没看过瘾,可以去良渚博物院接着逛,下面这些漂亮的宝贝都是良渚博物院的藏品哦。









如果想知道他们都是干什么用的,去良渚博物院也许能找到答案哦。

本文图片来自:

1.《良渚遗址群发掘报告之二:反山》(上册)

2.浙博数字博物馆

3.良渚博物院官网


    关注 国文小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