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岁月的大肚汉

 

作者:皇甫琪

其实,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并不稀奇。我们村有个人在晚上看场时炒的吃了一升黄豆,喝了半瓢凉水,后半夜肚子涨得难以入睡,就在场里来来回回转圈儿...





欢迎投稿

讲原平故事,传文化精魂。

长期征稿,附带图片,原创首发。

《原平故事》,原平人最该关注的公众号。

《原平故事》,弘扬原平地域文化的公众号。

邮箱:718070459@qq.com  微信:zhtixj

作者:皇甫琪

大肚汉,是指饭量大的男人们。不过,那年月,大肚汉的数量是越来越多。而且,在性别上有了新的突破,已经不再是男人们的专利。女人们的饭量也变得大了起来。我爱人就说,她十四五的时候,一顿能吃两三老碗面。即使肚子里觉得撑了,嘴里还想吃。其实,这种现象就叫做“眼馋肚饱”。



能不眼馋肚饱吗?一年分上一斤多油,有的年份才几两,一年领上几斤麦子,有一年本来种的没几垄麦子,没等的收割就让冷蛋子给打得稀里哗啦,结果,那一年,我们生产队每人分了7两麦子。一年365天,这一斤油怎么个吃法,恐怕得用滴来计算了。家里有杏树的炒菜时就放几颗杏仁来代替。而这几斤麦子怎么个用法?谁家没有亲戚朋友,遇上婚丧嫁娶搭礼的事情,只得从兜里掏钱买白面。可那时候人们的兜里并不充实,十有八九是空空如也,常常连个镚镚也掏不出来。



我就属于那种大肚汉。在村里,除了冬天和逢年过节,人们吃饭时习惯端个大碗,跑到街上聚在一起,边吃边聊。逢年过节,年轻人们吃了饭后,来到街上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向大家通报自己的辉煌战果:你吃了多少饺子,他吃了多少包子,我吃了多少油糕。我吃糕不行,最多吃过13个,还不及我本家侄子的二分之一。人家一吃就是大小斤(指大月小月),大斤31,小斤30。我吃包子属于中上等水平,要论成绩,吃饺子才是我的强项。通常不下50个,最高记录为70多个。不要以为我们是饭桶,光能吃,不能受,那时候,只要不超过300斤,我背起来走个三五里地没问题。还有一点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因为一年也就有那么三两次可以大显身手。除了大年初一就是八月十五。尤其八月十五那一顿,鲜羊肉,新麦子面,馋了8个多月的人们,看着香喷喷的饺子,谁不是直流口水?开始那一部分,可以说是匆匆咬上一下,咕咚就咽了下去,根本顾不上细嚼慢咽。



关于吃,还有一则笑话。说有两个人那天在事宴上吃过饭相跟着往回走,走着走着,一股风把甲的草帽刮到了地上。甲没有捡自己的草帽,而是用脚边走边踢。乙用手指指甲地下的草帽,示意甲捡起来。甲摆摆手,又指了指自己的嘴,意思是吃得多了,不敢弯腰,害怕把肚子里的饭撒出来。乙冲甲笑了笑,指了指自己的脖子,那神情很是得意。原来乙是在自己的脖子上,给草帽系了根绳子。



其实,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并不稀奇。我们村有个人在晚上看场时炒的吃了一升黄豆,喝了半瓢凉水,后半夜肚子涨得难以入睡,就在场里来来回回转圈儿,一直转到天明,差点要了小命。还有,我们村的拐殿明在食堂里吃油糕,吃饱了还想吃,可肚里已经满了,他就坐在炕上撴,撴了一会儿继续吃。邻村有个男人,家里有篷布、桌椅板凳和碗碗筷筷,谁家婚丧嫁娶,便来他家租赁。但凡要办这种事宴,都要提前一天来预订。不管春夏秋冬,等赁篷的人一走,这家的男主人便不再吃饭。第二天,他带着那些东西到人家那里吃上一天,回来后的第二天一整天也不再张口吃自家的饭。当然,像这样吝啬的人是极个别的。但有一条,从根子上讲,还是因为穷,因为饿,而且穷怕了、饿怕了。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皇甫琪,男,山西原平人,当过农民,下过矿井。出版有小说集《寻找那半个圆》《雪儿》,长篇小说《龙宫》,长篇纪实《崞山下的古村落》。小说《寻找那半个圆》、纪实文学《岁月有价》分获第四届、第六届全国煤矿乌金文学奖。近年在《当代》《中国作家·纪实》《山西文学》等期刊发表纪实作品数十万字。纪实文学《在底层叙述底层》获《山西文学》2011年度优秀非虚构作品。中篇纪实《煤矿农民工》获2010-2012年度赵树理文学奖。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蓝字:

【推荐 | 历史的碎片之叛徒】

【推荐 | 历史的碎片之换书】

【推荐 | 历史的碎片:拉练】

【推荐 | 历史的碎片:送米】

【推荐 | 历史的碎片:放驴】

【推荐 | 历史的碎片:月饼】

【推荐 | 历史的碎片:娘家馍】

【推荐 | 历史的碎片之偷煤糕】

【推荐 | 历史的碎片之忆苦思甜】

【推荐 | 历史的碎片之忆苦思甜】

【推荐 | 历史的碎片之慰问演出】

【推荐 | 历史的碎片之四清运动】

【推荐|历史的碎片之公共食堂】

【推荐|历史的碎片之大炼钢铁】

【推荐|历史的碎片之窝窝篮子】

【推荐|历史的碎片之民兵训练】

【推荐|历史的碎片之争当无名英雄】



    关注 原平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