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学学不如碎片化写写写

 

对碎片学习的思考...



这个想法是有一天躺在床上想到的,我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写了下来然后就睡觉去了。

前一阵子碎片化学习这个概念被叫的火热,连我妈那种不怎么用手机上网的人都知道了。

某度搜索相关结果

碎片化阅读1,430,000个

碎片化学习1,450,000个



怒定几个大牛的公众号、怒刷知乎,每次看完之后感觉元气满满。关了手机屏幕之后——刚看了什么???

最近,碎片化学习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与其说是碎片化学习,不如更准确的称为碎片化阅读。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端着屏幕看=学习?那可不是,那只是走马观花。

在《为什么越学反而越蠢?——碎片化学习是个骗局》里,提出了个很有意思的名词:松鼠症——不断攒不断攒不断攒……

最糟糕的其实是知识结构碎片化——你并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这句话。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废话。

这位少侠的文章影响力大,传播面广。在搜索结果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掀起一股反鸡汤高潮(百度相关结果126,000个)

知乎live上李笑来分享的读书经验里传达了这样的一个思想:阅读短篇文章只是用来消遣的,一堆零碎的知识不是系统不要强行建立系统,那样的行为如同垃圾堆里寻宝一样。

我的经历告诉我科学、系统地学习知识效率高。看视频讲解软件、一口口啃工具书让我在几个软件的使用上如鱼得水,而那些“XXX不为人知的N大技巧”、“背下这N个快捷键(公式)就可以升职加薪”的段子终究没有帮上一丢丢的忙,哪怕他们一直躺在收藏夹里。

在《如何优雅地生活在碎片化时代》里面,那时我从一本书里总结了及时记录——及时整理——及时行动——及时反馈的流程。执行了这样的流程后也确实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有意义的收获。

↓↓二维码穿越到《如何优雅地生活在碎片化时代
碎片化写写写则可以记录下自己最近一阵子的想法、灵感。

在《如何有效提高记忆力》一文中向我们阐述了大脑的运作机制:

我们的大脑是这样记忆东西的:我们会把某种事物特征化,然后将事物与特征彼此关联。每个事物都关联了很多个特征,每个特征也同时关联了很多个事物。我们的大脑会通过这种特征与事物的关联来进行检索和思考。



对于阅读文字类的干货,大脑的“记性”本来就差。古人曾经曰过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就是在讲针对“学习(文字)”的方法。

碎片化写写写可以记录下自己最近一阵子的想法、灵感。在之后的大块时间里,你可以尽情地对你的碎片进行整理,创造联系。

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可能会给你带来意外的好运,当你记下来回头再看,可能好运会离你更近了一大步。



读与写相辅相成。利用碎片时间迭代地阅读并记录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在得到订阅专栏里,作者一周只介绍一个概念。在一周时间里,通过对要介绍概念的预告—解读—对读者留言解答—汇总更新解读这个过程让读者从较低水平的认知螺旋上升、层层迭代到比较深刻的认识。也是建立关联的一个好方法。

这样的学习思路也可以应用到我们其他学习当中,利用好碎片时间去思考,去记录。


    关注 延安队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