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创作的不为人知的怪诞小说第六篇

 

海子创作的不为人知的怪诞小说第五篇2016-05-08青石板上的分岔河...



▲戳我!最有逼格的小窝!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蒋山 - 音乐诗九篇 蒋山乐集                        



海子简介,夯哥科(扫)普(盲)!!!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那么出(牛)名(B)的人,你们竟然不了解。自己查去。

一、海子创作“怪诞寓意小说”的灵感来源:

为了准确定位海子这些作品,悠哉遍阅手头存有的中国古代小说集子,如段成式《酉阳杂俎》、李昉等编《太平广记》、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鲁迅辑《古小说钩沉》、鲁迅辑《小说旧闻钞》、鲁迅辑《唐宋传奇集》等。外国作品集,如《王尔德小说选》、《德国浪漫主义作品选》、《赌运——德语国家中短篇小说选萃》、《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爱伦·坡短篇小说选》、《霍桑哥特小说选》、《螺丝在拧紧——英美哥特小说选》、斯蒂文森《新天方夜谭》、普希金《黑桃皇后》、迪诺·布扎蒂《魔服》、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卡萨雷斯《莫雷尔的发明》、《福克纳短篇小说选》、《博尔赫斯小说诗文选》,尤瑟纳尔《东方故事集》,等等。最后,将海子的灵感源头锁定于爱伦·坡和尤瑟纳尔的短篇小说。

二、关于海子“怪诞寓意小说”的定名:西川编辑《海子诗全编》时,定名为“神秘故事”。在西方,短篇小说通称“短故事”(short story),但是“神秘”二字稍欠准确。实际上,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除了《莫格街谋杀案》等侦探小说外,可以称作“怪诞小说”。唯有这个名称,才是最恰当的定名。例如,董衡巽、朱虹、施咸荣、郑士生著《美国文学简史》上册这样评述爱伦·坡的小说创作:“1840年第一部小说集《怪诞与阿拉伯风格的故事》似乎每个字都要求有助于渲染预定的效果。” 他的主张是,“把滑稽提高到怪诞,把可怕发展成恐怖,把机智夸大成嘲弄,把奇特上升到怪异与神秘。” 并且提出其来源:“早在18世纪末,查·勃·布朗就在《威兰德》等长篇小说中开创了南方怪诞小说的传统。”

海子的前五篇哪去了,关注的这么迟,好意思问我,自己看历史消息去!

这已经是第Ⅵ篇了,希望广大粉(牛)丝(fen)有耐心的看下去,一共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篇吧!第⑥篇《南方》:

81岁的老艺术家(“我”)得到一张故乡的地图。冬天,一辆黑色的木轮车把我拉往南方。这趟名义上的“返乡之旅”,实际上把我带回壮年、青年、少年、童年,直到3岁的我扑向母亲怀抱。不难想象,对于生活在北国的南方青年海子来说,“南方”等义于“故乡”,再引申一下,就成为“精神家园”、“母亲子宫”等让人遐想连篇的好词儿。这趟颠之倒之的穿越时空之旅,是面对生活中种种难以面对的现实困境的海子深情的、悲哀的美好想象:时光之水不能倒流,海子偏偏要通过诗意想象来加以弥补。

也许,海子觉得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实在太多,非这样超现实地想象一把才过瘾?

海子-《南方》全文欣赏

        我81岁那年,得到了一幅故乡的地图。上面绘有断断续续的曲线,指向天空和大地,又似乎形成一个圆圈。其中的河流埋有烂木板、尸体和大鱼。我住在京城的郊外,一个人寂寞地做着活儿,手工活儿,为别人缝些布景和道具。我在房子中间也得把衣领竖起,遮蔽我畏寒的身体。那好像是一个冬天,雪花将飘未飘的时候,一辆黑色的木轮车把我拉往南方。我最早到达的地方有一大片林子。在那里,赶车人把我放在丛树中间的一块花石头上,在我的脚下摆了好些野花。他们把我的衣服撕成旗帜的模样,随风摆动。他们便走了。开始的时候,我不能把这理解为吉兆。直到有一颗星星落在我的头顶上,事情才算有了眉目。我的头顶上火星四溅,把我的衣裳和那张故乡曲折的地图烧成灰烬,似乎连我的骨头也起了大火。就在这时,我睁开了眼睛,肉体新鲜而痛苦,而对面的粗树上奇迹般的拴了一匹马。它正是我年轻力壮时在另一片林子里丢失的。这,我一眼就能看出事情非同小可。为了壮胆,我用手自己握住,做出饮酒的姿式。这匹马被拴在树上,打着响鼻。我牵着它走向水边,准备洗洗身子,忽然发现水面上映出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气得我当场往水里扔了块石头。就这样,北方从我的手掌上流失干净。等一路打马,骑回故乡的小城,我发现故乡的小雨下我已经长成二十岁的身躯,又注入了情爱。我奔向那条熟悉的小巷。和几十年前一样:外面下着雨,里面亮着灯。我像几十年前一样攀上窗户,进屋时发现我当年留下的信件还没有拆开。突然,隔壁的房间里传来她吃吃的笑声。我惊呆了,只好跳下窗户,飞身上马,奔向山坡。远远望见了我家的几间屋子,在村头立着。我跃下马,滚入灰尘,在门前的月下跌一跤,膝盖流着血。醒来时已经用红布包好。母亲坐在门前纺线,仿佛做着一个古老的手势。我走向她,身躯越来越小。我长到3岁,抬头望门。马儿早已不见。
(1985.8) 

1985.5.25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青石板上的分岔河。微信号:niuhangshuo。


    关注 青石板上的分岔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