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易解】4.9"士志于道,而......"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道,但却认为衣食粗恶是一种耻辱,这样的人就没有必要同他讨论问题了。”

【注释】

(1)《朱注》:“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

(2)《钱解》:“盖道关系天下后世之公,衣食则属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岂能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计而努力以赴之?”

【解读】

士就是还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孔子教学生,将来做官并获得俸禄和“美衣美食”当然没有问题(可参见2.18“子张学干禄”章),但其目的绝非仅仅为此而已,这里的“道”才是最终目的。但行道非易,“恶衣恶食”随时都有可能。这时候怎么办?当然不能以“恶衣恶食”为耻,因为那样就算不上行道之人了!盖孔子之教,在于“藉仕以行道,非为谋个人生活之安富尊荣而求仕。故来学于孔子之门者,孔子必先教其志于道,即是以道存心。”(钱穆《论语新解》)“以道存心”,这话说得好!因为只有将道时时刻刻存之于心,才算得上真正的胸怀大志也。

《周易》讲“乾道”“坤道”,也讲“天道”“地道”“人道”等“三极之道”,又讲“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和“中道”等等,有一个整全的体系。《论语》讲“道”,则主要侧重于“人道”方面,如这里的“士志于道”,主要讲的就是读书人追求的“修齐治平”之道,而非天地之道。但两者当然是相通的,就像我们前边屡次说过的那样,这里有个“下贯”和“上达”的交汇问题。即以《论语》本章为例,此处的“道”固然主要是“修齐治平”之人道,但一个士人如能彻悟此人道,不也就是彻悟了天地之道吗?再以《周易》复卦为例,其卦辞“反复其道”之“道”固然为天地之道,但人如能仿效此道而复其本心,不也就是人道了吗?《程氏易传》讲“复为反(返)善之义”,正以此也。总之,无论是《周易》之“下贯”,还是《论语》之“上达”,两者所追求的“道”,都是一种善道,其超越于衣食之上是肯定的——这一点应该为每一个士人永远铭记。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关注 玩易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