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向往光明,越要默默地扎根于黑暗!(黑白先生)

 

越向往光明,越要默默地扎根于黑暗(黑白先生)人为什么害怕黑暗?知乎上说,对黑暗的畏惧应该是人类从祖先那里继承...





越向往光明,越要默默地扎根于黑暗!(黑白先生)

人为什么害怕黑暗?

知乎上说,对黑暗的畏惧应该是人类从祖先那里继承到的,深入基因的习惯。首先人类没有进化出夜视的能力,这是畏惧的前提。

在远古时代,人类还没有到达食物链顶端的时候,人不仅是猎食者,更是猎物。而很多猎食者都是夜间出来觅食,人类在黑暗中更容易遭受到猛兽的袭击。此外,在夜间人类更加难以获得周围环境的信心,更容易遭受到诸如悬崖、沼泽等危险因素的威胁。

还有一些永久黑暗的环境,比如洞穴,在这些环境里往往生存着毒蛇、毒蜘蛛等致命的存在,久而久之,人类对这些绝对黑暗的场所也敬而远之。

与其说人类惧怕黑暗,倒不如说是人类惧怕在黑暗中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威胁。

因为害怕,所以不敢在黑暗中前行。可是,没有人能一直呆在象牙塔,也没有人能一直住在云端的城堡,世界也不会一直有避风港。想要成长,就要走进黑暗迎接不确定因素带来的焦虑。

读过一个故事:

有一位商人在翻越大山时,遭遇到一个拦路的劫匪,这个商人见状掉头便跑,劫匪在后面紧追不舍,慌乱之中他们双双进入一个山洞,然后迷失在里面走不出来了。

在山洞中,商人先遭到劫匪一顿毒打,并被抢走了随身携带的所有财物,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东西:一把用以照明的火把。

幸好劫匪没有伤害商人的性命,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遭劫的商人无奈的在山洞中摸黑寻求出路。其间,他四处碰壁,举步维艰,头面和四肢被刮蹭的伤痕累累,鲜血直流。最终,他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适应了长时间黑暗的敏锐视觉,仔佃的辨别着方向,终于捕捉到了黑暗里的一丝微弱光芒,逃出了山洞。

而劫匪自从夺得商人的火把,他便点亮火把,为自己照明了道路,照亮了四壁,在行进之中,没有受到任何的磕碰刮蹭,但在山洞之中,始终也无法找到出去的路,他走来走去,又不知走了多少次的回头路,最终在恐惧和饥饿中力竭而亡。

此事是何等的讥讽,又是何等的滑稽。没有火把的人最终走出黑暗,走向光明;而有火把的人却永远葬身于黑暗的山洞之中。

周围的光芒太亮反而影响我们看远方,犹如在灯红酒绿中更容易迷失自己。

尼采说:“其实人跟树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越向往光明,越要默默地扎根于黑暗,一个人要想成熟进步,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来审视自己和足够强大的灵魂来剖析自己。

一个社会也一样,敢于面对,勇于改变,这才是一个社会进步的体现。鲁迅先生早就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可是,只要有人批评,晒出社会的阴暗面,总有一些人就会站出来骂街说,这是社会的负能量。

曝光黑暗真的是社会负能量吗?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正能量肯定不等于只能说好话,不能揭露阴暗面。因为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必然包括正义感和良知。

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有一句名言:“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也正是这个道理。社会不是不允许赞美,但若要比较,窃以为,批评具有更高价值。鉴于权力对社会资源的全面掌控,赞美的好处不言而喻,而批评却需承担更大风险。本人更赞同不违背良知发言。 其实中国这片土地,高人有的是。从来不缺乏批评能力,缺乏的是批评的环境和精神。缺乏的是接受批评的胸襟。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一双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很喜欢顾城诗中的意境。越接触黑暗越向往阳光,越接近黑暗越珍惜阳光,越明白黑暗越懂得阳光,越能描绘出光明的美好。所以一个赞颂光明的诗人投入了死神的怀抱,因为尽管曾经无限接近可终究还是黑暗的底色。

(欢迎关注黑白先生heibaixiansheng333原创公众号,每天码字,感知外在世界,探索内在自我)


    关注 黑白先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