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指引】道教百问(七)

 

46道教如何开光?答:神像开光是法师通过用各种法物及点晴(也称点眼)。使神灵临降伏之神像之上,使其具有通神...



46 道教如何开光?

答:神像开光是法师通过用各种法物及点晴(也称点眼)。使神灵临降伏之神像之上,使其具有通神启灵的开光,有庙观神像开光及家庭神像开光。

庙观神像开光,首先择吉日雕塑神像,次之择吉日入神(同称上脏)将神身内外备齐后.再择吉日开光、点睛、走火、安座、奉拜等。

家庭神像开光,一般都是从工艺品商店,请回雕塑的工艺品神像,然后送到庙观开光。家庭神像开光最好是在祖师圣诞之日,到庙观开光,借此良辰吉日。开光为最佳。

开光只限神像或有灵性诸物,并非什么物品都可以开光,一些吉祥物,可以放置神桌前,获得祖师赐以福贵祥和之灵气,以佑护自己多福多贵,事随君愿。

47 什么是赞星礼斗?

答:拜斗是道教独有一种为人攘灾解厄,祈福延寿之科仪,应称为【朝真礼斗】。拜斗是道教独有科仪,拜斗渊源甚古,始创于汉张道陵天师,据北斗经所载「在永汉元年正月初七日太上老君升玉局座授张天师【北斗延生秘诀】」。演变至今,已成为民间驱邪招福,消灾解厄的一种习俗。

农历九月初一日至九月初九日为北斗九星降世,又称「九皇诞」,九皇即是北斗七星加上左辅右弼两星成为九位星君,此九日世人斋戒更胜常日,有无量功德。道教宫观立坛礼斗,诵《北斗经》、《斗姆诰》,以祈求消灾延寿。九皇法会设坛九天,以斗姆为主尊。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其神像为四面、三目、八臂,代表环视周天,监临世界;为民消灾解冤,集福并赐吉祥。据说斗姆生九子,其中文曲及武曲二星,民间信仰其为掌握功名之星神。赞星礼斗法会也就是祈祭北斗星君、南斗星君,以为信众消灾解厄... 。因此,藉由拜斗科仪,改过迁善,忏悔消灾,当得北斗星君赐福、南斗星君延寿。

48 什么是道教摄召科仪?

答:摄召科仪即是召请亡灵召请亡者临法坛受度的斋醮科仪名称。道藏《灵宝玉鉴》有《三元都部符》即现行摄召科《歌斗章》中所用符旨。又:《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云:摄召须知运元始之真光,消重泉之妄暗。十方三界,真光所照,如太阳东升气象,无阴不烛,沉滞幽爽,随光而来,皆可摄至。先师虚一翁(宁全真之师),为洞天林守建黄箓,召魂之际,忽附凡体,自言亡后,身坐黑暗处无门可出,不记岁月,今日偶有二道光芒直照我前,方得乘光出来。只见林虚一在门首,官吏环侍。光芒乃林虚一两眼中光芒照我也。又云:诸摄召全以运神为主,至于歌章,吟偈,乃科仪耳。

凡于有人家追荐亡灵,宫观于清明、十月初一或七月十五日施放〝官焰口〞都要举行〝摄召〞。以召请亡者临法坛受度。

49 什么是道教关灯散花科仪?

答:关灯散花科仪是广东道教的著名科仪。全仪由「五方关灯科」和「散花科」等两部分所组成。关灯之「关」,是关告、关报之意,关灯就是「关赞神灯,照开冥路,召取亡魂来承恩果」。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和中央。五方关灯,「修斋忏悔,燃点神灯,上映诸天,下通九地」,以神灯烛破幽冥东方风雷、南方火翳、西方金刚、北方溟冷、中央普掠等地狱,「资荐亡者早超生,随愿往生神仙界」。五方关灯科自唐五代的五方礼灯仪中变化形成,斋法简练古朴。「散花」原是道教斋醮仪礼中的一种形式,即在行仪中道士想像神仙銮驾边行进,边诵唱,边散花。道教的散花虽然源自先期道教教的鲜花供养,但并不抛撒鲜花,而只是诵唱。香港道教的散花科则是以赞颂香花、感叹人生来解除冤结、拔度亡灵的黄箓类科仪。据广东前辈老道长介绍,散花科约形成於清代末年的广东农村,因此,全仪文字通俗而有文采。行仪时,唱赞多用广东地区流传的古典或民间音乐小调,适合农村道教徒的欣赏习惯。关灯散花科仪自清代以後一直受到岭南地区民众的喜爱,广泛传播,经久不衰。

50 什么是道教施食科仪?

答:施食是道教科仪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称:"诸鬼神久处幽阴,形体饥渴,想念世间饮食,无顷刻忘,故施食一事,所以慰其想念,济其饥渴。"①《上清灵宝大法》称其"宣说灵章,咒施法食,三途五苦,尽得沾濡,十类四生,悉皆饱满,即超阴境,共涉仙乡"。②道教认为,在科仪中经过"咒施法食",阳世的食物已变为醍醐甘露,兰餚珍馔,玉液琼浆,使幽魂深味无为,永出轮回,证无上道。施食可以作为一种仪式体,如《灵宝施食法》;也可以是组成其他仪式体的一项仪式元,如《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就是由施食和济幽、炼度等仪式元共同组合而成的。

51 道教受箓是怎么回事?

答:授箓礼仪是道教正一派重要礼仪。箓就是所说的法箓。箓的内容与箓的品位相结合,即是修炼到某种程度的道士只能受相应程度的箓。在科仪上也只能施行某种程度的道法。因此授箓既是正一派道士修炼等级的标志,也是道教正一派内道士教阶的标志。《天坛玉格》将正一道士的箓分为五个等级,即: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正六品,七品衔;升授“正一盟威经箓”,正四品,五品衔;加授“上清五雷经箓”,正三品衔;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正二品衔;晋升“上清大洞经箓”,正一品衔。道士必须随着道功修炼和积累善功德行日渐进步,才能依品级逐步晋升。按传统,一般过三年才能晋升一级。如果没有功德和道行就不能晋升,否则会遭到天谴。

52 什么是冠巾礼仪?

答:“冠巾”是道教全真派,对入道观的皈依弟子所举行的一个收徒仪式。也表示受“冠巾”者,必有师所带。必有上下嗣号。那么他必是全真派的弟子。还要经过受戒。“冠巾”后的弟子,必须要接受清规戒律。否者为犯戒!在宫观内,凡是在观内所见的衣冠整齐的道人。皆是受过“冠巾”的在观所注册的道人。作为十方丛林的“冠巾”道人,也有参访,游方者。日今,丛林制不健全。一般道观,不收留游方道人。因身份难以备查。没有受“冠巾”的称谓:道童。在全真教,出家人,一律是道人职称。尊称者为道长。德高望重者老修行,称为炼师!

“冠巾”是出家道人正式成为道人的仪式。这种仪式只在子孙庙举行。很多子孙庙都遵循着一条规矩:新出家者在庙行三年苦行,没有过失,才给“冠巾”正式有自己的度师。没有“冠巾”没有正式度师。苦行期内对庙中老道士们皆以“师父”称之。也有进庙几天就有师父的。这主要看小庙子孙多寡。会不会因收徒引起“家务”争端而订立庙规。

冠巾又称“小受戒”。据《冠巾科仪序》云:昔长春祖师,成道之后,遍历天下,阐扬道范,演礼开坛……又恐出家无考,紊乱玄规更增罪孽,故留省冠科仪。弹初皈玄门之人即能知礼知警,知奥知戒。嗣后有功有过,天曹有案,照年照月稽察对号。……凡出家者,度师必亲为诵经礼忏。如自悟大乘,本访科事,不妨延友代诵经礼仔。先令罪过消除,方可穿戴太上巾袍。次奏疏文,上达三官大帝,谋移太乙灵官部下,即当拥护。……日后大丹成就,三官大帝自堪实保奏。不遵玄科,不清冠巾,上界不知。临回首时,纵然强戴冠巾,亦同庸俗之魂,绳捆索绑同人挪都。凡上志之士丹就超升,自有诸神迎护。中志之土苦行圆满,鬼卒都来叩接。又有虽皈依玄门,不司正道:作孽百端,无常一到,恶报固在,若到阴司,身受苦刑。如在宗祖位前冠巾装束,而鬼卒即不敢擅加击拷,亦少受枷锁之苦。此冠巾科仪是要之事也……倘有出家时,本师未请冠巾,而本师远游他方,或羽化,可专拜学师,傍设本师牌位,进回科冠巾,亦无不可。切不可更改本师与取之法名。若本庙无力冠巾,可请道友修设科仪,即随他庙之科仪求师冠巾亦可。……”。

现在也有变通,在家居士也有冠巾的。并且有受戒。

53如何诵经修持?

答:诵经就是诵念经文,是道教修炼法门最普遍常见的一种。道教认为:通过诵经,可以达到修道成仙、与神沟通的目的。一个道士在入道后最初都要学习诵经。《道门通教必用集》中说:“童子长成,教习音韵。单声诵念,赞助行持。传闻舛差,蹈袭芜鄙,悉加厘正,俾就谨严”,就是通过诵念经文,帮助修持的意思。

经文的诵念方法与一般诗文的朗读不同。诗文朗读一般按文章的意思抑扬顿挫。变化节奏,但念诵经文时要严肃端庄,语气平稳。由某种打击乐器控制节奏。诵念经文时,有个人单独诵念的,也有多人集体诵念。平时道教念经的法器主要有木鱼、帝钟、罄、铃、鼓、铛等。因地方语言的不同,又分为北京韵。崂山韵、东北韵、十方韵、武当韵、广东韵等。

54 在家人能修道吗?

答: 在家人大多事务累身.身不定。心难平,为生计奔波操劳或贪金钱名利,或被物色所迷,使之不能昭悟,纵有求道者,因道心不坚,不能持之以恒。若带有贪欲而求修,终难得真诀真法。若真心求无上之道,道心坚定不退,蛹飞蠕动之类尚可修道,何况人乎?

欲修大道者,应先修炼心性。人的耳、眼、鼻、舌、身、意、喜声、色、香、味、触欲。人行为的好坏,全在于心性,心为外境所转。也可造恶业,也可做善事。做善者享人天福报,做恶者必遭灾难病厄。欲脱轮回.业、须认识到金钱名利,恩恩怨怨皆是虚幻,是多变不实的。天下之事如是演戏,能认识到这一点你当下便是自在之人。玄门日诵晚课曰:“道以无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圣智圆通地。便是升天得道人。

可见求道之人,不必非学古人身居深山。须知古人隐居深山是他们已达到了与世无争,并得以道法,需找一个清静、无人惊扰、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艰苦的修炼。此需有惊人的毅力,置生死于外,以身作试.乃大英雄之为。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进山?那里的山洪、恶兽、猛禽、毒虫、雷电、困苦、孤独,都会引起你的烦恼。如果心里清静无为,即是身处京城闹市与洞窟茅舍都是同样的。

祖师云:大隐隐与市尘.小隐隐于山林。也就是说,心有所执.身有所缠,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不自在。

55 道教参香的讲究

参香礼仪前已有略述,为教化方便计,今特设一章而专门讲说。参香,敬香是道教一种敬神礼道与传递信息的方式与礼仪。一般习俗,参香完后,均是三炷清香一齐插于香炉中,这属于一气化三清之意;若是将香炷先插在中间,再插在龙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右方)再插香于虎方(亦是面向神像的左方),就代表敬三清、敬天、地、圣贤人之意。但须把香炷插正,不宜插的东歪西斜,或是将香炷插于香炉最边缘,造成后者插香的不便而使手掌被香头所触烫。有些信众则用抛的方式将香炷直抛于香炉中,这种种方式都是不敬之举。

敬神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敬香。敬香,也称献香,世人多称烧香。敬香旨在“以香达信”,即以人的诚心通过香烟达于神明,所谓“一柱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敬香有焚香、拈香两种方式。

焚香较为常见,为平日道士及信徒用线香(或料香或藏)敬神的仪式。具体做法:(1)选三柱(支)香,不要断香。(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气吹灭)。(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4)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若是道徒还要默念《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若在一个神殿里供养奉有多尊神像,先上正位,再上左位,次上右位,后两者各上一柱香,仪式相同。)(5)上香讫,即行叩拜礼。正所谓烧香拜神也。

拈香最为隆重,只有在诸神圣诞或供斋设醮时,有主持(方丈、监院)或高功方行之。所拈的香有五种,即檀香、沉香、云香、紫降香和茄兰香,是为“名贵五香”。最常用的是檀香,是故拈香亦称烧檀香。烧檀香比较讲究。香要劈成一分粗细,一寸长短;须有专用香炉(称檀香炉),还要另备一些香面(通常以线香碾成粉末代之)。拈香前,先用香匕(小勺之类)在檀香炉中间将香灰挖一小坑,埋入香面,用香匕摸平,香面上微覆一层香灰。接着,点燃少许事先折成一寸长短的线香,将燃着的那端插入香面内。拈香时用左手,三枚香分别先后三次投炉,上下植献(先中、次左、后右)或东西卧献均可。拈香时要默念

《祝香咒》:“道由心学,心假(借也)香传。香焚玉炉,心寸帝前。真灵下盼,仙旆临轩。令臣关告,径达九天。”拈香讫,退回跪垫,行三礼九叩大礼。

近年来更有迷信上头香之信众,为抢插头香而把整个香炉弄得东倒西歪,更是不智与不敬之举。所谓上头香是每人在每年的年初一的第一柱香,还有每日凌晨卯时(早上五点),开庙门时,自己所插的第一柱香也算是上头香。而非各庙宇的第一柱香。另外还有一种世人容易忽略的,就是双手在胸前握太极,虔心奉无形香的心香,随时随地虔诚奉心香,即可得到圣尊之感应。由于插头香、抢头香以致人挤人,众人抢挤一个香炉,造成强者得标,弱者受伤,而力有未逮,这非你敬拜的神明所愿意见到的。想想这般敬神求神有效吗?为了抢头香,而把香炉弄得东倒西歪,用抛的方式,将香抛于香炉中,实为不敬之举。愿虔诚的信众们能够纠正自己的不昧之举。


    关注 邳州市碧霞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