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 是最好的相遇

 

正视自己的情绪,为生活做个减法。...



你有多久没有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了?

我们每天都忙碌着工作、学业、生活……今天要陪伴家人,明天要应酬朋友,可能都忘了需要留些时间给自己了。
浮 躁


周末的滋味还没好好感受,明天又要开始新的一周了。

打扫房间时发现,家中的鲜花已经大半个月没换过,微热的初夏里花朵耷拉变成干花,颜色也褪色破败了;散落在沙发一角的闲书已忘了是哪天翻看过,小诗也有好几日不读了;放在桌上的茶具与咖啡罐不知何时落上了一层薄灰……

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每每友人到访家中总会夸赞我把小日子过得挺精致。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一个人的时候过于懒散,常常是不带脑子地无效劳动,过于敏感、不够洒脱,浪费着大把大把的好时光。
于是我选择让自己忙起来,想着也许忙碌能改变现状吧。

可是忙碌又带给我新的问题。工作的压力与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压得我喘不过气,我开始学会了抱怨,坏情绪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甚至会去排斥那些爱我的人,觉得没有人可以理解我,没有人是真正的关心我。

记得前些日子总在睡前莫名地大哭,仿佛找不到开脱的方式,然后在用音箱大声放摇滚乐,想象自己在现场摇摆释放压力,最后,在深深的疲倦中睡去。第二天醒来,想到周而复始的生活,又带着满满的负能量出门开始新的一天。
不管是忙碌也好慵懒也好,似乎我总过得不开心。

每当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情绪时,我总是急于找到一条出路去摆脱困境,去挣脱现状,却不去思考当下的得失,或是问问自己,你究竟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不安
前几日与好友交流,他讲道:“我们这代年轻人正处于一个大时代变化的转折点,我们的思想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冲击,所以不要慌张,你的问题是90后的普遍现象。但这不意味着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接受现状,而是应该沉下来。”
在大学毕业之际,因为多方的原因与压力,我处于抑郁状态,直至今日我都无比恐慌当时的感受,所以那时为了能够使自己解脱,我并没有选择直面问题本身而是选择了逃避。之前流行着一句话“逃避可耻但是很有用”,如今我才明白,这个有用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你没能打开的心结,即使埋得再深最终也还是在那里。

也许大部分年轻人都与我一样,是孤独的矛盾体,自信与自卑并存,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不能正面客观地认识自己。面对一堆大道理,其实我们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但知道与明白不同,知道只是你了解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而明白是你在了解的基础上认同他并愿意付出相应的行动。这可能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东西。
我时常觉得自己“才思泉涌”,有一脑子的创意,而这些创意总在思考中就夭折了,从不付出行动。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就是说的我这类人吧。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我最大的敌人是我的家人。因为从小生在传统的家庭里,又是长辈们眼中的乖宝宝,却不曾想初入社会便不受父母控制,与他们太多观点产生了冲突。其实父母的关心并没有错,我们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没有错,而冲突本身无非是两代人的观念无法统一和我们本来就没做出什么成绩。

我最后悔的事情便是不该去质疑父母的爱,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我已比大部分人都幸福了,不应该去要求他们完全理解我们,作为子女也要学会与日渐老去的他们相处。

揭开本质,其实父母对你说的忠言都印证了,只是自己那股“不服输”的倔强不愿承认。总在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说白了,还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相遇
离开校园后,没有了规律的三点一线生活,我开始陷入无限循环的迷茫中。

以前我认为,迷茫不可怕,就努力吧,在繁忙中我终会找到出路。这个想法没问题,但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思考和总结,所以我做什么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永远高不成低不就。
90后,基本已经脱离了为生计发愁的状态,我们工作、学习、打拼,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可是在达到更高境界之前,我们却忘了戒骄戒躁,逃避问题、抱怨生活是我们的常态。

身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鸡血和道理,工作也好感情也好,你每天可以看到一百篇观点不同的毒鸡汤。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去别人身上借鉴经验,今天觉得A说得真棒,明天又推翻赞同B的说法。但真正适合自己的路,是不是该问问自己的内心呢。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一直觉得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我在不断地朝光明的道路前行,而最近,我却对此刻产生了怀疑。究竟是为什么,我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我在路上是不是丢掉了些什么。

我开始尝试与过去的自己对话,那时的你过得好吗?现在看来,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忘了解决呢?现在的我还带着几分当年的自己呢?

我曾是一个非常害怕寂寞的人,闷在家里一天不出门简直是一种折磨,望着没有红标的对话栏心里总会空空的,在频繁的社交中让自己看起来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可是慢慢地,我变成了很多人,却偏偏失去了自己。后来学会独处之后,却还是学不会与自己相处,也许我是逃避型人格,不敢逼迫自己去面对自己本身的问题。

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要反抗,我庆幸自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与自己相处更像是太极,你需要去寻找那个平衡点。
相知
有一天我加班回家,坐在车上望着窗外霓虹闪烁,我突然明白了,我应该正视自己的情绪,为生活做个减法。

我们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在从小的教育中大人都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让,要多站在他人的角度为别人考虑,可是没有告诉我们你要捍卫自己的利益,要学会say no。越是长大我就越忘记如何去照顾自己的情绪,也不太懂得如何去拒绝别人。

有时候很羡慕那些我“讨厌”的人,凭什么他们可以任性无理得心安理得,为什么明明做得不对的是他,我却要为此满心愧疚。
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认为难过和愤怒是不正确的,坏情绪和负能量是不允许的,而心理的阴暗面更是揭不得,可是你我皆凡人,怎么可以去忽略和逃避负面呢?

生而为人,不要去压抑自己的情绪,这样会适得其反,我应该去学会与他们相处。犯错不可怕,心烦也是家常便饭,不要害怕他们,只有正视他们才能找到正确的出路。

与自己相处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只是两个人合不来谈不拢可以一拍两散,而与自己却不行,所以遇到问题一定要去解决。首先不要掩藏自己的情绪,难过也好、愤怒也好,要学会去释放,当你调整好心情冷静下来后也不要就此算了,问问自己:“我错了吗?”若真是自己的错,那就记得下次别再犯了,若不干自己的事,“关我P事”“关你P事”常放心中,还挺管用的。
每次和父母起争执他们都会说我想法太多、杂念太多,所以沉不下来,成不了事。因此一直以来我都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很淡然的人,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其实我自己最清楚,我就是一个脆弱敏感又小心眼的人。我也反反复复问了自己很多遍,我该怎么办;后来发现,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为什么一定要强迫自己变成另外一种性格呢?

如果不是自己那么细腻的心思,我又怎么能发现那么多美的东西呢;如果不是我小心敏感,我又怎么能时刻保护着你们的小情绪呢;如果不是我想法天马行空,我又怎么能这么多年来还坚持执笔呢?那些我改不掉的坏习惯又何尝不是我的优点。

想来也是,这些年给自己的包袱太重,总是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却鲜少问问自己想怎么过。看似“想太多”,其实是花太多时间在不必要的东西上,而没有关注内心深处。其实父母说得也没错,但不是思考本身,而是少想无关紧要的事,我应该学会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

想清楚这些东西其实只是一个开始,在生活中去践行才是一场新的征程。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图/肖琪媛
文/Lisa小小个
最后,Lisa祝你用餐愉快~


    关注 Lisa馐馔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